科創板是個筐,聯想要往裏裝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億歐網”(ID:i-yiou),作者:benbei,編輯:城南,36氪經授權發佈。

科創是個筐,誰都想往裏鑽。

1月12日晚,聯想集團發佈公告稱,擬發行以新發普通股為基礎證券的中國存託憑證(CDR),並向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申請CDR上市及買賣。

從港股到科創板,通過資本市場,聯想試圖給自己披上一層科創外衣,將自己從過往的泥沼中“整活”。

“全球最差科技股”

2018年“中興事件”後,市場對中國科技行業擔憂加劇,引發了全球投資者對硬件製造企業股票的拋售潮。疊加國內的種種輿論風波,聯想股價遭遇重挫。

2018年4月24日彭博社報道稱,聯想集團系其統計的171支全球科技股中表現最差的一支,股價跌幅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家科技公司。6月4日,聯想集團被從恆生指數50只成份股中剔除。

2020年2月,聯想再遭國際知名沽空機構Bucephalus Research做空,3月份其股價一度跌至3.259港元的低位。

東方財富數據顯示,2020年大部分時間,聯想的股價都在3-5港元區間徘徊,市值在千億港元左右。相比之下,另一家PC廠商惠普的總市值約為2500億港元。

股價不振、市值低迷、“全球最差科技股”,為什麼聯想這麼慘?

評估一隻IPO標的或上市公司,首先要評估的是其所處的賽道及前景。

如果是身處存量市場,意味着各個企業之間的競爭是你死我活,其中任何一家企業市場份額的擴大都意味着競爭對手的損失。在這樣的賽道上,低價競爭是主旋律,企業利潤難以增長,即使是市場第一,也難以獲得高估值。

而在增量市場中,企業共同做大蛋糕,合作多於競爭,利潤共同增長,相應地也容易獲得高估值。對於存量市場的企業而言,20倍的PE已經算高,但在增量市場中,200倍PE也算不上很高。

因為身處存量市場,聯想無法享受高市值。

2005年,聯想收購IBM PC事業部,成功進入國際市場,2013年聯想PC銷量反超惠普成為全球最大的PC生產商。但經過長期普及,以及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衝擊,全球PC市場在2011年創下3.64億台的最高出貨量後,連續7年負增長,進入存量時代。

在進行完賽道前景的研判之後,接下來的一步是對公司“護城河”的判斷。

技術型的公司“護城河”深,估值也相應高,而核心競爭力在產品、貿易端的公司,則難以獲得高市值。正如資本市場給予英偉達、高通等技術型公司的市值,遠遠高於惠普、戴爾等貿易型公司。

聯想也是一家典型的貿易型公司。上世紀90年,聯想提出“貿工技”路線,即先通過貿易把國外先進的產品引入國內,再用獲取的利潤研發核心技術。但這條路聯想只走了一半,在貿易成功後,聯想並未切入核心技術環節。

賽道市場飽和,業務沒有技術含量,聯想一直被市場視為硬件組裝公司,也就難以在資本市場上獲得高估值。

試圖切換估值邏輯

好在科創板來了。

2019年11月,金山辦公在科創板上市,盤間漲幅最高達215%,開盤當日市值為582億元。而其母公司,在港股上市的金山軟件股價卻一度下跌超8%,最終市值僅剩215億元,為金山辦公的1/3。

從港股到科創板,市值倒掛背後,正是估值邏輯從存量到增量的切換。

在分拆前,金山軟件的業務為三部分:遊戲業務(西山居)、雲業務(金山雲)及辦公軟件(金山辦公)。其中,遊戲業務由於中國遊戲行業競爭激烈,騰訊、網易佔據了龍頭地位,金山軟件很難突圍,資本市場對其不看好。

而金山辦公卻抓住了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的時代機遇,成功轉型為一家互聯網雲辦公服務提供商。公司主要產品WPS Office月活躍設備數目前達到4.5億,在Android、IOS等平台上的用户量都穩居第一。

近年來,企業數字化浪潮下線上辦公需求激增,疫情更是讓線上辦公成為2020年少有的逆勢增長的行業,未來市場空間廣闊。

從存量市場到增量市場,加之科創板的估值溢價,金山辦公脱離母體,反而實現了市值的蜕變。

2020年7月,港股上市公司中芯國際也迴歸科創板,實現“A+H”兩地上市。在港股,中芯國際的市值在千億港元左右,而科創板掛牌首日,其A股市值就突破6000億元人民幣。

中芯國際的市值暴漲,還隱含着一層政策因素。

一直以來,正如聯想被詬病的一樣,中國缺少核心技術。科創板的設立,正是從資本的角度鼓勵、支持我國在關鍵領域實現核心技術的重點突破,解決“卡脖子”問題。包括中芯國際,凡符合國家新一代信息技術、新基建發展浪潮的企業,都在科創板獲得了高估值。

聯想擬在科創板上市,也是想披上一層符合政策鼓勵標準的科創外衣,以擺脱電腦組裝廠的標籤,從過往的低市值泥沼中掙扎出來。

數據中心的蛋糕不好切

這件外衣就是數據中心。

2014年聯想收購IBM System x業務,藉助這一產品線成為全球服務器的核心供應商。2016年6月,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聯想科技創新大會”上,聯想宣佈成立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取代之前的聯想企業級業務集團(EBG),並希望DGG能成為公司增長的新引擎。

經過幾年的發展,數據中心業務已成為聯想集團成長最快的業務。聯想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20/21財年第二財季,聯想集團數據中心業務營業額同比增長11%。

其中“雲服務IT基礎設施”業務實現強勁增長,營業額同比增長超過34%。軟件定義基礎設施業務同比增長22%,存儲業務同比增長15%,軟件相關同比增長47%,服務業務同比增長11%。

數據中心作為新基建的一種底層基礎設施,確實迎合了智能化、數字化升級的科創趨勢。

並且,隨着企業上雲進程加快,數據量指數級增長,數據中心的底座作用愈發明顯,未來市場空間巨大。據IDC數據顯示,未來新基建有望帶來9289億元的市場機遇,其中數據中心市場機會約為955億元。

另外,一直以來低毛利是聯想PC業務被詬病的重點,聯想也想借助數據中心擺脱低利潤之困。

在2018年的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聯想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就表示:“聯想將重點發力ToB業務,數據中心業務未來的利潤比PC還高。”

2020財年Q3季度,聯想營收為人民幣993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10%為人民幣18.18億元,但利潤率僅有1.8%。

相比之下,數據中心的毛利率確實高很多。比如光環新網,從2015年至今,其IDC及增值服務的毛利率在50%-57%之間;再比如數據港,其IDC服務業毛利率在近4年都處在37%-42%之間。

新基建、高毛利,數據中心這層外衣的科創屬性是有了,但聯想能否穿好?

數據中心的壁壘並不低。

數據中心建設是一項重資產業務,建設週期往往需要1年半到2年,具備前期投資大、回報週期長的特點,因此融資能力是數據中心行業的壁壘之一;由於建設數據中心極耗能源,能耗指標的獲取也是一道壁壘;除此之外,大客户合作關係、技術能力、運營等方面均有較高的門檻,這決定了不是所有參與者都能分到一塊蛋糕。

目前,數據中心的戰場上玩家眾多,且都實力非凡。傳統的三大電信運營商佔據約六成的市場份額;萬國數據、光環新網、鵬博士等第三方服務商深耕行業多年;近兩年來,以往為數據中心付錢的互聯網巨頭也開始親自下場做數據中心。

就融資能力而言,數據中心建設1萬個機櫃大概需要20億元的前期投資,需要玩家有強大的資本實力或融資能力,這也是聯想想要回歸科創板加強融資能力的原因之一。

從能耗指標獲取來看,一線城市電力資源稀缺、管控嚴格,電力能耗指標逐漸成為新建數據中心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頭部公司在能耗指標的獲取上有一定優勢。

數據中心也具備一定的技術壁壘。阿里巴巴集團的服務器多達上萬台,而谷歌的服務器超過了50萬台,如此規模龐大的設備要實現高效管理,背後需要完全虛擬化各種IT設備,實現較高的模塊化程度、自動化程度。

而研發投入低一直是聯想的弊病,在數據中心業務上能否擺脱以往“貿工技”的慣性,加大技術投入,也是聯想需要重視的問題。

尋找第二增長曲線,轉換資本市場,讓自己重回往日榮光,顯然聯想的路才剛剛開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03 字。

轉載請註明: 科創板是個筐,聯想要往裏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