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迴歸常態

時代週報記者 王心昊 發自廣州

MLF操作打破慣例。

11月30日,央行公告稱,為維護月末流動性平穩,當日將開展2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打破了今年以來形成的每月15日實施MLF操作的慣例。

同一天,央行還“劇透”了12月的MLF續作情況:12月15日,央行將針對包含12月7日和16日兩次MLF到期的一次性續做,開展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兩次MLF,分別為3000億元規模。

臨近月末,央行開展2000億元MLF操作,既為平抑中期利率,也是在市場因部分債券違約造成局部流動性緊張時,希望通過投放中期資金託底,維穩市場流動性。

特殊之年還剩最後一個月,貨幣政策已經徹底從此前應對疫情的特殊之策,迴歸穩健的常態化運轉。多位專家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預測,年前全面降準幾無可能。

11月26日,央行發佈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與二季度報告相比,此次報告在多處採用新表述。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在時隔一年多後,再次重提“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

“目前我國經濟正在恢復,貨幣政策的總體基調要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11月30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維持常態化貨幣政策,一方面能夠更好地發揮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能保證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得到進一步發揮。

“穩定”成高頻詞彙

從近期的貨幣政策表述來看,“穩定”是高頻詞彙之一。

央行在三季度報告中指出,通過在《公開市場業務交易公告》中提前披露當月MLF操作規劃等多種方式,進一步加強市場溝通,提高貨幣政策透明度,有效穩定市場預期。

“隨着經濟企穩回升進入恢復性增長通道,流動性投放、節奏、規模有所收緊,市場利率隨經濟基本面有所回升,但還是保持了流動性的合理充裕,貨幣政策會繼續保持穩健基調。”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從短期來看,央行大概率不會採取全面降準來增加貨幣供給,更多是通過“逆回購+麻辣粉”等貨幣政策組合工具,保持市場短、中、長期的流動性合理充裕。

中信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明明在11月30日的一份研報中指出,自11月24日起,DR007始終保持在2.2%以上水平,且呈上行態勢。此次新做MLF,即為維護月末流動性平穩;另外,12月7日將有3000億元MLF到期,這一天也是銀行繳準日,此次新做MLF或也有提前緩解12月7日資金面趨緊的考慮,“以減少MLF到期與銀行繳準日疊加對市場造成的衝擊”。

作為市場短期和中期利率水平的最重要指標,DR007、一年期同業存單利率近期均在高位徘徊,而一年期同業存單利率已經超過3.35%,創出兩年新高,高出一年期MLF利率約40BP。

但同時,近期的總體利率一直處於下行態勢。

“信用風險上行,推高了短久期信用債利率,並通過比價效應拉高同業存單利率,這是同業存單利率繼續上升的原因。”珠三角某國有四大行地區負責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除信用風險以外,大行結構性存款壓降對同業存單利率依然構成上升壓力。

根據央行數據顯示,10月末,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79447.45億元,較上月末下降了10304.32億元,創年內最大單月降幅。11月,四大行依然面臨一定的壓降壓力,從而將推升同業存單利率。

對此,明明指出,央行自8月份就連續超額續作MLF,本次新做MLF,也是為緩解銀行近期持續的負債端壓力,進而引導存單利率向MLF利率迴歸。

宏觀槓桿率高企

一手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MLF呵護市場流動性,一手通過暫停降準等釋放長期資金,央行意圖明顯:控制貨幣供應總量。

央行三季度報告也體現了同樣思路:不僅再次提出“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同時着重提出要“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

根據央行在三季度報告中公佈的數據,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0.9%,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3.5%,增速均明顯高於2019年同期。

此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在11月17日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就已指出,今年,中國宏觀槓桿率快速上升,前三個季度已經上升了27.7個百分點,槓桿率超過270%。

張曉晶預計,今年宏觀槓桿率將上升30個百分點左右。“這是個很高的水平,不過仍然低於2009年。彼時,全年槓桿率上升31.8個百分點。”張曉晶説。

同日,央行行長易綱在其署名文章《再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及政策含義》中明確指出,既要發揮好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又要避免宏觀槓桿率過快上升形成系統性風險,第一點要做到的,就是要“穩住宏觀槓桿率”。

這是易綱在一個月內第二次公開提及“穩住宏觀槓桿率”。

早在10月21日,易綱在2020金融街論壇上表示,雖然今年抗疫時期的宏觀槓桿率有所上升,但明年GDP增速回升後,宏觀的槓桿率將進一步穩定。“貨幣政策需要把握好貨幣供應的總閘門,適當地平滑宏觀槓桿率的波動,使之長期維持在一個合理的軌道上。”

與此同時,在此次金融街論壇的講話中,易綱同時提到“保持貨幣供應與反映潛在產出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基本匹配”。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為明年社融增速定錨。

央行三季度報告同時提出,保護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要着重“處理好內外部均衡和長短期關係”。曾剛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分析認為,所謂“內外部均衡”,是指在多個主要經濟體已經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的情況下,我國要平衡外部寬鬆政策的輸入性影響,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長短期關係”則是指,要平衡好上半年應對疫情所使用的短期貨幣政策工具與我國長期的貨幣政策基調之間的關係。

完善債券違約風險防範和處置機制

除了“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在“完善債券違約風險防範和處置機制”方面,央行三季度報告也着墨頗多。這與近期多起AAA級國企債務違約事件持續發酵、地方政府救助預期落空密切相關。

11月26日,永城煤電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又爆出兩期超短期融資券違約。這意味着,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裏,這家擁有AAA評級、背靠國資的大型煤企前後共出現3次實質性債務違約,共涉及本息30.89億元。

針對債券市場違約現象頻發,11月21日,國務院金融委第四十三次會議明確表態,對債券市場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各類逃廢債行為,要秉持“零容忍”態度,要求金融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切實履行責任,強調各類市場主體必須嚴守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則。

央行三季度報告也明確指出,下一步,將積極完善債券市場管理制度建設,促進公司信用類債券信息披露標準統一;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進一步完善債券違約風險防範和處置機制。

“在經歷這一輪違約事件後,地方國企信用債估值定價面臨重構,區域、行業、等級信用利差將出現更大分化。”珠三角某國有四大行地區負責人對時代週報記者指出,疊加寬鬆政策退出、信用環境邊際收縮等因素,明年信用風險可能出現邊際上升,且信用風險向地方國企及高等級企業遷移的趨勢還將延續。

該名負責人同時表示,前述金融委會議也明確提出,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這表明,信用收縮的節奏將較為緩和,“對於債券市場而言,温和的出清更加有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59 字。

轉載請註明: 貨幣政策迴歸常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