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頂着光環瘋狂發展,到一家接一家平台陸續“爆雷”,P2P網貸這場互聯網金融盛宴已經落下帷幕。在P2P網貸業務全面清零之際,銀行系“類P2P業務”也處於萎縮狀態。北京商報記者近日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僅有為數不多的銀行依舊在開展此類業務,但投資標的的數量已出現收縮,更多的平台則處於業務停滯狀態。從“一窩蜂”搶灘佈局至如今的黯淡離場,中小銀行“觸網”之路走得異常艱難,層次較淺、爭相模仿、同質化經營也飽受市場詬病。在互聯網熱度依舊不減的當下,如何腳踏實地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觸網”之路也成為擺在中小銀行面前的難題。
鹿城農商行富民融通仍在運營
P2P網貸平台的清零,標誌着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得到根本性整治,也再次引發了市場對於銀行系“類P2P業務”的關注。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日有一家銀行系“類P2P平台”仍然在運營,對該平台的特性市場看法不一,有一類聲音認為,該平台是仍在運行的P2P網貸平台,有一類聲音則持不同看法,認為該平台的運營模式類似P2P,但與P2P網貸平台仍有差異。
這家平台叫富民融通,從官網可以看到,該平台有銀行系背景,是浙江温州鹿城農商行旗下平台,也是温州市首家銀行系互聯網金融平台,於2015年6月19日正式上線PC端及微信服務端。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富民融通平台依舊支持新手用户註冊,據該平台App顯示,富民融通共有投資、借款、活動、個人中心四大板塊,在投資板塊中,又分為“長期購”“轉讓區”“新手區”三部分內容,借款區有該平台推出的“富民貸”“薪用貸”兩款產品,最高可貸額度分別為20萬元、100萬元。在可投資專區一欄中,記者注意到,投資者投資富民融通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8%,投資方式為按月付息,到期還本,1000元起投1000元遞增,到期日期為2021年11月9日,借款人多為自然人,借款用途以自用例如購買生產工具、原料等居多,轉讓專區也有部分標的正在進行轉讓。
在調查過程當中,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富民融通平台的“長期購”“轉讓區”“新手區”三部分內容突然出現賣空的情況,且均顯示已售罄。根據富民融通平台客服人員的説法,“由於年底資金控制,目前平台沒有發佈新產品,明年會不會上線新產品還不一定,現在平台運營一切正常”。
從投資模式來看,富民融通運行模式與P2P網貸平台非常類似,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在運營模式上,富民融通確實和P2P網貸平台非常相似,一端是借款方,一端是投資人,之前幾年,此模式也是部分地方性銀行打破業務區域限制的一項創新,銀行委託合作方進行線上運營,在產品利率上較傳統P2P網貸平台低很多。
另有一位銀行業觀察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富民融通是典型的直銷銀行模式,也是銀行系投融資平台”。
針對平台的定性,北京商報記者聯繫浙江温州鹿城農商行進行採訪,該行相關人士回應稱,富民融通平台是該行自主研發的線上投融資撮合平台,作為該行直銷銀行創新試點推出運行,也是温州市全國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重點項目。平台導入浙江温州鹿城農商行小貸的技術與經驗,推行小額、純信用的信貸原則,堅持“做小、做廣、做精”的客户定位,單個自然人授信額度嚴格控制在20萬元以內,通過研發“線上+線下”的風控管理系統,由該行自主掌握核心風控技術和模型,自主把控平台信用風險。平台從2015年構思開發,運營五年多來,至今沒有發生一筆未兑付事件。
銀行類P2P關停退出成大概率事件
2014-2016年,銀行“類P2P業務”逐漸火爆市場,和P2P網貸爆紅時間節點基本重合,而銀行系投融資撮合平台一直被作為P2P網貸產品的替代。
從流程上看,“類P2P業務”的模式通常為由平台提供融資項目,第三方擔保公司提供擔保,投資者在平台進行篩選投資,與P2P網貸平台投資流程差異不大。
相對於P2P網貸平台風控、管理層面的缺失、銀行相對而言更為規範。以某農商行的投融資平台資金安全條款為例,平台資金主要由該行進行專業託管,同時還具有資金披露制度和資金流程管理。此外,還設立多重防火牆隔離機制,制訂完善的應急響應方案,平台傳輸過程基於HTTPS協議,全方面保護客户隱私。
這也是銀行不願意將投融資平台稱為P2P平台的原因,雖然此類模式理論上對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忽略的長尾客户有益,但從實踐來看,“類P2P業務”萎縮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一家銀行系投融資平台的相關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稱,“平台從2018年底就已經沒有新產品發售了,投資者現在只能辦理提現業務,暫時還未接到平台徹底關閉的通知”。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城商行的投融資平台官網鏈接也已經處於無法打開的狀態。
近日,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在公開場合透露稱,互聯網金融風險大幅壓降,全國運營的P2P網貸機構,由高峯時期的約5000家,已在今年11月中旬完全歸零。在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看來,在嚴格的監管下,資產嵌套、剛性兑付、債務滾動等模式都被禁止,底層資產無法滿足向P2P網貸那樣承諾的高收益,預期收益率明顯下降,即使是銀行“正規軍”,但當收益無法滿足投資者時,銀行系的互聯網投融資平台的吸引力便會下降。歸根結底是因為這些平台背後的底層資產在預期經營收益達不到目標,風險暴露方面可能存在問題。如此,不論平台設計得如何完善,底層資產若出現風險,也很難在不進行剛兑、債務不滾動的情況下完成每筆資金到期的兑付。
“除了浙江温州等民間金融發達地區,大部分地區在如何將資金順暢融通和風險控制有機結合方面,做得並不如意。在以‘資管新規’為代表的嚴監管背景下,平台很難完全滿足合規要求。”陶金如是説道。
“此類平台的業務模式和P2P網貸基本相同,雖然銀行在風控上更謹慎,產品利率也更低,但其風險依然值得關注,甚至由於出現風險後會波及整個銀行的信用。”於百程進一步指出,此類平台在監管上也會更加慎重,目前看,基於監管等原因,此模式也會陸續關停退出。
談及後續發展問題,上述浙江温州鹿城農商行相關人士表示,後續,平台將依照互聯網小貸監管要求和其他互聯網金融業務監管要求進行整頓,目前,平台已暫停發出新的標的資產。
中小銀行艱難“觸網”路
無論是投融資平台這種“類P2P業務”,還是基於其他形式的創新,都是中小銀行直面互聯網風口的體現,急於想在大型商業銀行展業的夾縫中尋求一絲機會,分得一杯羹。
雖然中小銀行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花樣較多,但同時層次較淺、爭相模仿、同質化經營模式也飽受市場詬病。究竟是什麼妨礙了中小銀行“觸網”?上述銀行業觀察人士指出,妨礙中小銀行“觸網”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規劃,大部分銀行都希望做短平快的項目,所以容易出現“一窩蜂”的情況;其次就是缺少人才,沒有人力支撐,缺少好的項目;同時還缺少經驗,互聯網金融也是新生事物,需要不斷地探索。
中小銀行如何以優勢換劣勢,開發更有價值的互聯網金融服務?陶金進一步指出,相當一部分中小銀行通過實體業務的互聯網平台,利用實際場景,開發出適應各自場景的產品和服務給到客户,並非單純建設沒有場景支撐點的互聯網平台。還有一部分銀行深度應用金融科技,通過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做好風控和定價,也能夠獲得長期穩定的經營收益,事實證明那些開展自主研發或者購買金融科技的中小銀行,也是盈利和風控情況相對較好的那一部分。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