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三,美聯儲議息會議聲明比外界預期的更為“鷹派”,全球市場劇烈震動。
國內市場最顯著的連帶反應,是人民幣匯率的表現。16日開始,人民幣對美元離岸價格從6.39一路上行,三個交易日貶值接近1000點。這個結果顯示,央行此前頻頻吹風“要警惕美元反彈風險”的判斷是正確的。上週如果還有機構押注人民幣單邊升值,毫無疑問會損失慘重。
但從本週開始,由於美聯儲政策基調已經明牌,匯率問題的不確定性已大大下降。在美聯儲給出全球通脹將會上行、經濟復甦可能令超常規政策更早退出這個判斷後,我們在決策上更重要的議題,已經是國內下半年的信用環境大框架該如何定調了。
在這個問題上,當下市場有不少觀點認為——中國下半年面臨的通脹壓力整體要比上半年小,現有的政策組合穩定延續問題不大。一些研究甚至還指出,要當心下半年因經濟週期轉換出現總需求下滑的風險,如有必要政策還需定向加碼以防止通縮。
為什麼下半年通脹的風險會比上半年小?從美聯儲的反應來看,雖然全球通脹水平短期上升已是事實,但仍存兩點爭議:一是在主要經濟體政策目標不一致的情況下,通脹能否長期持續依然是個未知數。二是因為政策週期不完全同步,不同的經濟體是否需要同步跟隨美聯儲以應對通脹也值得斟酌。
從全球其他國家的反應來看,大部分經濟體事實上將準備做在了前面。今年以來,俄羅斯、巴西和土耳其等國央行均有加息舉措,主要目標是平抑大宗商品快速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而在上週,隨美元指數走高,多個品類的商品指數出現暴跌,美聯儲的“鷹派”聲明反而有助於緩解這些國家央行面臨的壓力。
回到國內,我們的準備也有不少,且是“總量”和“結構”兩手抓。去年5月份開始,疫情期間的特殊政策有節奏地陸續退出,此後有關部委還陸續收緊了房地產、城投融資等領域的融資口徑,提前平抑這些領域可能出現的擴張衝動。不久前公佈的今年5月份社融數據更顯示企業債券融資淨減少1336億元,三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主動收縮防範風險的意圖更加明顯。
央行行長易綱不久前在陸家嘴論壇上的講話,其實也點出了我們在因對通脹問題上的政策空間。易綱當時表示,綜合各方面因素判斷,今年我國CPI走勢前低後高,全年的CPI平均漲幅預計在2%以下。他同時還強調,由於外部的疫情形勢、經濟回升、宏觀形勢和宏觀政策等都有不確定性,對來自各方面的通脹和通縮的壓力均不可掉以輕心。
所謂“不可掉以輕心”,落實到日常操作上就是央行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基本態度不會改變。而事實上,不僅操作上口徑不變,預期管理上也不會變。針對部分市場人士此前對流動性可能邊際收緊的擔憂,央行主管媒體《金融時報》20日更是撰文予以駁斥,強調“沒有根據的所謂流動性預測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