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十四五”經濟如何開新局

  文 | 鄢一龍

  “十四五”將開啓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吹響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號角。

  “十四五”規劃作為第二個百年開局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具有歷史裏程碑意義。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十四五”規劃建議設計了未來五年乃至十五年的新航圖,將引領中國巨輪迎接“船到中流浪更急”的挑戰,在發展中識變局、解困局、破舊局、開新局,劈波斬浪邁向預定目標。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圍繞開啓經濟新局、創新新局、產業新局,針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急、難、險、要”邁好堅實的第一步,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中國經濟巨輪正在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主發動機由主要靠投資驅動轉向主要靠創新驅動,消費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最大拉動力,經濟運行實現了向綠色發展轉型,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十四五”面臨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內在要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更多依靠創新要素投入,全面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新階段。

  如何採取更積極的政策,實現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既要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要強化需求側管理,以新需求牽引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通過聚焦擴大有效需求,挖掘潛在需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要在創新上開新局,突出表現在加快開啓自主創新、創新驅動等內源式創新,積極拓展原始創新、協同創新、融合創新。隨着中國創新在多個領域進入全球並跑、領跑階段,長線創新動力不足、原始創新能力不強、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創新的短板,2019年中國基礎研究投入僅佔研發投入的6%,美國為16.7%,法國為21.5%。

  以內源式創新為主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而是在開放條件下,在全球創新共同體中不斷提高創新自主能力。需要全面開啓三大動力源:

  新型舉國體制動力源。在國家戰略引領下,通過新型舉國體制賦能創新,促進創新要素聚焦,推進科研集中攻關,通過制定戰略規劃、依託重大科研平台、加強科研組織體系、推動重大科研項目等途徑賦能創新。

  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動力源。場景需求牽引產品開發、應用基礎研究的逆向創新已經成為推動創新的重要形態。在此驅動下,企業正在成為創新的主要載體,2019年中國研發投入中有76.4%是企業投入,這一比重已經略高於美國。

  世界最大腦庫動力源。中國具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才庫,2018年高等院校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到41.1萬人年,基礎研究R&D人員全時當量達到19.1萬人年,中國科技工作者人數超過了德國總人口。

  面向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十四五”時期,中國製造業須擺脱低端化困局,形成前所未有的全價值鏈、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主要體現為推進產業發展三化:

  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基礎高級化既包括以“四基”為核心的工業基礎高級化,也包括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算法、工業軟件等新型基礎設施的高級化等。2021年,要圍繞解決產業基礎核心技術來源,破除產業基礎高級化的體制障礙邁出實質步伐。

  產業鏈生態化。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有效銜接的產業生態體系,拓展產業鏈,穩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做強創新鏈,促進科技創新要素高效聚集融合。

  產業體系現代化。加強推動無中生有,由“0到1”的創新,2021年起要集中創新資源攻關,突破“卡脖子”問題,補足產業鏈短板。同時,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效能與效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06 字。

轉載請註明: 瞭望 | “十四五”經濟如何開新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