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綱要》)提出,要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這一表述確定了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目標方向,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一
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主要目標是更加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既是金融的天職,也是二者共生共榮的內在要求。建設持續健康發展的金融體系是為實體經濟提供有效金融服務的前提。在新發展階段,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重點是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這就要求建立更高層級的現代金融體系,亦即《綱要》提出的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
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具備一些基本特徵:一是具有高度市場適應性和環境適應性,能充分滿足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能夠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態勢;二是具有充分的國際性和開放性,能契合現代經濟的發展水平,適應國際金融市場規則,滿足不同交易方式和市場規模的要求;三是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資本市場充滿活力,銀行體系效率高,有高質量的金融運行和組織體系;四是管控機制科學,有較強的防禦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能力和自糾錯能力,能助推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五是具有普惠性,能夠廣泛服務於民營企業、小微企業、三農領域和製造業,能讓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羣體以可接受、可負擔的成本得到有效、適當的金融服務。
二
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應能夠主動適應高質量發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健全現代金融體系,應緊密圍繞有效支持實體經濟這一根本目的,這既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一切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需要進一步完善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金融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健全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強化國際金融協調合作,構建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體系。需要以穩定幣值、促進就業為目標,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以現代化的貨幣管理手段保持貨幣供應量與實體經濟增長速度相匹配,為經濟發展提供總量適度的貨幣支持。需要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疏通金融體系流動性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提升傳導效率,化解傳導過程中的體制性和機制性梗阻,保持貨幣政策鬆緊適度。需要優化銀行業信貸結構,規範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引導資本市場發揮財富管理和風險配置的功能,更加合理地配置金融資源,加大對國民經濟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發展的支撐。需要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和金融領域跨週期政策頂層設計,堅決防止金融業脱離實體經濟、防止金融機構“以錢生錢”的自我循環。
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必須適應於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健全現代金融體系,需要深化商業銀行改革,強化公司治理和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繼續發揮銀行業在我國金融體系中的支柱性作用,更好地服務於各類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通過監管和税收政策引導中小銀行與農村信用社迴歸當地、服務於當地,與大型國有銀行差異化發展,形成各類主體公平競爭、合作互補的銀行體系結構。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提升股權融資比重,改善社會融資結構。大力推動金融領域法治化建設,優化金融業營商環境。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和存款保險制度,規範存款市場競爭秩序。嚴格金融領域各行業准入標準,堅持金融機構持牌經營,強化金融領域反壟斷,有效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構建公平有序的金融市場秩序,促進金融業穩健發展。樹立國際視野,完善國際金融協調合作治理機制,同國際組織深入合作,提高我國國際金融治理能力。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積極參與國際金融規則制定和國際貨幣政策協調,與各國一道構建多元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
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必須適應於金融科技的發展水平,能夠推動我國普惠金融不斷向機會可均等、成本可負擔、商業可持續的方向邁進。目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已進入深水區,需要進一步強化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領域的深度應用,藉助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設計專為小微企業服務的授信模型,將小微金融服務進一步批量化、標準化,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便捷性與精準度。加快推動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和人才儲備,推動獲客模式從線下到線上、審批程序從人工到自動、信貸資產從有形到無形、貸後監管由現場監督到實時監控的轉變。尤其是要重視大數據對現代金融體系的支撐作用,加快健全完善數字化徵信體系,整合税務、海關、社保、市場監管等不同部門的數據,搭建信用信息共建共享的全國和地方平台。不斷提升金融數據標準化水平,加強數據安全保障力度,基於大數據技術提供融資支持,解決小微金融領域客户觸達不足的問題,緩解普惠金融服務面臨的高風險、高成本與低收益的矛盾,改善全社會信用生態環境。緊密依託金融科技,拓寬服務對象,助力創新創業,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構建新的金融服務場景,充分發揮普惠金融在推動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和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建設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是“十四五”時期的重大歷史性任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金融體制機制建設長期性、根本性、全局性的戰略規劃。實現這一戰略規劃,必須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打造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支持重要產業發展的良性資金循環體系;健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包含碳排放權交易的綠色金融體系;推進雙向開放的國際金融體系;拓寬普惠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覆蓋面和便利性。應緊密圍繞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與提升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相結合,科學配置現代金融體系的構成要素,補齊傳統金融體系的結構性短板,不斷提高金融體系的運作效率,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李蒼舒,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知識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