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天對恆大而言,絕對是猝不及防。對很多上市公司來説,也是一堂生動的聲譽風險管理課。一則在平時看來並不起眼的裁判文書,疊加其他的一些消息,恆大及旗下多家上市公司迅速被捲入輿論漩渦的中心,股債雙殺連跌兩天。
按理來説,以恆大這樣的公司體量,一個分公司下屬項目和一家銀行支行之間區區1.32億元的借款糾紛,就算問題再大也掀不起風浪。但恰恰就是這樣一兩件不起眼的“小事”疊加在一起,卻使得涉事各方和市場投資者們都被捲入,原因到底是什麼?
從聲譽風險管理的角度而論,這個事件再次證明,在社交媒體、即時通訊工具和大數據技術的加持下,我們已經進入了所謂的“超級透明時代”。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所面臨的輿論環境,是不管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任何信息都能在瞬間被傳遞給千百萬人。特別當公司自身的戰略和發展方向存在市場爭議時,更是如此。
簡單覆盤一下恆大這兩天的遭遇,我們對信息的傳播鏈條和發酵速度會有更深刻的理解。週一早盤,市場開始流傳江蘇省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關於廣發銀行宜興支行與宜興市恆譽置業有限公司、恆大地產集團之間的一份民事裁定書,也即前述雙方之間1.32億元的糾紛。從源頭來看,這份民事裁定書大概率是被一些商業查詢平台自動抓取後,被關注恆大的投資人士發現,繼而傳播開的。
但光是一份裁判文書,還不足以引發市場如此強烈的關注。最終消息得以迅速傳播,原因還在於本次糾紛的原告與理由。筆者在某商業查詢平台上看到,其顯示的708份裁判文書中,絕大部分都是供應商、購房人與恆大地產集團之間的法律糾紛。最近兩年來,只有這一份判書的原告是商業銀行,且是以“情況緊急”為由向法院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多少顯得有些事出反常。市場由此聯想到恆大資金鍊是否存在問題,特別當日恆大在邵陽的兩個項目被暫停網籤交易之後,市場情緒的發酵更是一發而不可收拾。
儘管週一下午,恆大即在官網掛出嚴正聲明,稱與廣發銀行宜興支行之間的合同到期日為2022年3月27日,並表示將對其“濫用訴訟前保全的行為”依法起訴。但由於消息已經充分發酵,二級市場的擔憂沒有就此消散。昨日下午邵陽項目解封消息傳來後,投資人的情緒有所緩解,但由於恆大地產和廣發銀行之間的糾紛還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後續輿情會如何發展,仍然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