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既往的積累,能否承接機會的風口。

文|海若鏡編輯|石亞瓊來源|數字時氪(ID:digital36kr)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4月30日,科興生物發佈年報,去年營收約194億美元(合1280億元人民幣);歸母淨利潤約85億美元,同比增長80倍。儘管與輝瑞新冠疫苗的收益相比,仍是相差甚遠,但也足夠科興登頂中國“疫苗之王”。

科興之外,康希諾的腺病毒疫苗“超級工廠”在一年內從開工到投產;得益於多年積累的製造業底子,當全球新冠檢測試劑告急,中國IVD企業迅速響應,幾周內擴產到數十億份;起步於2010年前後的CXO行業,也在海內外摸爬滾打十年後,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品質,承接跨國企業新冠特效藥的大額訂單……面對新冠病毒防疫、診斷、治療的巨大需求,眾多生物醫藥企業參與其中,在極限承壓的狀態下搶佔先機,逆風中收穫財富機會,實現5倍、10倍、乃至百倍的業績增長。通過梳理新冠疫情涉及生物醫藥產業鏈圖譜,可以發現,看似偶然的命運饋贈,其中有許多必然的要素。我們盤點了近兩年多在新冠疫苗、檢測、特效藥細分賽道中,部分10倍增長的企業、以及有10倍增長潛力的企業。儘管在mRNA疫苗、抗病毒新藥研發及上游原料、耗材領域,仍然有許多“卡脖子”的難題待解,但產業鏈各環節已經動了起來,紛紛尋找下一個創造價值的增長密碼。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新冠疫苗

2003年,非典席捲而來,26歲的高強剛從中國農業大學微生物專業畢業三四年,便和科興生物的同事們一起投入到SARS疫苗研發。作為進度最快的企業,2004年下半年,科興疫苗完成了臨牀一期試驗;不過,年底最後一例非典病人出院,非典疫苗也成為封存的歷史。類似的故事,在2009年、2013年的兩次病毒性流感爆發時,相繼重演:科興拿到分離毒株、做滅活疫苗、進入臨牀試驗,不久疫情結束。17年過去,高強已經成長為科興中維的總經理,2020年新冠肆虐,他又衝了上去。在滅活疫苗技術平台的底子上,科興從拿到病毒、到分裝出第一批新冠疫苗,僅用了30多天,高強第一個接種了疫苗,和實驗用恆河猴在同一天。7月,科興疫苗在國內投入緊急使用。相比新冠治療藥物,疫苗的人羣基礎以“億”為單位,且在毒株變異的情況下,連續接種已成趨勢,龐大的市場規模為“暴富命運”埋下伏筆。之後,則是大家熟悉的科興故事:超過27億劑的全球供應量、去年900多億元的淨利潤,令一年前急中送錢的中國生物,淨利潤也增長了4倍多。1、靠底子,才能實現的研發加速度生物疫苗,可以説是大公司的專屬,如今數得上名號的疫苗公司,華蘭、智飛、沃森等都有當年六大生物製品研究所的班底。儘管業界公認滅活疫苗屬於成熟技術,其研發難度,遠低於mRNA疫苗、腺病毒疫苗等,但在研發、生產上各方面都有極嚴格的監管。科興研發新冠疫苗之時,北京市政府緊急在大興協調P3生物安全實驗室,供其使用。儘管從保護效力上看,滅活疫苗不是最佳,但因為安全性高、研發生產工藝相對成熟,滅活疫苗也建立起了抗疫的第一道防線。目前,國內已經上市的7款新冠疫苗,除了5款滅活疫苗,還有腺病毒疫苗、重組蛋白疫苗。除mRNA疫苗技術平台外,國內企業在其它路線的研究都很靠前。軍科院陳薇院士和康希諾開發的新冠腺病毒載體疫苗“克威莎”,技術路線比mRNA成熟。不過技術方面,腺病毒載體疫苗在基因片段設計、合成、病毒包被等製備工藝上,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幸而在新冠前,康希諾研究腺病毒已有多年,還曾與陳薇院士合作、創造了2年研發出埃博拉腺病毒疫苗的世界紀錄。此外,以病毒為載體的疫苗生產工藝的平台通用性高,可以基於同一個平台,進行針對多種不同病原體的疫苗研發。因此,在400天內,康希諾研發出國內首款腺病毒疫苗、也是唯一的單針新冠疫苗。2021年2月,克威莎在中國附條件上市,後續在今年2月又獲批序貫加強針。業績上,新冠疫苗的商業化幫助康希諾扭虧為盈;2021年康希諾營收43億,同比增長了170多倍,淨利潤約19億;其中近70%的業績由海外市場貢獻。另一款於2021年3月在中國獲批的新冠疫苗,是智飛生物與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開發的重組蛋白疫苗。重組蛋白疫苗作為產業化最為成熟的技術路線之一,已運用到乙肝、流感和HPV疫苗中,也是全球臨牀管線中被採用最多的技術平台(WHO數據),當前麗珠集團、三葉草等也在研發重組蛋白疫苗。智飛龍科馬的新冠疫苗在國內主要是作為序貫加強針接種,並在海外烏茲別克斯坦獲批上市;在印尼、哥倫比亞獲批緊急使用。2021年,智飛生物實現營收306億元,同比翻了一倍;實現歸母淨利潤102億元,同比增長2倍。根據上半年的新冠疫苗業績貢獻佔比推算,新冠疫苗為智飛生物貢獻了約70億元的年利潤。在新冠疫苗前,智飛生物約九成的收入來自於代理業務,最有名的是代理默沙東四價/九價HPV疫苗;新冠疫苗的收益和代理業績,能否反哺給智飛加大研發投入,影響着市場對智飛的預期。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中國已獲批上市的新冠疫苗產品

業績大增,意味着既往的前瞻性投入,進入了收獲期;但新冠概念股的增長持續性,是投資者們普遍關注的話題。從已公佈一季度報的公司來看,深圳康泰生物的滅活疫苗2021年6月上市,Q3歸母淨利潤飆升至7億元,但Q4環比下跌至2.47億。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36氪製圖

對未來增長的預期,也會顯現在股價之上。儘管2021年業績增長近乎翻倍,但康泰生物的股價卻持續下跌,較2020年8月的高點已跌落64%。隨着國內新冠加強針接種率的提高、上市疫苗的增多,新冠疫苗公司業績爆發式增長的窗口期並不長久。在二級市場醫藥賽道“擠泡沫”的行情下,康希諾、智飛生物業績增長的同時,股價與市值反過來在一定程度回調。投資機構正在尋找屬於疫苗領域未來的“財富密碼”,去搶先機;對行業、公司研究的顆粒度也愈發細緻。2、尋找新的增長點:mRNA技術平台和供應鏈新冠mRNA疫苗(信使核酸疫苗),是目前最先進的第三代疫苗技術,也是mRNA技術在醫療領域的首次產業化驗證。2020年1月,中國分享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序列後,遠在德國的BioNTech聯合創始人吳沙忻(Ugur Sahin)幾個小時便在家中電腦上描繪了多個潛在的mRNA序列版本;其中一種正是後續上市疫苗的基礎。BioNTech迅速成立了名為“光速”新冠疫苗開發團隊,並在3月與輝瑞達成共同開發合作。畢竟在大疫之下,“快”才能創造歷史和財富。在新冠前,BioNTech的科學家們研究了十幾年mRNA技術,企圖找到癌症的“解藥”。儘管尚沒有成功上市的藥物管線,但在核心的mRNA序列設計、LNP遞送系統上,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和know-how細節。這正是BioNTech、美國Moderna能在1年內成功研發出mRNA新冠疫苗的底子。這一技術路線展示出的優勢:研發週期短、蛋白表達能力強、可治療領域廣等,加速了mRNA疫苗/藥物管線的研發,小核酸藥物帶來的革新將與抗體藥比肩。根據醫藥魔方統計,截至2022年4月,國內mRNA新冠疫苗在研管線13條,實體瘤、HIV、狂犬病等適應症的mRNA疫苗管線也有10條,研發熱情可見一斑。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數據:民生證券研報

同樣在2020年初,中國的biotech公司斯微生物、艾博生物(與沃森生物合作開發)也啓動了新冠mRNA疫苗研發,復星醫藥則決定引進輝瑞/BioNtech疫苗,不久麗凡達(後被艾美疫苗收購)抵達戰場。國內公司起步不晚,追趕速度卻差強人意。復星引進mRNA新冠疫苗“復必泰”,一度眾望所歸。據其最新財報,截至2022年3月,復必泰在中國港澳台地區累計接種超2400萬劑。按15-20美元/針的價格推算,已為復星累計貢獻了23-31億元人民幣收入。不過,復必泰在中國大陸遲遲未能獲批,當前仍公示於二期臨牀階段,公司對外釋放的訊號也從“指日可待”轉為“雖遲但到”。目前,斯微生物、艾美疫苗正在開展二期臨牀試驗;進度最快的是艾博與沃森和軍科院合作開發的ARCoVaX,其國際多中心臨牀試驗已進入臨牀三期,4月中旬沃森披露三期臨牀進入數據清理階段。如果一款常規的創新藥或腫瘤疫苗,2年時間實現從立項到完成三期臨牀,已算高效;國內企業儘管奮力追趕,但在生物醫藥的研發中,很多技術壁壘砸錢也難以快速突破。首先,出色的mRNA序列設計,能夠降低免疫原性,提高mRNA的穩定性和表達效率。但從浩渺組合中,找到最優的序列設計,需要公司擁有長期、大量的數據積累,不斷訓練優化生物信息算法平台。另一方面,如何突破細胞膜的阻隔,將mRNA輸送到細胞內部,遞送系統決定着疫苗成敗。當前,mRNA國際三巨頭(BioNTech、Moderna、CureVac)都採用LNP(脂質微粒)載體遞送系統,但加拿大生物公司Arbutus牢牢把控LNP載體遞送的專利;三巨頭也是直接或間接地獲得Arbutus專利許可。國內在研的mRNA疫苗中,艾博、康希諾、石藥也在採用LNP載體遞送,斯微生物則採用了另一種獨家授權自海外的LPP技術路徑。mRNA研發進展和臨牀數據的風吹草動,都影響着相關公司的股價。如奧密克戎,新冠病毒變異株的傳播速度更快,在原有滅活、腺病毒疫苗的基礎上,仍然需要mRNA疫苗作為序貫加強針,提高疫苗的保護效力。而且mRNA疫苗序列可以相對快速地修改、迭代,能夠更精準地提供防護。因此即便由於歷史技術積累不足、產業鏈反應速度也會稍慢,國內企業在mRNA疫苗研發上沒有獲得先機,但若能中國大陸拔得頭籌,也將獲得巨大機會。此外,在研企業在極限承壓情況下,快速搭建起來的mRNA技術平台、積累的研發經驗,也將能夠遷移到腫瘤疫苗、核酸藥物等有廣闊開發潛力的場景中。如前所述,踏踏實實做技術、打底子的公司,終將在未來顯現價值。mRNA上游相關企業,也受到更多關注。例如4月底剛通過科創板問詢、即將上市的近岸蛋白,就抓住了mRNA原料酶的機會,為公司提供了新的增長點。2021年,近岸蛋白mRNA原料酶及試劑的收入約1.3億元,佔總營收的37%,而這部分收入在2019年還是空白;該板塊的客户數量也增加了72個,包括前述沃森生物、艾博生物、麗凡達生物等mRNA賽道炙手可熱的疫苗玩家。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資料來源:國金證券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新冠肺炎檢測

疫情中,體外診斷(IVD)行業,最不缺的就是“逆襲”和“暴富”故事。近日,“常態化核酸檢測”又成為這一行業新的增量,作為從動態清零到全面放開的過渡手段,(除重點人羣外的)普通市民每週進行1次核酸檢測。原本五六百億規模的國內體外診斷市場,在新冠肺炎檢測的強催化下,飆升至2000億。相比於疫苗和特效藥,核酸、抗原檢測的研發門檻並不高;海外抗原檢測試劑的巨大需求,也讓製造業底子紮實的中國IVD企業捕捉到淘金機遇。當勁風來臨,供應鏈不通暢時,企業執行力、響應速度、市場判斷,決定着業績的高下。水大魚大,昔日小、散的IVD行業,異軍突起,走出一批上市公司。儘管在二級市場上,因新冠檢測而業績暴增的公司,大部分被賦予了個位數的市盈率;但手握現金的他們,已經開始了兼併重組、產業投資,正在尋找下一個10倍增長機會。1、快!接住那個新的增長點近半年,股市最靚的“仔”莫非10倍牛股九安醫療。2021年11月前,九安醫療還只是芸芸醫療器械廠商中並不起眼的一家,自從公告了“新冠抗原檢測試劑盒獲得美國FDA緊急使用授權”後,股價翻了十幾倍。更有股民留言董秘:希望能給公司捐款,以獎勵員工努力工作。一季度淨利潤143億元,同比增長375倍,讓九安醫療從大妖股變身現金牛,成為IVD、乃至整個醫療器械行業難以複製的傳説。之所以獲得命運的饋贈,背後有着偶然或必然的一些原因:相比於歐洲CE對醫療器械的備案准入,美國FDA對新冠抗原檢測試劑盒要求極高,尋求准入的新產品需做“頭對頭”臨牀試驗。這也使得商業上,美國市場成為一片沃土:市場需求大、入局廠商少、在保險公司助攻下支付能力強。看到這一點的IVD廠商並不少,但跟FDA打過交道、熟悉其規則的卻不多;截至4月中旬,中國企業新冠抗原自測產品獲批FDA的仍只有6家:艾康生物、九安醫療、東方生物、庫爾科技、相達生物、波生生物。巧在九安醫療從2010年開始轉型時,就把美國當做自己移動血壓計的推廣高地,做過醫療器械的准入,且自主運營了“iHealth”這一品牌,攢下了銷售渠道和用户認知。於是,當歐洲市場上,一眾IVD廠商把價格“卷”到只有1.5美元時,九安在國內代工廠產能的支撐下,以5.1美元的價格PK掉其它供應商,拿到美國軍方百億大單。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36氪製圖

與半路出家做免疫診斷的九安醫療相比,東方生物在疫情前就已經是POCT出海的老牌企業。長期以來,東方生物的海外銷售收入佔比近95%,約80%的收入來源於ODM(原始設計製造商)。新冠疫情爆發,2020年2月東方生物完成了新冠抗原測試紙、核酸檢測試劑盒的研發,併成為全球第3個取得歐洲CE認證的企業。響應速度、執行力,是東方生物年營收能夠突破100億的重要因素。東方生物創始人方效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解放軍部隊做過衞生員,後又在地方檢察院工作了近20年,性格雷厲風行。2020年初,國內尚未復工,原材料供應不暢、物流運輸中斷、人員待崗停產、生產自動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難題擺在眼前,東方生物還是新增了2.4億人份的檢測試劑產能。在海外,東方生物開始培育“東方基因”、“美國衡健”自主品牌,但還是非常依賴ODM的經銷模式,歐洲、美國的不少政府訂單仍是經由西門子間接獲得。抓住歷史機遇的東方生物,2021年淨利潤飆升至47.7億元,較2019年同比增長60倍。與之有着相似路徑的還有多家,已上市的萬孚生物、熱景生物、萬泰生物、奧泰生物、基蛋生物等POCT公司;未上市的廈門寶太生物、波生生物、及眾多昔日名不見經傳的IVD企業,也在浪潮中接住了來自海外的財富機會。除了抗原檢測,國內大眾更為熟悉的新冠核酸檢測,同樣造就了一批分子診斷企業的業績神話,典型如聖湘生物、達安基因、之江生物、華大基因、明德生物等。原本偏安於湖南一隅的聖湘生物,憑藉在新冠核酸檢測試劑+儀器生意上的快速、決斷,將2018年只有600萬淨利潤的自己,送上了“科創板抗疫第一股”C位,2020年實現淨利潤26億元,較2019年增長69倍。賺錢之後的聖湘也積極回饋股東,上市後八個月,就累計派發現金分紅4.5億。2020年,當生物實驗室的核酸檢測通量難以滿足驟增的需求時,原本是國內基因測序龍頭的華大基因,緊急抽調力量轉向PCR核酸檢測;並用氣膜艙,在各地臨時搭建起“火眼實驗室”,解決了多個城市的燃眉之急。事實上,當科技型企業發展到一定體量後,研發能力已不是唯一,技術整合、系統工程等能力也決定着成敗。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36氪製圖

2、下一個10倍增長機會在哪裏?趨勢一:自動化、高通量當一輪又一輪的全員核酸篩選推進之際,快速提高檢測通量,純靠人力並不夠。樣本拆包分裝滅活、提取轉錄、上機檢測,理想狀態是實現全自動化的“樣本進-結果出”,提高人效。這種情況下,疊加國內新藥研發、合成生物等細分行業起速,具備自動化樣本處理、高通量篩選能力的生物實驗室,被認為是行業的“基礎設施”。眾多創業公司如鎂伽鯤鵬實驗室、瑞智捷、合木千行等,已經投入到自動化生物實驗室的開發中。事實上,一些具備自動化控制能力的精密儀器廠商、工業4.0概念企業,其技術也有望快速遷移到這一領域。趨勢二:上游原材料的進口替代在新冠檢測領域,“集採”是2021年後繞不過的主題,新冠抗原檢測的價格迅速從20元/人份降低到8元/人份;核酸檢測也從最初的120元/人份到當前的20多元。行業註定越來越“內卷”,利潤空間也在不斷被壓縮;在產品性能相仿的基礎上,具備成本優勢的企業更有機會“大殺四方”。除了提高人效,縱向地,很多企業選擇向上遊要利潤,在原材料上實現進口替代。IVD行業中,抗原/抗體、酶、NC膜等核心原料,曾依賴進口廠商;在分子診斷領域,賽默飛、凱傑、Takara和BioRad等進口廠商的市場佔有率超過40%。新冠導致海外供應鏈不穩定後,國內上游原料企業也獲得了“進口替代”的窗口期。在二級市場,IVD上游原料企業也被賦予了更高的市盈率。在分子試劑領域,典型如諾唯贊,在國內企業中市佔率約為13.7%。憑藉提供核酸檢測、抗體檢測等原料,諾唯贊2020年淨利潤8億元,同比增長32倍,成功於2021年登陸科創板。不過,去年受集採和行業競爭加劇影響,諾唯贊下調了部分產品出廠價,儘管對外提供了7.2億人份核酸檢測原料,淨利潤還是同比下降17%。作為佈局了酶、蛋白兩個技術平台的國產生物製劑公司,諾唯贊定向改造酶的技術和製備工藝穩定突破、在疫苗領域的拓展等,被市場給予厚望。20年老牌診斷試劑原料企業菲鵬生物,也正在科創板上市路上。2020年1月下旬就篩選出適用於新冠核酸檢測的診斷酶,並向客户送樣;2月新冠抗原和凍幹形態的新冠檢測試劑核心組分上市。加速度之下,近兩年菲鵬淨利潤達到21億,現在也拓展化學發光、高通量基因測序等診斷儀器。另外,納微科技、義翹神州、百普賽斯等上游企業也受到利好。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36氪製圖

一級市場中,研發、經營試劑原料的廠商也有了新的機遇,上面提到的百億營收東方生物,2021年8月以近3600萬價格收購首醫臨牀醫學,首醫臨牀醫學是日本診斷原料品牌東洋紡(TOYOBO)的代理商,抗原抗體、NC膜、原料酶等都有涉及。 趨勢三:多元化,買買買為了維護上游原料供應的穩定、安全,做診斷的公司可謂甘下血本。由此,也誕生了迄今為止中國醫療器械公司海外併購金額最大的交易:邁瑞醫療以5.32億歐元的交易價,收購國際一流免疫診斷原料供應商“海肽生物(HyTest Invest Oy)”,以此來突破在原料上自研資產的“卡脖子”問題;藉助HyTest在心臟標誌物、腫瘤標誌物、傳染病、炎症、凝血上的優勢,實現化學發光產品的技術突破、性能提升。邁瑞既有的優勢在於醫療儀器設備,疫情中,以呼吸機為代表的生命信息與支持產線受益,營收和利潤都實現大幅增長;通過外延併購,補足體外診斷的短板,也在情理之中。這兩年,在新冠疫情中獲益、手握大筆現金的IVD企業,普遍開啓“買買買”,通過參股投資其他前沿、細分賽道,來實現產品線多元化。除了直接投資企業,多家IVD企業選擇同時投資生物醫藥主題產業基金,以做LP的方式擴大投資面。基蛋生物2022年4月,擬現金支付、控股港股上市公司巨星醫療,巨星是IVD巨頭羅氏的中國區最大代理商,醫院渠道資源豐富;之前基蛋也曾收購主營凝血診斷試劑的景川診斷、迪艾斯科技等;並投資4000萬,參與投資設立南京創熠時節致遠一期基金。已上市的聖湘生物,除了擬要約收購上市公司科華生物,成立主攻化學發光的合資公司外,還入股了研發經營二代測序儀的真邁生物;熱景生物則斥資1.23億,戰略投資主營肝癌早篩、腫瘤伴隨診斷的杭州翱鋭生物,且斥資1億元成立堯景基因,孵化外泌體基因檢測項目;非上市公司廈門寶太生物,2020年營收超過42億,2021年雖未公佈,但行業人士透露遠超2020年業績。其在未來3年投入10億元以上科研經費用以研發,並設立10億母基金,投資醫療健康為主的直投基金。已完成的併購投資項目不勝枚舉,眾多IVD企業都在思考“下一步做什麼”。靠運氣賺的錢,能不能靠實力花好,也是一個考驗。當前產能全開製造新冠抗原檢測試劑的公司,未來大概率會拓展HPV、幽門螺旋桿菌等可居家自檢自測的試劑;而更具技術門檻的化學發光、上游原料等,由巨頭進行整合的可能性更大。IVD行業還有20多家排隊上市的公司,一方面是華大、麗珠、樂普等集團分拆診斷公司上市;另一方面艾迪康、致善生物等在核酸檢測中獲益的公司,也期待趕上末班車。沒有把握住紅利的IVD企業,在商業上,必然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原本小、散的IVD行業,已經歷了分化,正走向整合。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新冠特效藥

一個從0到1開發的創新藥,往往需要8-10年週期,耗費十數億美元。當新冠病毒侵襲,“老藥新用”成為國內外藥企在研發策略上的普遍選擇。與mRNA疫苗相似,國內新冠小分子口服藥的各類消息,研發進度、臨牀數據、商業合作、原料供應等,風吹草動都牽動着大眾的視線和上市公司的K線。相比於中和抗體,新冠小分子藥物的研發動態為何如此重要?首先,口服給藥的方式更加方便,患者居家即可自主完成;中和抗體注射給藥的方式,要求患者必須多次進入醫療機構接受治療,以奧密克戎目前的傳播速度,意味着有數十萬感染者需進入醫院,勢必造成醫療資源擠兑。另外,小分子抗病毒藥,通常針對病毒保守不易變異的靶點進行阻斷,具有更加廣譜的抗病毒功效,變異株對藥效影響較小。抗擊新冠病毒的戰場上,一方面,中國創新藥企自主研發的小分子特效藥,近日頻出積極的試驗結果,上市有望;另一方面,在全球新冠特效藥的供應鏈上,中國CDMO企業、原料藥企也憑藉多年積累的醫藥製造業基礎,持續承接着海外訂單。1、人民的新希望:國產新冠小分子藥4月26-28日,新華製藥接連漲停,便是因為其與真實生物簽訂初步戰略合作協議,成為阿茲夫定的生產商和經銷商(非排他)。在國內近20條新冠小分子藥物管線中,真實生物對抗艾滋病病毒的特效藥阿茲夫定,像一匹黑馬,迅速衝到了前列。4月16日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蔣建東院士分享了阿茲夫定的進度和藥效:“口服用藥3-4天核酸轉陰,平均用藥6-7天”(二期臨牀數據);目前在中國、俄羅斯和巴西進行的三期臨牀已經結束,已報批申請上市,是進度最快的管線之一。伴隨着新冠特效藥的熱度,真實生物的故事也浮出水面:鄭州大學教授常俊標將自己的專利阿茲夫定,轉讓給企業家王朝陽;後者於2011年成立真實生物進行孵化,中途邀請吉利德前高級科學家、曾研發出重磅丙肝藥的杜錦發博士加盟,加速阿茲夫定的研發。真實生物一直非常低調,花10年時間將阿茲夫定研發上市,成為雙靶點抗艾新藥;並於2021年8月完成了1億美元的B輪融資。原本順理成章的biotech創業故事,因公司身處河南平頂山、平添了幾分傳奇色彩。確實,阿茲夫定是河南首款一類創新藥。同在臨牀三期的新冠小分子藥,還有開拓藥業的普克魯胺,一款針對雄激素受體、本意於治療前列腺癌的創新藥。普克魯胺治療新冠也曾受到質疑:抑制雄激素受體信號的藥,用來治療病毒感染的下呼吸道疾病,作用機理説不通。但新藥研發終究是要臨牀試驗數據來説話。2020年5月,開拓藥業登陸港股後,隨着普克魯胺臨牀試驗結果的幾度披露,股價驟起驟落、一波三折: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開拓藥業k線圖

先是2021年3月在巴西臨牀試驗的數據“好到令人不敢相信”,股價一路暴漲3倍;2021年12月在美國三期臨牀數據中期分析,顯示用藥組與實驗組間未達統計學顯著性,當日股價暴跌80%;最近2022年4月,公司公告揭盲後的關鍵數據,顯示“普克魯胺可有效降低新冠患者的住院/死亡率”,股價便再次逆轉、翻倍。開拓藥業也將申報FDA上市,最終監管當局是否認可普克魯胺的三期臨牀數據,可以説決定着這位孤勇者的命運。另外,備受市場關注的還有:君實生物與旺山旺水合作開發的VV116,在三期臨牀中選擇了與輝瑞Paxlovid進行頭對頭試驗(隨機、單盲)。儘管這兩年君實生物PD-1銷售受挫,但其在研發上的實力和經驗,不應小覷。2020年5月,君實生物將埃特司韋單抗((JS016))的海外開發權益,授權給禮來;2021年禮來和君實的雙抗體療法獲批FDA緊急使用授權。君實生物實現了約定的里程碑事件,因此在1000萬美元首付的基礎上,可獲最高2.45億美元的里程碑款,及兩位數百分比的銷售分成。從最新年報中可見,2021年君實的境外收入高達33.4億元,同比增長了5.6倍。去年底,禮來的雙抗體療法已被FDA停止分發,君實的重心也轉向研發新冠小分子特效藥。君實VV166是瑞德西韋的衍生藥,保留抗病毒性的同時,改善了口服生物利用度。在國內開展的針對輕中症的臨牀三期試驗,預計5月底結束。若試驗顯示藥效不差於Paxlovid,意味着可申請緊急使用授權。當前,抵禦新冠病毒的三道防線已非常清晰:第一,人羣大規模接種疫苗;第二,能夠有效治療輕中症的小分子抗病毒藥物;第三則是最早上市的中和抗體,使進展為重症的患者能夠在醫院得到有效治療。如果不出意外,上述三家企業有望爭奪國產新冠小分子特效藥的上市頭籌。具備藥效好、藥物經濟學價值的新冠小分子特效藥,是能夠開放的關鍵防線;未來也有可能變成家庭常備的OTC藥物,甚至超過既往的抗流感“神藥”,增長潛力可見一斑。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國際與國內新冠小分子特效藥研發進度,來源:國泰君安

2、承接海外訂單的CDMO、原料藥企疫情爆發後,國內僅上市了兩款特效藥:2021年12月上市的騰盛博藥中和抗體聯合治療藥物,不過該藥物今年3月方被列入治療指南,尚未進入銷售階段,近日騰盛博藥公告與國藥控股合作,將對該藥物進行商業化開發。第二款則是2022年3月獲批的輝瑞Paxlovid(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合),由通用集團旗下的中國醫藥進行商業化運營,目前以2300元/盒的價格在國內銷售,也已被納入醫保支付。隨着國際上,原研、仿製的新冠口服藥陸續獲批,以及輝瑞Paxlovid預期的不斷調高,承接新冠口服特效藥海外產能的CDMO(合同研發生產組織)、原料藥公司業績也開始顯現增勢。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部分CDMO企業2022年Q1業績情況

2021年凱萊英披露了兩筆小分子化學新藥的鉅額供貨合同,金額分別為4.81億美元、27.20億元人民幣。基於一系列訂單,2022年Q1凱萊英營收20.62億元,歸母淨利潤約5億元,同比增長了224%。博騰股份分別於2021年11月、2022年2月公告獲得輝瑞2.17億美元、6.81億美元訂單,訂單供應時間截止2022年。受益於上述訂單的推進,去年博騰股份主營業務化學原料藥CDMO同比增長52.5%,業務收入30.69億元。隨着第二筆大訂單的排產、交付,博騰股份化藥CDMO業務收入也將在2022年顯現,據東吳證券預測今年營收有望實現180%的同比增長。中間體和原料藥方面,醫藥化工企業寧波美諾華2022年Q1營業收入5億元,同比增長 47.86%,歸母淨利潤1.15億元,同比增長128.92%。儘管當前增長主要來自於核酸檢測原料,但美諾華生產的SM1、SM2等中間體片段已可用於默沙東、輝瑞、君實生物、真實生物、鹽野義等特效藥合成;公司也正在研發奈瑪特韋的原料藥。此外,其它涉及上游精細化工產業的公司,如雅本化學、樂普醫療等也值得關注。3、結語2013年至2021年,生物技術/醫療健康行業的投資活躍度呈現明顯增長態勢。特別是2020年初以來的新冠疫情,使醫療行業重要性再次凸顯,生物醫藥、醫療器械、數字醫療等領域裏,都湧動着許多機遇,令創業者和投資人全力以赴、投身其中。逆風巨浪中,上述眾多醫療企業尋找到危中之機,快速果決,為海內外提供疫情相關服務/產品,在近兩三年實現業績的10倍、乃至百倍增長;同時也能看到,抗病毒特效藥、新型抗體藥、基因和細胞治療、合成生物等細分賽道,在近幾年蓬勃興起,行業迅速增長之際,不乏估值10倍增長的創業公司。在探索創新療法、創造臨牀價值的同時,企業和投資人都在尋找着下一個“10倍增長”的商業化機會。2021年,生物技術/醫療健康行業的股權投資案例數為2,517起,同比上漲77.0%;投資金額達2,497.64億元,同比上升41.0%。2022年,投融資市場更加趨於理性,在泡沫慢慢消散之際,真正的10倍增長機會在哪裏,更需要在碰撞中窺見真知。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我們正在開展「10倍增長·醫療公司系列報道申請」,如果您正身處於醫療行業,並且您的公司在某一方面擁有着“10倍增長”的可能性,歡迎您點擊下方【閲讀原文】鏈接,報名我們的活動。

36氪旗下公眾號

真誠推薦你關注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來個“分享、點贊、在看”????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291 字。

轉載請註明: 機會都是「搶」出來的,逆風中10倍增長的醫療大玩家|36氪新風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