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雲從科技、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四家企業被市場冠以“AI(人工智能)四小龍”稱號時,它們也成為行業聚光燈下最受關注的新星。
4月6日,雲從科技科創板IPO的註冊申請獲批,距離上市只差最後一步。目前“AI四小龍”中,商湯科技(HK:00020)於去年底登陸港交所;曠視科技科創板IPO於去年9月過會,之後提交註冊,目前審核狀態為中止;依圖科技的科創板IPO之路則於去年6月30日終止。
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曾任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所信息所副所長,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2015年周曦成立雲從科技,最初的人工智能項目孵化自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眾多核心技術人員也來自中科院體系。
雖然“出道配置”過硬,但云從科技上市之路走得卻並不順暢。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早在2020年12月3日,雲從科技科創板IPO申請就獲得上交所受理,當年12月31日進入問詢狀態,2021年7月20日上會獲得通過。但直到今年4月6日,雲從科技IPO註冊申請才獲批,其間歷經16個月的時間。
財報層面,雲從科技目前仍處於持續虧損狀態,2018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這3年半時間共虧損了30.08億元。
一邊光環雲集,一邊上市“坎坷”,即將上市的雲從科技經營現狀以及未來想象力究竟如何?
(一)
拆分雲從科技營收結構
人工智能為營收主要來源
根據雲從科技的招股書,2018-2020財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4.84億元、8.07億元和7.55億元。2018年與2019年,公司營收增速分別為650.2%、66.8%;2020年或是受疫情影響,公司營收同比下降6.5%。
最新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雲從科技實現營收4.55億元,同比增長105.7%,營收總體有所回暖。
來源:招股書、紅星資本局
從雲從科技營收結構來看,主要由人機協同操作系統與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兩部分業務構成。目前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業務是公司最主要的營收來源。
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雲從科技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業務收入分別為0.31億元、1.83億元、2.37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6.4%、22.7%與31.4%。該項業務的營收貢獻正在不斷在增加。
2018-2020年,雲從科技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業務收入分別為4.52億元、5.97億元、5.15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93.3%、74.0%與68.2%。
來源:招股書、紅星資本局
這裏先對雲從科技這兩項主營業務簡單解釋。
首先是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指公司向客户提供自主研發的基礎操作系統、基於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的應用產品和核心組件以及技術服務。目前雲從科技自主研發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包括內核、算法庫、運行時、應用框架四大組成部分,已形成完整的操作系統架構,具備向下對接AIoT設備、向上承載應用的系統基礎。
簡單來説就是AI軟件授權與技術服務,類似於虹軟科技將圖像領域的算法和應用授權給芯片商及智能手機終端商。雲從同樣將自主研發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授權給相關客户。
來源:招股書
其次是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指雲從科技通過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領域的強大技術壁壘,提供解決特定行業客户業務問題的智能化升級解決方案。
具體而言,雲從科技主要基於自主研發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及其應用產品和AIoT硬件設備,面向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四個領域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其中,智慧治理場景目前運用最為廣泛。據招股書,2018年-2020年,公司智慧治理的營收佔比分別為75.3%、58.1%、57.5%。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智慧治理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在全國30個省級行政區投入到警務實戰當中。
此外,智慧金融場景快速增長,逐漸成長為第二大核心應用場景。2018年-2020年,公司智慧金融的營收佔比分別為10.9%、18.9%、23.9%。
除了要拆分公司營收結構,對比業務營收趨勢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對比各項業務的“賺錢”質量。
首先從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的毛利率來看,由於這項業務的標準化程度較高,主要以提供公司自研軟件為主,因此該業務的毛利率也相對比較高。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公司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業務的毛利率為75.6%、89.3%和75.9%。
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方面,由於主要面向各行業客户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需要外採大量第三方軟硬件,硬件也會拉低公司的毛利率,因此該業務的整體毛利率相對較低。2018年-2020年,公司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業務毛利率為17.8%、23.4%和28.2%。
來源:招股書、紅星資本局
2018-2020年,雲從科技整體毛利率分別為21.7%、 40.9%、43.5%,呈現穩中有進的趨勢。
(二)
支出端:持續虧損,錢都花哪兒了?
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雲從科技的淨虧損分別為2億元、17.63億元、7.21億元;2021年上半年,公司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淨虧損為3.24億元。
過去3年半里,雲從科技共虧損了30.08億元。
對於2019年的鉅額虧損,雲從科技表示,這是由於在2019年9月對公司高管和核心員工實施了股權激勵,且未設置服務期或業績指標等限制性條款。
公司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在授予日按照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將取得的服務一次性計入當期費用,此次股權激勵母公司確認的股份支付費用為12.75億元。財報數據顯示,雲從科技2019年管理費用率大幅度增長至181.7%。
除了鉅額管理費用外,雲從科技的銷售費用也整體偏高,且銷售費用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8年-2020年,公司銷售費用率分別為26.6%、28.3%、36.3%,這也是雲從科技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
來源:招股書、紅星資本局
作為科技型企業,鉅額的研發投入也是導致雲從科技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
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雲從科技研發費用分別是1.5億元、4.5億元、5.8億元,佔各期營收的比例分別是30.6%、56.3%和76.6%。
來源:招股書、紅星資本局
從研發人數及佔比來看,2018年-2020年,雲從科技的研發人員數量分別為465人、824人、997人;公司在廣州、重慶、上海、蘇州、成都等核心城市均組建了人工智能研發團隊,研發人員佔比分別為51.1%、49.6%和55.4%。
綜上,在銷售、管理與研發的三座大山下,雲從科技遲遲沒有實現盈利。另外根據最新的財務數據顯示,雲從科技2021年上半年的營收為4.55億元,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3.24億元,這一維度數據相較上一年同期的淨利潤-2.86億元,直接讓虧損面再次拉大了13.1%。
不過對此,雲從科技似乎卻並不“慌”。雲從科技稱,通過對盈利能力進行測算,目前的經營計劃、在手訂單情況以及相關條件,均是可達成扭虧為盈的條件,並在報告中將自身扭虧為盈的時間節點預設在2025年。
(三)
即將上市,雲從科技的憂與困
大環境來看,目前中國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企業日子都過得不太好。
據億歐報告顯示,2018年全年,近90%的人工智能企業處於虧損狀態,另外10%則是給傳統行業巨頭打輔助,扮演着技術提供商的角色,勉強維持温飽。
客觀來説,與“AI四小龍”另外兩家公司相比,雲從科技還算虧得少的。
據商湯科技財報顯示,2021年公司虧損171.7億元,相比2020年虧損121.5億元,擴大41.3%。公司經調整虧損額為14.18億元,對比2020年虧損8.78億元,擴大61.5%。
據曠視科技招股書,2018年-2020年,曠視科技淨虧損分別為28.00億元、66.43億元和33.26億元,扣非後淨虧損分別為5.65億元、12.49億元和15.47億元。2021年上半年,曠視科技淨虧損18.58億元,扣非後淨虧損也達到9.29億元。
當然,對比公司的營收規模以及研發投入等方面,雲從科技目前也與以上兩家企業有一定差距。
對於人工智能企業來説,一邊是深不見底的研發投入,一邊是需要比拼的研發成果,這彷彿像是天平的兩端,拉扯着這些AI企業。
這對於如今的雲從科技壓力更是不小。一方面,雲從科技需要面對原生AI企業的競爭,比如商湯科技、曠視科技和依圖科技等巨頭,其中既包括核心算法技術實力的比拼,也包括人工智能應用和行業解決方案的較量。但目前雲從科技整體處於“不高不低”位置,並沒有顯示出獨特的優勢。
另一方面,雲從科技還面臨互聯網巨頭角逐AI領域、傳統行業廠商轉型AI等競爭風險。
華為、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大廠的佈局,刷新了AI行業競爭格局。它們不僅擁有流量、財務等方面的硬實力,還擁有較為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一旦互聯網巨頭們逐漸起勢並站穩腳跟,雲從科技等四小龍面臨的壓力將會更大。
此外,海康威視(002415.SZ)、大華股份(002236.SZ)等廠商在硬件、供應鏈等方面擁有深厚積累,它們的加入給激烈的競爭繼續加碼。
因此不管是對於雲從科技還是對於整個AI行業,未來仍具有太多不確定性,行業仍將持續洗牌。
小結
總的來説,現階段的AI行業,真正的春天仍未到來。如今,實戰落地場景分散、產品標準化程度低、人力成本高,都導致這些AI巨頭沒能找到一條可持續盈利的路徑。
但資本講究利潤至上,市場關於“AI四小龍”的估值以及盈利能力的質疑從未停過。上市也只是雲從科技的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很多非打不可的硬仗。
紅星新聞記者 俞瑤 劉謐
責編 任志江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