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髮行遇冷 該恐懼還是貪婪?
基金市場真是陰晴不定,説變就變——年初市場情緒高漲,日光基、爆款基金頻現;如今,新基發行不復年初盛況,“日光基”不復出現,爆款基金也不知所蹤……
截至10月26日,10月以來成立的新基金數量僅為53只,發行規模為464.64億份。而9月成立新基金190只,發行規模達2343.66億份。
即使考慮到“十一”長假因素,發行規模環比仍呈斷崖式下跌。市場出現這個現場是否正常?手握資金的我們該恐慌,還是大膽進場?
當基金髮行遭遇“寒冬”時,是不是説明市場已經在探底?
我們篩選出“當月基金髮行份額環比下降超90%”的3個“寒冬期”來探探究竟。
時間撥回至2005年5月,上證指數跌至當年最低點1060.74點,隨後開始逐步反彈,而基金髮行寒冬期——2005年6月,正值大盤迴暖之初,上證指數形成上升趨勢。
(製圖:中歐基金;區間:2005/1-2005/12)
另外兩個“寒冬期”均在2007年。2007年1月,當月基金髮行份額僅有68.75億份,相較於2006年12月的792億份,縮水了91.32%。疊加上證指數發現,在2007年1月後,大盤上升趨勢明顯。而在2007年12月,基金髮行份額鋭減後,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A股形成下跌趨勢,陷入漫長探底期。
(製圖:中歐基金;區間:2006/7-2008/6)
整體來看,基金髮行份額急劇縮水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場“走弱”,但並不能僅以此就判斷出行情已經處於“完美底部”或者説是“投資的最佳良機”,因為基金髮行鋭減後,有時會在第一時間迎來市場反彈,有時則需要投資者耐心等待一段時間,才能迎來比較好的行情。
我們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為例,一起看看該指數在基金髮行遇冷期後的各個階段表現如何
(製圖:中歐基金;區間:2005年-2021年3月31日)
數據顯示,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在經歷2005年6月、2005年9月以及2007年1月3個寒冬期後的各個階段均獲得了正收益,其中在2005年6月、2005年9月之後的3年、5年,該指數漲幅強勢,業績翻倍;在2007年之後的1年內則表現更為搶眼,漲幅達到119.83%。
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在經歷2007年12月寒冬期後的表現不盡如人意。2007年10月16日,A股創造了至今歷史最高點記錄6124點,隨後一年遭遇了2008年金融危機,受此影響,全市場基金表現冷淡,偏股型混合基金指數在2007年12月後的1年、3年、5年都未能獲得正收益。
從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在2010年12月、2011年9月以及2015年7月後各個階段的表現來看,該指數都經歷了中短期下跌過程,隨着時間的推移,業績才逐步開始回暖。
2018年7月,是距離現在最近的一個基金髮行“寒冬期”,至今不到3年。雖然時間不算長,但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在這之後各個階段表現也可圈可點,在寒冬期1年後、3年後的收益分別達到6.48%、48.16%。
從各階段業績表現來看,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在經歷以上8個基金髮行寒冬期後的1年內、3年內表現分化較大,但在5年以上,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在經歷基金髮行寒冬期後大概率可以斬獲非常不錯的業績回報。
敲黑板總結一下:“基金髮行熱度降低時”的本質,還是巴菲特那句“別人恐慌我貪婪”。行情震盪回調,市場情緒反饋萎靡,但恰恰此時也更可能出現更多高性價比的投資機會,也不妨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出發,在此時買入並持有基金。因為隨着市場越跌越低以及頻繁震盪,市場風險也在逐步消化,此時投資的安全邊際更高,確實有較大幾率會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當然,如此操作也較大概率面臨短期的煎熬,但通過歷史數據能看出,在耐心持有一段時間後,相對發行高峯買入,會更早獲得正回報,而隨着時間的拉長,獲得的回報大概率越來越豐厚。
不過,買在發行高峯時期的投資者也無需過度擔憂。雖然行情加速上漲或反彈至階段高位可能積累了比較多的風險,但一方面,基金市場週期拉長後,能夠熨平短期波動;另一方面,公募基金能夠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通過長線角度選股、配置,最終穿越牛熊。
總的來説,長期理念始終是基金投資的致勝之道——無論基金持有人什麼時候買入基金,都應該堅定信念,選中後長期持有。
(文章整理自中歐基金、銀華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