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市場回暖,三大行業成“中流砥柱”,高瓴資本賺嗨了
股權投資市場全面回暖。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發佈數據(下稱“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我國股權投資市場募資金額為4547.74億元,同比上升6.9%;新募集基金數達到1941支,同比上升58.2%。投資方面,上半年股權投資案例4230起,同比上升26.0%;投資總金額4700億元,同比上升50.3%。
具體看,上半年股權市場中,醫療健康、文化消費、半導體三大行業功不可沒。這些賽道優質公司IPO後往往回報可觀,受到了高瓴資本等巨頭高度青睞。此外,上半年共有北京等6個城市的融資企業數量超過100家,同時有8個城市企業的融資規模超過100億元,地域聚集效應明顯。
醫療健康領域融資規模提升39.9%
從行業分佈來看,上半年醫療健康領域共有573家企業實現融資,約佔全行業融資企業數量的1/5,融資案例數和金額分別同比上升40.9%和39.9%。
具體案例方面,2月9日,圓心科技宣佈完成30億元E輪融資,該輪融資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和騰訊聯合領投,是國內市場E輪及之後階段融資金額巨大的事件。圓心科技成立於2015年,至今已實現了7輪融資,成為國內頭部專注於處方藥的綜合醫療交付平台。10月15日,圓心科技在港交所遞交了IPO招股書。
在文化消費領域,上半年共有443家公司實現融資,在全行業融資企業中佔比15%。其中,食品飲料、日化美妝領域的投資案例最多,佔比達到了64%。作為典型融資案例,自熱食品品牌自嗨鍋5月宣佈完成逾億元的C++輪融資,該輪融資的獨家投資方為北京泰康投資。自嗨鍋表示,此輪融資資金將重點投入於新品牌打造、供應鏈建設、產品研發和創新。此外,上半年半導體領域融資企業數量共計205家,約佔全行業融資企業數量的7%。
機構為何青睞這些賽道公司?答案依然是豐厚回報。今年6月23日,國內納米微球材料行業龍頭納微科技登陸科創板。IPO前,高瓴資本持有納微科技4.0641%股份,納微科技上市首日大漲1274%,讓高瓴資本實現了豐厚收益。截至目前,高瓴2021年至少已收穫16個IPO,所投企業除納微科技,還有時代天使、科濟藥業、Lyell Immunopharma、Century Therapeutics、滿幫等科技創新型公司。
上半年前十大城市股權投融資一覽表
珠、長三角地域聚焦效應明顯
股權市場背後除了行業特徵外,還有着較為顯著的地域集中屬性。數據顯示,上半年共有6座城市的融資企業數量超過100家,同時有8座城市所在企業的融資規模超過100億元。
具體看,憑藉優異的區位和資源優勢,上半年北京、上海、深圳的融資企業數量和金額位居前三。其中,北京和上海上半年的融資企業數量均超過500家,分別為610家和580家,北京企業的融資規模達到了1294.13億元,上海的融資規模985.63億元,離千億規模僅有一步之遙。此外,深圳、杭州、蘇州、廣州上半年的融資企業數量分別為376家、233家、151家、121家,融資金額分別為527.88億元、252.47億元、191.44億元、149.10億元。
進一步看,股權融資的行業偏好與城市特徵,實際上有着內在聯繫。
數據顯示,上半年上海的醫療健康融資企業數量達到了135家,融資規模達233.38億元,位居全國第一。除上海和北京外,因廣州、深圳、杭州、蘇州等地的產業集羣效應,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醫療健康融資,也十分活躍。清科研究指出,蘇州已形成以生物醫藥為一號產業的四大先導產業集羣,其醫療健康行業融資企業數量僅次於上海、北京和深圳,位居全國第四。相比之下,醫療健康領域融資規模前十名城市中,中西部城市僅有成都上榜。
憑藉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藴和新興消費趨勢,成都、長沙、西安等中西部城市,在文化消費領域有着較為活躍的融資企業。在文化消費領域的城市排行中,成都、長沙、西安躋身前十,融資企業數量分別為14家、9家、6家,融資規模分別為22.31億元、11.14億元、2.86億元。
看好“雙碳”投資機會
展望未來,基石資本副董事長、合夥人林凌直言,科技、醫療、消費是他持續關注並重倉投資的重要賽道。
醫療方面,林凌指出,眼科和口腔等賽道最有可能誕生大白馬。這些賽道擁有龐大且持續增長的患者羣體,並且這類醫療科室對其他科室的依賴程度較小,容易獨立運行。此外,發展到目前,這些行業已具備較為成熟的商業模式,標準化、專業化程度高,可複製性強,更易通過連鎖做大規模,也可通過規模效應進一步壓低成本,提高利潤率。
林凌還説到,當前中國對藥的投資偏多,但對醫療器械方面的投資還不夠,細分賽道里的心血管和骨科手術機器人等領域的器械發展還在不斷演進,未來這方面的市場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此外,北方某股權機構表示,接下來看好“雙碳”週期等創新性的投資機會。這種結構性變化會導致高成長行業或公司估值變得很高,投資中博弈的因素變得更多,更具有挑戰性。2022年預計社會融資增速將温和回升,經濟觸底反彈,企業盈利狀況則會出現分化。未來兩年,半導體、計算機等鼓勵自主創新的行業將出現許多投資機會。
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投向綠色環保、清潔技術和新能源方向的綠色產業基金超過了1000支,2021年以來多支百億級基金完成設立,投資方向除了新能源外,還有智能電網、智慧交通、低碳排放技術、減排新材料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