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凝結着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隨着我國經濟社會不斷髮展,人民生產生活方式不斷變化,社會各方面利益關係不斷調整,調節社會關係的法也需要與時俱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向前推進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一步。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實現善治,要求法治建設與時俱進,根據治國理政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發展不斷髮展完善。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治國理政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取得一系列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成果。我們黨將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以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髮展完善、日益成熟定型。
法治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必須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來推進,積極回應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如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已經充分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比如,在立法環節,為回應人民羣眾關心的看病難、傳染病防控等問題,今年6月1日起實施基本醫療衞生與健康促進法。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民法典,在制度和規則設計上,致力於回應人民羣眾日益廣泛的權益需求。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我國法治建設體現並保障制度之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13個方面的制度建設任務,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其中之一,並與其他制度建設任務緊密聯繫。一方面,法治體系是其他制度的保障,其他制度要發揮優勢、體現治理效能,需要程序化、規範化、法治化。另一方面,法治體系需要緊密聯繫其他制度,吸收其他制度運作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不斷與時俱進。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新發展理念確定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強調“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一理念在我國法治建設中得到充分體現,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實踐不斷深化。例如,在創新發展方面,法治保護知識產權,促進和保障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在協調發展方面,法治體系的內部協調性不斷增強,同時有力保障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統籌推進。在綠色發展方面,民法典在立法中融入綠色原則,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節約資源;等等。我國法治建設以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引,不斷回應實踐發展的要求,持續煥發勃勃生機。
(作者為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名譽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