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如何用數據去驅動決策?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財經

編輯導語: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數據對於企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因此不少企業將數據作為推動一款產品的重要前提。但是,面對數量眾多、種類繁雜的數據,企業如何利用它才能令其在業務和產品上發揮作用呢?針對這個問題,本文作者從業務指標、產品指標、流程指標這三個方面為我們做了分析和總結。

企業的成長、業務的發展、產品的迭代離不開數據作指導,尤其是當前階段,互聯網紅利消失,增量時代已經過去,存量時代到來。

企業從“業務經驗驅動”向“數據量化驅動”轉型,從以往的主觀分析和預判變成基於存量數據分析和精細化運營。

意味着我們做每步決策時不能再講“我覺得”、“可能吧”、“去嘗試”諸如此類的話,一講出來就被質疑為什麼要做你這個功能,為什麼要把資源投給你。

企業要科學地配置有限的IT資源,減少浪費,因此每步決策需要回歸到數據中去,讓決策跟着數據走。用數據説話,尋求業務痛點和需求,以數據驅動業務發展,使業務實現高效增長。

問題是數據那麼多,看哪些指標合適還是全部都看?這些數據指標如何在業務和產品上發揮作用呢?我們大概可以遵循下面的分析過程:

一、業務指標

企業存在的目的都是為了最終盈利,需要開展一系列的經營活動,這些經營活動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業務。

公司實際的業務線通常很多,它們也許通過互聯網產品實現,也許不需要產品實現,比如某品牌的銷售,可以通過經銷商、代理商渠道,也可以通過自建線上電商網站售賣,這裏我們談通過互聯網產品實現的模式。

業務層級的指標用來衡量商業層面的客户發展、增長與獲利、競爭力與盈利能力等。業務指標不能很多,嚴格意義上説最好有一個,否則一會兒往東走,一會兒往西走,走着走着就會迷失。

在古代跨洋遠行中,航海家會通過北極星來確定航向,對於企業而言,在追逐星辰大海的路上,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北極星。

對每個業務部門來説,找到自己業務的北極星指標是首當其衝的事情,沒有清晰的目標,再多的執行,可能都會方向不對,是在額外增加成本。

尋找北極星指標要看你到底想要什麼,比如銷售業務的核心指標是銷售收入。

同一業務在不同階段想要的也不一樣,比如新業務處於探索期,業務價值未得到市場驗證,很難有增長和盈利,此時北極星指標可能要看業務在市場的滿意度,看業務模式是否可行;當業務處於增長期,就要看業務的健康程度,此時可能關注業務的營收增長力。

以我做的支付業務為例,支付業務的使命是幫用户完成訂單金額的支付,促成交易。

對用户來説,在購買時要麼全額在線支付、要麼在線不支付,延遲再付;基於此,有支付寶這樣的全額支付方式、有花唄這樣的分期支付或者貨到付款這樣的後付方式。

全額支付我只關心訂單的支付成功率,看它促成了多少筆訂單的有效銷售額轉化。分期支付或者貨到付款本質是降低用户購買門檻,讓本不打算購買的用户有了購買行為,因此會帶來訂單銷量的增長,所以關心銷量增長率這一指標。

當然,分期支付方式也會有訂單支付成功率這一指標,但是和它的本質作用—降低用户購買門檻相比,在銷售和銷售額增長率前,訂單支付成功率成了次級指標,成為不了北極星指標。

二、產品指標

業務從用户那裏掙錢,需要通過產品作為載體或媒介,互聯網產品的使命是利用技術賦能業務,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所以談到產品,需要去思考產品定位、產品能提供的核心價值、產品帶給用户的產品使用體驗、產品如何實現業務目標。

支付業務之下是支付產品為支撐,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務。

支付產品首先必須要是安全的,否則用户資金無法得到保障。像海外信用卡,還涉及到用户在商家網站輸入卡號和姓名等信息,還需要保證用户的信息安全。

產品直接面向用户,一定涉及到體驗問題。

對用户來説,使用某一支付方式要是簡單的。事實上,在近二十年來,無論是從支付載體,還是説支付方式上,都經歷了不少演變。

支付方式從最早的現金交易,到後來的刷卡消費、線上支付,到現在可以免密支付或者刷臉支付。

支付載體則從貨幣,演變到後來的銀行本票,到現在比較火的各種手機廠商Pay,比如ApplePay等,整個支付進程都是讓支付這個動作變得越來越簡單。

最後,支付產品如果可以降低用户的購買支付門檻,就是前面提到的對業務銷量增長的賦能。尤其是對一些高客單價的品牌來説,這點尤其重要,比如蘋果官網的全場24期免息,毫無疑問,可以為品牌銷量一定程度上帶來增長。

三、流程指標

進一步細化,一個產品往往有着很多功能,承載着不同的用户交互步驟或操作流程,梳理並整理出整個轉化流程中各個關鍵節點,去實現產品的核心指標。

以支付產品之一的收銀台為例(面向用户提供的支付產品往往不只一個,收銀台只是其中之一,比如支付寶提供的產品有掃碼支付、刷臉支付等多種支付產品):

首先根據用户行為過程觸達-參與-完成找到用户在支付過程中的流程:支付前、支付中和支付後,再對這三個子流程做進一步的拆解,支付前拆解為下單到達收銀台、完成支付方式的選擇;支付中拆解為到達支付頁面、輸入密碼等提交支付操作、支付後拆解為到達支付結果頁。

無論什麼樣的流程或交互任務,簡單或複雜,從開始的第一步到最後一步的目標達成,基本都可以用“漏斗模型”來表述。

每個用户行為路徑階段,產品這一載體都應對應着其自身的產品目標。

比如達到收銀台時,產品目標應為快速達到,從產品目標安全角度看,為保障系統穩定性,該階段數據指標應為接口請求速度、系統SLA等;從產品目標簡單角度看,為保證用户快速支付,該階段數據指標應為時效和用户流失率。

從業務模式,到根據產品的價值與體驗,再分解到具體流程的步驟效率。這提供了一種縱向的,自上而下、由粗到細的分析模型,在每一個層級上,又會有不同關注點和類別的指標。

總得來説,在任何一個需要做決策的地方,都應先找到核心數據指標,再用數據來驅動決策,提升IT投資回報率。

#專欄作家#

花開不敗,微信公眾號:涵小仙女,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文藝女青年一枚,白天工作,晚上碼字,愛美、愛跑步、愛旅行,願我手寫我心,餘生不將就。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