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對賣相與口感的追求越來越多地讓位給了健康,食品行業需要跟上這種需求的變化
日前,有網友質疑海天醬油國內國外產品“雙標”,國外產品零添加,而國內產品有食品添加劑。海天味業10月5日再發公告澄清,含有食品添加劑並不能得出中國食品比外國食品差的結論。“簡單認為國外產品的食品添加劑少,或者認為有添加劑的產品不好,都是誤解。”
國慶假期期間,關於海天醬油究竟有沒有“雙標”的話題,持續發酵。事件起源是有短視頻博主稱,海天味業的醬油是由食品添加劑合成的“海克斯科技食品”。9月30日,海天味業經回應了一波,但隨後就爆出其國內外產品實行“雙標”,導致輿論一發不可收拾,這才有了這則關於“並非‘雙標’”的公告。而在10月5日凌晨,中國調味品協會也發聲:“支持因輿情受到影響的調味品企業依法維權。”
經濟日報:不必迷信“零添加”“純天然”
純天然不代表高品質,傳統工藝也不代表安全。純天然古法食品往往保質期很短,變質食物中毒時有發生。食品添加劑不是洪水猛獸,是否健康安全要看科學評判。一些醬油配料表中有防腐劑等添加劑,主要作用是在減鹽環境下抑菌,避免鹽的過多攝入。只要添加劑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合規使用,並不會帶來食品安全問題,我們只需要反對超劑量、超範圍的濫用。但我們也要分清楚食品添加劑和非法添加物的區別。重大食品安全案件所涉及的三聚氰胺、福爾馬林、蘇丹紅等都是非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劑,必須禁止添加到食品中。食以安為先。對消費者來説,不必迷信“零添加”“純天然”,而要以科學的態度選擇食物,在食品價格、安全衞生、營養品質之間平衡,擇己所需。對廠家商家而言,應該正視消費者需求,將科技手段更多用於提升食品的品質,而非只用於降成本增利潤。
新京報:醬油安不安全,關鍵看是否符合國標
現代食品工業早已離不開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可以滿足防腐、保鮮、增香、營養強化、固形等多重需求,很多食品中都使用了各式添加劑,在醬油、醋等調味品中使用添加劑的現象更是非常普遍。誠然,有一部分食品添加劑是化學合成物,但也有大量食品添加劑是純植物提取物。對於食品添加劑,國家層面的標準(以下簡稱“國標”)有嚴格的限值規定,國標限值與致害值之間有很大的距離,只要食品添加劑不超標,無論食品添加劑是化學合成物,還是植物提取物,都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就此事而言,看醬油安不安全,主要的衡量標準應該是看國標。不管其含不含添加劑,只要符合國標,那麼,其質量安全就有保障,反之,就是不合格、不安全的。這一食品安全邏輯適用於所有食品。
極目新聞:對添加劑的“妖魔化”應該被糾正
談“添”色變的心理,對食品安全信任的缺乏,依然廣泛存在於公眾內心。如何對違規添加保持警惕,但同時又防止“食品添加劑”被妖魔化,生產廠家、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和科普組織,都應該有更為強烈的科普責任感,要善於從熱點話題中讀出大家對於食品安全的焦慮,及時地給出專業性、權威性的可靠解釋,主動地去告訴公眾,食品添加劑究竟是什麼?它和非法添加物的區別在哪裏?國內外的標準究竟有何不同,又為何不同?怎樣添加是正常的,甚至有益的,怎樣是不合格的,甚至不安全的。將每一個質疑的熱點,當成是科普的方向。而對海天來説,比起滿腹冤屈地向消費者訴苦,怒氣衝衝地和不實言論“對扛”。或許,擺事實、講證據,更能快速有效地消除負面影響,挽回品牌聲譽。
紅星新聞:醬油新國標當有消費者聲音
現行醬油國標是2000年制定的,起草單位是石家莊珍極釀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最初標識為GB 18186-2000,是強制性標準,於2014年更名為GB/T 18186,變為推薦性標準。被網友截圖的那款海天內銷醬油執行的就是這一標準。這是因為,食品添加劑標準GB 2760-1996已更新到GB 2760-2014,釀造醬油標準理應更新,但新的標準遲遲沒有出來,舊的標準法理上已經失效,所以才把強制改為推薦。新的標準於2009年立項,海天確實是主要起草單位,但迄今沒有通過。既然民眾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觀念也日益深入人心,這些強制性國標的制定、通過與執行,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民眾理應有知情權與制定參與權。現在法律草案都向社會公示、公用事業漲價聽證會也有消費者代表,這些強制性國標的制定過程,也不應自外於此。
澎湃新聞:要安全,還要消費公平
食品企業需要明白,不能用“合法”兩個字搪塞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切,對消費者公平待遇的期待。網友的想法很直白:憑什麼日本消費者能享用的是不含防腐劑的,難道中國人的飲食和消費習慣偏好是含有苯甲酸鈉的調味品?這需要海天醬油乃至中國調味品協會拿出坦誠的態度來面對公眾質疑,把添加劑的問題從“實然”到“應然”各個層面上講明白,別玩概念,別躲在專業術語後面敷衍消費者。海天醬油也提出辯解,自己也生產0添加系列的醬油。那麼,海天有沒有向日本出口過含添加劑的醬油?0添加和非0添加醬油的區別在哪裏?為什麼不能全部做到0添加?消費者不僅需要食品合法和安全,還需要得到公平對待。
小時新聞:需正視消費者的需求變化
確如一些專家所言,添加劑被廣泛應用在全世界的食品行業中,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不應該被妖魔化。而且,離開劑量談添加都是不科學的。這些道理都對,可如果説服不了消費者都白搭。消費者擔憂的並不是合理使用,而是濫用,不該用的食品用了。既然出口的產品能零添加,為什麼國內銷售的不行?為什麼喝了上千年,鹽分含量如此高的醬油要加防腐劑等添加劑?各方的解釋並不充分。醬油跟老百姓相伴千年,它從來都不是什麼奢侈品,如果醬油需要“合成”這種方式降低消費門檻,這不是在滿足多樣化的需求,而是在摧毀這個行業的基礎。其實,無論怎麼解釋都顯蒼白,唯一的辦法就是直面消費文化的轉變,正視這樣的需求。對賣相與口感的追求越來越多地讓位給了健康,食品行業需要跟上這種需求的變化。誰能夠將綠色健康和產品的售價結合得最好,誰就會在未來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黃河評論信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