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有着“生物界騰訊”之稱的華大基因披露2022年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70.46億元,同比增長4.1%;實現歸母淨利潤8.03億元,同比下降45.1%。
整體來看,華大基因這份成績單表現不太理想。雖然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1%,但盈利能力卻出現大幅下滑,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的局面。那華大基因為何會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到底還能不能“打”?
新冠業務降温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市場競爭加劇以及防疫政策變化等原因導致新冠業務利潤大幅下滑。
華大基因是一家基因測序服務提供商,主要是向國內外的各級醫院、體檢機構、科研院校、製藥公司等機構以直銷或代理的銷售模式,提供檢測報告、項目結題報告、相關測序分析數據、含少量試劑等。
從整個基因測序服務的產業鏈看,華大基因處於行業的中游,其上游為基因測序儀和基因檢測試劑,下游則是醫院、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或個體消費者。
圖表 1 . 基因測序產業鏈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國元證券研究中心
在新冠疫情出現前,華大基因每年有接近一半的營收來自於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業務,主要檢查胎兒是否存在染色體疾病。2019年該業務所實現的營收佔公司總營收的42%。
2020年新冠爆發,華大基因基於核酸檢測提供的“感染防控綜合解決方案”業務,在短短一年時間收入高達51.42億元,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
與此同時,公司的營收也由2019年的28億元激增至2020年的83.97億元,同比增長199.86%;2020年實現歸母淨利潤達20.9億元,實現超六倍的跳躍。
但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隨着越來越多企業入局,以及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需求,新冠檢測的價格經歷了多次調整並大幅下滑,“薄利多銷”成為行業的共識,華大基因的利潤也受到影響。
從財報來看,精準醫學綜合解決檢測方案板塊為新冠相關的業務,是華大基因的第一大業務。2022年,該業務實現營收25.04億元,為公司貢獻35.54%的營收;而上年同期,該業務實現了33.82億元的營收,佔公司總營收的49.99%。
基於此,公司2022年度對新冠相關固定資產和存貨計提約4億減值準備,導致公司基於新冠相關的利潤較2021年度相比有大幅下降。
簡單點説,就是華大基因的新冠業務已經賺不到“大錢”了,公司對這項業務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就出現了盈利水平大幅下滑的現象。
常規業務增長乏力
新冠業務收入下降或是必然事件,但華大基因的常規業務增長乏力,這或是華大基因最令投資者擔心的地方。
在沒有新冠檢測業務之前,基因檢測業務才是華大基因的第一大業務,也是其賴以成名的根基所在。在2019年之前,這項業務常年營收佔總營收比例超40%,毛利率最高可達69.53%,甚至還被譽為“基因界的騰訊”。
基因檢測是通過血液、體液或其它組織細胞等生物樣本,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信息做檢測,可以用於診斷遺傳性疾病,還可以進行親子的鑑定和發育學鑑定等。
不過,由於基因檢測業務門檻不高,從事基因檢測服務的企業不斷增長,有包括達安基因、迪安診斷、金域醫學等公司。未來隨着各地醫保局陸續將NIPT列入醫保範圍,華大基因的業務仍將受到蠶食,市場早已從“藍海”走向“紅海”。
在這種背景下,近年來華大基因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牀應用服務的造血能力卻越來越差。2022年,華大基因該業務實現營收11.16億元,佔營收比重為15.83%。而2021年,華大基因該業務實現營收11.92億元,佔營收比重為17.62%。
為此,華大基因決定進軍腫瘤診斷治療市場,這也是目前企業明顯有增量的業務。腫瘤防控領域企業主要提到一些產品,包括腸癌檢測、同源重組缺陷檢測、還有泛癌種多基因檢測、腫瘤復發檢測產品,卻也反映企業單一癌種領域檢測產品缺乏等問題。
但該業務在短時間內或難以成為華大基因的支柱板塊。2022年,華大基因腫瘤防控業務實現營收4.04億元,同比僅增長6.26%,佔營收比重僅為5.73%;而在2021年,該業務貢獻收入3.798億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5.61%。
在此領域,華大基因報批進展慢於燃石醫學、世和基因、艾德生物等競爭對手,不利於取得先發優勢,因此在短時間內或難以成為華大基因的支柱板塊。
此外,在多組學大數據與合成業務方面。2022年,公司多組學大數據與合成業務實現營收7.05億元,佔營收比重也僅為10%。
當真是生物“科技”公司?
仔細翻看資料發現,華大基因研發費用較低,一直被業內所詬病。
財報顯示,2018-2022年,華大基因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61億元、3.17億元、6.2億元、4.87億元及5.358億元;而同期的銷售費用則分別為5.14億元、6.19億元、10.78億元、12.38億元及16.09億元。
從金額來看,2018年時,華大基因銷售費用與研發費用之間的差距僅有2.53億元,而至2022年末,其銷售費用與研發費用之間的差距已經擴大到10.71億元。
新藥研發雖然存在耗時長、費用高、成功率低等風險,但重磅新藥可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才可以讓企業穩穩地佔領市場份額,建立起護城河,躲避競爭對手的衝擊。
國際上稍微大一點的醫藥企業,都是以研發創新為主。據統計,全球大型製藥公司研發投入佔銷售額的比重在9%-18%之間,而部分生物技術公司的研發投入佔銷售額的比重則在20%以上。
反觀華大基因2022年研發費用僅為5.358億元,佔總營收比重僅為7%,這與其生物醫藥公司的標籤不太相符,也就意味着華大基因的產品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大規模的營銷活動和複雜的銷售網絡。
總的來説,華大基因這份這份成績單表現不太理想,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的局面,這或是與新冠業務利潤大幅下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