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盈利暫時偏弱,但產品有一定競爭力的企業(尤其是有明顯研發實力和投入的初創企業)來説,如今想在滬深交易所的主板上市,難度已經低了很多,有意衝擊深交所主板的德和科技就是如此。以2022上半年為例,德和科技淨利潤2992萬元,折成全年估算與最新上市紅線大致相當(最近一年淨利潤不低於6000萬元),但德和科技的子公司江蘇德和已被工信部認定為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而且公司本身也曾被工信部認定為第一和第二批“小巨人”企業,其中第二批也是專精特新“小巨人”。
單從名號上來説,德和科技似乎科創味道頗濃,也難怪公司會有衝擊A股市場的自信了。
(圖源:工信部官網《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
小巨人稱號是對企業莫大的認可,但稱號被撤銷,無異於當眾打臉——這情況在德和科技身上發生過。
“小巨人”被取消,竟因羣眾舉報?
根據招股書的信息,公司經申請被工信部認定為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和第一批重點“小巨人”企業,但上述兩項稱號近期均被工信部取消,子公司江蘇德和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則被保留。
雖然德和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申請該兩批稱號的申請文件真實準確,不存在數據造假故意騙取國家資金的情況,屬地政府部門也出具了內容類似的説明,但稱號被取消的真實原因,公司在招股書中並未明述,只表示是“因羣眾舉報”,工信部出於審慎角度行此舉動。
事實上,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政府部門僅因一條舉報就取消某家公司榮譽稱號的情況非常少見,更何況還是專精特新“小巨人”這種有影響力的稱號,這意味着德和科技的説法恐怕難以站得住腳。
(來源:德和科技招股書,2023年3月版本)
那麼,德和科技被取消“小巨人”稱號,可能的原因又是什麼?
根據工信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如果未及時更新企業信息(第14條),發生更名、合併、重組、跨省遷移、設立境外分支機構等足以影響認定資格的重大變化未及時填報(第15條),發生重大事故、嚴重失信、偷漏税、數據造假(第16條)等情形,相關企業都可能被取消公告或認定。
至於德和科技雖然自稱是被工信部出於審慎角度取消稱號,但和第16條“直接取消公告或認定”的結果仍有相似之處,具體細節還需其他信息佐證。
(圖源:中國政府網,《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
事實上,就算“小巨人”稱號沒被取消,與其他可比公司對照之後,德和科技的科創成色似乎也差了一點。
根據德和科技的招股書,在剔除美股可比公司之後,公司雖然合計持有148項專利,但其中只有9項是發明專利,這在可比上市公司中並沒有明顯優勢。不僅如此,2019~2022年(其中2022為上半年數據)公司研發支出總額佔營業收入的比例最高時也只有3.62%,這與可比公司動輒4%甚至5%的均值相比低了很多。
(根據招股書及公開數據整理,**代表未公佈該項數據)
進一步整理之後可以發現,在將2022上半年營收乘以2轉換為全年數據估算之後,公司2022全年主營業務增長率為-10.49%。結合9項發明專利,研發支出佔營收比重3.37%,資產負債率67.12%,主營業務收入佔營業收入超99%等最新數據,按照《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附件1的評分標準,公司哪怕現在參評創新型中小企業,估計所得分數也是在60~65分,剛剛達到及格線,參評“小巨人”企業的難度相信更大。
不過,如果考慮到附件1第一部分第四款“近三年新增股權融資總額(合格機構投資者的實繳額)500萬元以上”這一條(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小巨人”企業認定時也有類似條款),公司此時選擇衝擊IPO,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因為IPO等股權融資可能是該類中小企業公告並被正式認定的前置條件之一。
(圖源:中國政府網,《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
擬擴產能如何消化?
當然,不論各類公司再如何宣傳創新,最終都要落到實際生產上,這一點對於上市及擬上市的公司尤其如此,德和科技也不例外。根據招股書,德和科技此次衝擊IPO擬募集資金5.68億元,其中3.98億元將投向“年產15000噸聚氨酯深冷複合材料生產基地及研發基地建設項目”,餘下1.7億元補充流動資金。
考慮到硬質聚氨酯泡沫在公司主營業務中的佔比最高時也只有10%,公司選擇發展這一版塊,理解成業務的新方向也未嘗不可。
(來源:德和科技招股書,2023年3月版本)
但問題是,聚氨酯材料的產能利用率從2019年以來保持了相對上升趨勢,但最高時未超過86%,產銷率也僅在2021年超過100%,其餘年份一直維持在60~80%一帶。
更重要的是,按照招股書的説法,2021年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對德和科技PIR(硬聚氨酯的種類之一)產品的需求量較大,2022上半年天津星源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也採購了不少PIR毛坯,如果扣除這些因素,公司的產銷率恐怕還要更低。
(來源:德和科技招股書,2023年3月版本,最新數據在左側)
最重要的是,從招股書來看,上述擬募投項目的產成品屬於硬質聚氨酯泡沫及其升級複合材料,其中硬質聚氨酯泡沫部分生產工藝與現有產品基本相同,僅需微調部分參數,但包括PPR、PIR、PUR在內的硬質聚氨酯系列產品競爭者眾多,市場價格也已經相對成熟。以硬質聚氨酯管殼為例,阿里1688上的搜索結果已經超過50頁,排名靠前產品單價大多集中在每立方米400~600元。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大舉擴產後,產能是否能被市場消化仍存不小變數。
(來源:阿里1688,以上僅為部分結果)
如果德和科技能夠成功IPO,投資者在參與可能的申購之前,以上因素需要考慮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