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28日,我國集裝箱企業——中集集團發佈公告稱,該司將出資10.838億美元(摺合約70億元人民幣),和A.P.穆勒-馬士基集團(APMM)簽署購買協議,接下來將100%接手APMM旗下的馬士基集裝箱工業公司(MCI)。
這也意味着,交易完成之後,MCI旗下的兩家企業——丹麥馬士基工業公司、青島馬士基集裝箱工業有限公司將歸中集集團所有。資料顯示,中集集團收購的這兩家企業,其主營業務是冷凍集裝箱、特製集裝箱及其他集裝箱、冷機等產品,他家生產的Star Cool冷機受到業內人士的一致好評。
而這兩家企業在冷藏箱的產品優勢,正好與中集集團“互補”,有望提升中集集團在冷鏈裝備領域的核心供貨能力。據悉,中集集團雖然在1996年就佈局了冷藏箱業務,但由於手上的技術有限,在海運冷機等高端裝備方面一直依賴海外進口。
此前,全球航運諮詢公司德魯裏曾預計,隨着全球冷鏈業務規模的擴大,預計2024年全球海運冷鏈業務的貿易規模將增至1.56億噸,而海運過程中易腐貨品對冷鏈設備的需求也將提升至92%,這無疑將要求航運公司必須提前配套海運冷藏裝備。中集集團趁眼下這一關鍵時期補足自身短板,彰顯了其爭奪全球貨運市場份額的決心。
要知道,當前全球海運需求暴增,涉及集裝箱的貨運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賺錢機遇。市場機構Sea-lntelligence發佈的數據顯示,從2012年-2020年,全球貨運行業的營業利潤加起來也才69億美元。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排名靠前的13家航運公司,息税前利潤規模就突破了240億美元,這一數值在一季度也達到176億美元。就運貨量來説,幾乎所有貨運公司的同比增幅都達到2位數水平。
除了貨運量大幅度增加,全球的集裝箱訂單也在猛增。據《希臘航運新聞》8月下旬的報道指出,接下來全球需要交付的集裝箱船的訂單將有619艘,其中有381艘要在2021年內交付。如果上述規模的集裝箱船訂單全部完成,意味着全球集裝箱的運力將增加344萬20英尺標準集裝箱(TEU),有望創下歷史記錄。
即便有不少專家警告將來集裝箱船將“供應過剩”的情況,但業內人士看來,集裝箱船的訂單根本無法按約定的日期交貨,通常都會延後,加上2017年以來全球關閉了將近66%的造船廠,因此未來幾年集裝箱船仍將供不應求。
數據顯示,當前各大海運企業都在加緊訂購更多集裝箱船,以應對高漲的海運需求。例如,今年6月,德國赫伯羅特(Hapag-Lloyd)訂購了6艘集裝箱船,韓國巨頭HMM則訂購了12艘,長榮海運(Evergreen)早就在3月就下單了20艘集裝箱船。
當然,全球新造集裝箱船訂單的暴漲的背後,也暴露了當前集裝箱費用瘋漲以及供應短缺的問題。據上海航運交易所發佈的運費數據,今年7月下旬,從我國上海發往歐洲的20英尺集裝箱,每個運費就達到7395美元,同比飆漲了820%左右;美國那邊的情況更為誇張——從上海發至美國東海岸的40英尺集裝箱為報價達到10067美元,創下近12年來(自2009年以來)記錄新高。
文 |廖力思 題 | 曾藝 圖 |盧文祥 審 |黃紫鎵 林嘉 呂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