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銀行的中國範本:微眾銀行深入探索數字科技 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後一百米

數字銀行的中國範本:微眾銀行深入探索數字科技 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後一百米

在計算機尚未普及的年代,銀行通過紙質媒介記錄客户存款。薄薄的紙質賬頁是金融服務載體,也限制了銀行拓展服務的範圍。隨着計算機和互聯網崛起,上世紀80、90年代,有銀行率先探索網絡和銀行業務結合,打破時空限制,為金融服務拓展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1995年10月,全球首家以網絡銀行冠名的金融組織“安全第一銀行(SFNB)”誕生,這也是全球第一家能在因特網上提供大範圍和多種銀行服務的銀行,其脱離傳統具有物理介質的實體銀行模式,完全依賴網絡進行運營。短短几個月,瀏覽量接近千萬人次。這也是金融界第一次感受到數字化帶來的強大的衝擊。

隨着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新型金融科技的快速迭代,更多原生數字銀行(下稱“數字銀行”)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2013年,英國央行簡化了銀行牌照的審批流程。隨後,英國數字銀行Revolut、Monzo、德國數字銀行N26相繼誕生。在中國,以微眾銀行為代表的數字銀行通過金融科技能力創新普惠金融發展,已探索出了一條成熟、可持續的數字銀行道路。這些數字銀行依託科技和數據驅動,運用數字技術實現複雜傳統金融服務的數字化、便利化,實現降本增效,同時也讓金融服務進一步走進人們的生活。

正如美國未來學家布萊特·金(Brett King)所預言的:“金融服務將無處不在,就是不在銀行網點。”客户只需要坐在家裏,在電腦面前,通過銀行的網頁端或者APP端,就可實現在線轉賬、查看結算單和電子賬單支付等功能。在數字經濟時代,銀行的服務已無所不在。

深厚的科技沉澱保障組織敏捷響應

在數字化浪潮的席捲下,數字化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更是空前絕後。銀行作為金融服務的主力軍,無論出於承擔服務實體經濟的責任,還是出於同業競爭壓力,都需高頻迭代金融服務產品及水平,以滿足市場快速變化的需求。高效靈敏已經成為金融機構的核心能力之一。

有分析人士將銀行業務能力評估維度劃分為線上化、場景化、智能化。要發力三維度建設,就需要構建滿足高併發、高可用、高性能、強擴展能力、強迭代能力等要求的銀行底層架構。傳統銀行數字化轉型中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組織架構很難支撐敏捷反應和快速決策。而這恰好是數字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數字銀行的出現,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基於數字化、智能化基礎,數字銀行不僅可以快速捕捉到市場需求的變化,還可較快提升業務流程的週轉效率和內部運營管理效率,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多樣化、定製化、人性化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不斷拓寬服務的深度和廣度。

作為數字銀行,自成立以來,微眾銀行就採用了分佈式組織管理形式,每個業務模塊皆有相對應的科技部門,每個團隊皆包含產品規劃、需求管理、開發、測試和運維等職能,有效縮短溝通鏈條,實現業務與科技團隊的深度協作,避免分歧。“業技融合”實現業務與科技人員的深度協作,提高數字化業務的創新效率。

技術底層刻入普惠金融基因

服務普惠長尾客羣,也意味着單客收入較低、需要極低的 IT 成本才能維持公司的長期發展。

而中國的普惠金融業務難,除了金融機構服務成本較高外,還有金融機構觸達範圍有限、商業上難以持續等問題。

過去數十年,國內的銀行普遍採用IOE的集中式技術體系,即 IBM(國際商用機器)、Oracle(甲骨文)和EMC(易安信),其產品與技術服務價格普遍高昂。而業內亦缺少可有效支撐億級客户與海量金融交易處理需求的解決方案。

作為一家數字銀行,微眾銀行從一開始就堅定地選擇了走數字銀行道路,併發揮金融科技的優勢,基於“開放蜂巢Openhive”技術,利用標準化硬件和開源軟件,構建了國內首個基於安全可控技術的全分佈式銀行系統架構。該架構成功建立同城多中心多活架構,自上線起實現了24×365無間斷運轉,將單賬户每年IT運維成本降低至2元,不到國內外同行十分之一。截至 2022 年末,微眾銀行產品綜合可用率高於 99.999%,超越電信級標準;單日金融交易筆數峯值達10億筆。其高可用、高彈性、高擴展的特點同時滿足“海量用户、低成本、高可用”的條件,使得微眾銀行能夠支持海量的客户規模及高併發的交易量,構築微眾銀行優化成本結構的護城河,也為後續普惠金融業務發展提供了技術的可能性。

自成立之初,微眾銀行便構建了“ABCD”(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金融科技戰略,九年來,微眾銀行在這四大領域實現一系列前沿技術的積累和應用,並在諸多方面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微眾銀行將前沿技術應用在自身金融業務實踐中,為普惠目標奠定了基石。以數字技術為底層支撐,微眾銀行在普惠金融領域推出各類差異化的產品與服務,與傳統金融體系形成有力補充。

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也是穩就業的重要容納器。但由於企業體量較小、抵押物少,融資需求往往難以得到滿足。從銀行業機構的角度,為小微企業服務也面臨着服務成本高、風險成本高、運營成本高的問題。對此,微眾銀行依託數字化大數據風控、數字化精準營銷、數字化精細運營的三個數字化手段,已走出了一條“成本可負擔、風險可控制、商業可持續”的小微模式道路,也就是“微業貸”模式。

微眾銀行“微業貸”並非簡單基於抵押物識別企業經營主體的信用風險,而是通過授權獲取的企業數據、模型來綜合識別風險。微眾銀行構築了圍繞企業與企業主的雙維度全流程數字化風控體系,通過大數據風控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真正做到“敢下沉”“能下沉”,讓小微企業擁有真實的“獲得感”。

“數字化精準營銷可幫助微眾銀行精準地找到小微企業主在哪裏,迅速擴大小微企業服務覆蓋面,降低獲客成本。數字化精細運營則是以企業經營為核心,更好地與小微企業快週轉的需求相匹配,提升小微企業的使用體驗,進一步降低微眾銀行的運營成本,服務好小微企業的全生命週期,也使得用户獲得高效的服務。”微眾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截至2023年6月末,微眾銀行微業貸已輻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累計超410萬家小微市場主體申請,累計授信客户超120萬家,累計授信金額超1.3萬億元。年營業收入在1000萬以下企業佔企業客户總數超70%,超50%的授信企業客户系企業徵信白户。

細分至科創金融領域,微眾銀行目前已在全國20個省及直轄市、200多個地級市開展上述業務,吸引近32萬家科創企業前來申請,已申請企業佔所在地區科創企業總數的比例達17%,在當地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滲透率超25%,累計授信超2600億元。在深圳2.3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有近五成的企業申請了微業貸科創金融服務。微眾銀行為深圳地區科創企業累計授信超360億元。

踐行金融為民,延伸普惠金融服務半徑

惠及民生是普惠金融的終極目標。面向小微企業,微眾銀行有“微業貸”。面向個人客户,微眾銀行也推出了全線上、純信用、隨借隨還的小額信貸產品“微粒貸”,將便捷的信貸、賬户、存款及理財服務惠及普羅大眾。

據瞭解,“微粒貸”約 46% 的客户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逾 81% 的客户為非白領從業人員,約 85% 的客户為大專及以下學歷,約 17% 的客户為“首貸户”(此前無人行信貸徵信記錄),筆均貸款金額約 7,600 元,約 70% 的客户單筆借款成本低於 100 元,為各類人羣提供了平等、優質的消費信貸服務。

除了滿足大眾小額、靈活的消費信貸需求,微眾銀行更是升級財富管理服務,為客户提供豐富的金融產品,以及提供專業財富管理服務。在此過程中,微眾銀行將“買方視角”視為財富管理核心展業要求之一,做到了從客户立場出發提供服務。

微眾銀行從服務機制上貫徹“以客户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據此前微眾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微眾銀行財富+”理財師管理機制,理財師不提獎、採用年薪制,“以客户滿意程度” 佔其服務效果評估依據中比例較大。這便保證理財師要從客户需求出發,為不同資金狀況、不同風險承受能力和不同投資理財需求的用户精選各類產品,站在客户角度、而非產品銷售的角度為客户推薦產品,幫助客户在淨值化市場中做好資產配置。

除了從買方視角出發,提供專業財富管理服務外,“微眾銀行財富+”持續完善品種豐富的投資理財貨架,向客户提供涵蓋全市場優質銀行理財、基金、券商資管、保險等品類的金融產品。微眾銀行的同業朋友圈還在持續擴容,以確保“微眾銀行財富+”貨架的產品類目豐富。截至2023年7月,“微眾銀行財富+”已與107家機構開展代銷業務合作,代銷產品超3400只。

目前,微眾銀行推出了“微粒貸”“微業貸”“微眾銀行財富+”等一系列普惠金融產品, 累計為全國逾 3.7 億個人客户和超 410 萬家小微市場主體提供了包括線上銀行賬户、存款理財、小額信貸和支付等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廣泛覆蓋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羣和殘疾人、老年人等普惠金融客羣。

(結語)

作為中國首家數字銀行,微眾銀行在近九年的實踐探索中積累了一系列自主科技創新成果,已快速成長為全球領先的數字銀行。伴隨着其持續迭代的金融科技能力,微眾銀行也將繼續通過數字技術填補中國金融體系空白地帶,為全球銀行業普惠金融發展、數字銀行發展提供中國範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57 字。

轉載請註明: 數字銀行的中國範本:微眾銀行深入探索數字科技 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後一百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