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跌宕起伏的2021年,世界繼續在不確定性中迎來2022年。新的一年,全球經濟能否從疫情衝擊中復甦?中國經濟如何穩中求進?來自全球的各大機構給出判斷。
2021年,世界經濟延續反彈,但難言真正復甦。2022年,各方對復甦前景依然謹慎樂觀。
當地時間2021年12月24日,人們經過美國紐約華爾街上佈置的一棵聖誕樹。在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中,當地迎來聖誕節平安夜。 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德勤指出,2021年三季度起,全球範圍內經濟復甦動力減弱。在許多地區,新冠疫情反覆造成感染人數增加、供應鏈混亂、能源價格上漲,各種原因疊加導致2021年第三、四季度全球經濟表現低於預期,未來經濟前景存在巨大不確定性。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判斷,隨着疫苗接種加速和口服特效藥上市,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有望明顯減弱,但實現復甦仍面臨一些主要風險點:一是新興經濟體存在被動加息傾向;二是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退出會對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造成衝擊;三是由於全球各國抗疫進程、疫苗普及度差異,局部地區疫情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瑞士再保險瑞再研究院亦認為,世界經濟正從疫情衝擊中反彈,未來展望良好。然而增長峯值已經過去,本輪增長是週期性而非結構性復甦。
瑞再研究院判斷,通脹是世界經濟面對的首要宏觀風險,制約增長的供給側因素同樣也將推升通脹,預期通脹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高位。同時,通脹壓力正逐漸傳導到租金和工資等變化較緩慢,但趨勢更難逆轉的領域。上述不利因素將令2022年和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承壓。
複雜外部環境下,面對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今年中國經濟將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在此過程中,哪些政策工具值得期待?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指出,穩增長要形成“幾家抬”格局,財政、税收、貨幣、金融、產業、工商、就業等方面政策要形成合力,穩定經濟基本盤。這不僅是實現2035年經濟總量再邁上新的大台階等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需要,也是實現新增就業、居民收入、國際收支平衡等短期目標的保障。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預計,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成為支持經濟增長主要助力。具體投入方向或包括:新的減税降費措施支持中小企業和薄弱環節;為新增長動力如製造業升級、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提供直接資金支持或貸款擔保;進一步提高專項債額度,鼓勵額度提前下達、超前開展基建項目等。
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師丁爽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政府將更注重經濟社會發展長遠目標,而非出台更多刺激政策。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推進脱碳目標和實現共同富裕在中國經濟長期工作日程上居於前列。考慮到實現目標面臨諸多挑戰,政府將強調搞好跨週期政策設計,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注重從中長期維度評估總體形勢。
在此背景下,2022年中國哪些行業將迎來政策利好,更加“吸金”?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雙碳”目標還將提升投資需求,其帶來的能源投資確定性強、增速較高,能有效帶動上游電氣機械、專用設備等裝備製造業回升。此外,2022年新基建仍在重要建設階段,5G基站、數據中心、物聯網、車聯網投資預期仍將走高,亦有望帶動計算機電子、新能源汽車等相關產業鏈投資增長。
德意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熊奕預計,可再生能源行業將繼續受利好政策支持,長期發展前景良好。此外,電價市場化和電力改革可為供電行業創造新的商業機遇,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將利好建築企業和主要供應廠商,創新型高端製造企業將受益於政府推動創新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