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造車有多難?半年虧損48億,卻沒造出一輛量產車
【有車以後 新聞】8月10日晚,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國恆大和恆大汽車發佈聯合公告,表示中國恆大正在接觸幾家潛在獨立第三方投資者,探討有關出售旗下部分資產,包括但不限於出售恆大汽車和恆大物業的部分權益。
另外,公告中還提到,截至公告發布日期,尚未確定或訂立任何具體計劃或正式協議。倘該計劃最終協議得以落實,公司將進一步公告。但據某媒體報道,公告中提到的潛在獨立第三方投資者包括國企和民企,目前參與方正在洽談交易價格,入股事宜或很快落地。
此前,即8月9日,恆大汽車曾發佈公告稱,上半年預計淨虧損約人民幣48億元,而2020年同期淨虧損約人民幣24.5億元。而虧損主要是因為公司仍處於投入階段,購買固定資產及設備、技術研發等開支有所增加。
有數據顯示,2020年恆大汽車淨虧損76.65億元,較2019年同期的淨虧損49.47億元擴大54.93%,如果再算上此次虧損的48億元,恆大汽車從2019年誕生到現在,累計虧損金額已經達到了174億元。當然,這個數據與蔚來掌門人提到的造車入門價200億還有一點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恆大汽車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量產車也沒影,但是恆大汽車的股價卻是一路走高。8月10日,恆大汽車股價開盤漲逾8%,盤中一路震盪高走,截止港股收盤,恆大汽車報漲8.02%,報收13.2港元,總市值為1290億港元。
財務緊張,出售相關業務積極“自救”事實上,今年以來,因為資金鍊一直處於緊繃狀態,中國恆大各種利空消息層出不窮。7月份,網曝標普將中國恆大、恆大地產和天基控股的評級從B+下調至B-,展望為負面。對此,恆大集團新聞發言人7月還曾對外回應稱,公司對評級被下調深表遺憾和不理解。
8月初,評級機構標普將中國恆大及子公司恆大地產,天基控股的評級從B-下調至CCC,且評級展望為負面。其中一個原因是標普估計恆大未來12月有超過2400億元人民幣的票據和應付賬款需要結算,多方資產凍結增加,資金流動性讓人擔憂。
8月1日晚,港股上市公司恆騰網絡公告稱,中國恆大方面擬出讓公司11%股權,騰訊方面按每股3.20港元價格收購恆騰網絡7%股份,另一個獨立第三方買方以每股3.20港元價格收購恆騰網絡4%股份,兩筆交易總交易價32.5億港元。
一款車未量產未交付,公司卻已上市自2019年進駐新能源車市以來,恆大汽車通過“買買買”的技能,基本完成了從技術、資質、電池、銷售、人才等汽車上下游產業鏈佈局。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恆大汽車現在一款量產車沒有,但公司卻已經上市。
2020年7月,中國恆大旗下在香港上市的恆大健康更名為恆大汽車,恆大汽車就此搖身一變成上市公司。更誇張的是,雖然沒交付一款車,但股價整體上一路飆升,現在的恆大汽車已經超過比亞迪,是國內市值第一的車企。2020年9月18日,恆大汽車在港發佈公告稱,建議發行人民幣股份及於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
今年4月19日上海車展,恆大汽車攜手旗下恆馳品牌旗下的9款車型集中亮相,再次驚豔了全場。不過,後有網友爆料,恆大展示的這幾款車都只是一個“模特”,沒有真材實料。為反駁這一言論,恆大在上海車展期間邀請了部分媒體對恆馳5進行了試乘試駕。
發佈會上,恆大汽車總裁劉永灼表示:恆馳汽車將在今年第四季度全面進入試生產,明年大規模交付。按照恆大此前的規劃,恆大計劃在造車業務上三年投入450億元,分別在2019年投資200億元、在2020年投資150億元、在2021年計劃投資100億元。在車型方面,根據規劃,到2025年恆馳產銷超過100萬輛。
這也就是説,要實現2025年100萬輛目標,在2022年到2025年,恆馳每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要達到或超過25萬輛。可據資料顯示,在新能源領域表現強勁的比亞迪,去年全年累計銷量只有18.97萬輛,就連特斯拉在國內的銷量也只有14.8萬輛。對比之下,可知恆大這個目標有多“偉大”,要完成它的難度有多高。
編輯總結不可置否,自去年以來,恆大汽車就好像被按下了加速鍵,從新車亮相到所謂的雪地測試,僅用了4個月時間,雖然至今尚未有一輛車量產上市,可恆大汽車已經堪稱國內“第一車企”。但俗話説得好,“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着蛋”,一路高歌猛進的恆大汽車,終於迎來了它的第一個挑戰——資金鍊危機,此次恆大考慮出售恆大汽車的部分權益,或許是中國恆大乃至恆大汽車斷臂求生的一個策略,而這是否會是恆大汽車走向泡沫化的一個縮影呢?尤未可知。恆大汽車的造車之路,未來究竟會走向何方,咱們拭目以待。後續更多消息,有車以後APP將持續跟進,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