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鬱亮:中國網絡型城市羣結構建設加速

中證網訊(記者 齊金釗)日前,在第三屆彭博創新經濟論壇上,來自全球各地的政要、企業負責人及專家學者圍繞全球金融、貿易、城市、氣候和健康五大領域的重要課題進行了探討,萬科作為創始合作伙伴企業參與了論壇。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在論壇上表示,中國加速呈現出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羣結構,而網絡化城市比傳統城市更生態、宜居和有韌性。

“傳統城市常以各種較為單一的獨立功能區組合而成,而網絡化的城市則是城市網絡上的各個節點都具備完善的設施、多樣化的功能。”鬱亮認為,疫情發生之前,功能混合的節點就已出現在中國城市中,比如深圳蛇口,已從起初單純的工業區逐步轉變為集自貿區、郵輪港、藝術中心、濱海休閒長廊為一體的“超級綜合區”;上海陸家嘴由最初功能相對單一的金融中心,到現在融入了更多的混合功能;上海黃浦江兩岸的美術館羣落、休閒步道的全線貫通,也使其充滿了網紅公共空間的活力。

在鬱亮看來,城市多中心、分佈式的趨勢變化之所以會加速,是因為人們發現網絡化的城市更生態、宜居和有韌性。當災害來臨的時候,如果每個城市節點能夠自給自足,互聯互通,形成生態安全屏障,就不易出現系統性崩潰。

“疫情的出現,使中國的城市規劃與城市政策更傾向於韌性城市、網絡城市的建設,而深圳和上海在這方面的優秀實踐很有借鑑意義。” 鬱亮舉例稱,比如深圳市民出門走500米就是社區公園,2公里內一定有綜合公園,5公里內可以到自然公園,在附近公園裏跑步、散步、跳舞、娛樂,已經成為這個城市居民每天的習慣。而在突發災害期間,這些公園可以立即成為附近居民的隔離避難場地,承擔疏散和救災功能。比如上海陸家嘴濱江地帶,設置了台階式的防汛岸線,可以滿足各種防汛狀態下城市的需要。中國城市在這些具體細節上的優秀實踐,便是城市韌性的體現。

除了分享自己觀察到的國內城市結構出現的新變化外,鬱亮還表示,疫情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並對建築、社區服務等領域產生了影響。

“疫情在改變人們的生活,人們從關注眼前的衣食住行,轉變為更加關注長期的健康。”鬱亮表示,在建築方面,萬科關注更高的健康標準。比如這次疫情期間,大家更加關注室內空氣的通風透氣。以中國東北為例,為了提高建築冬季的通風透氣,萬科已經開始給當地的房子加裝新風系統,每2小時可以完成一次全屋空氣循環,並在空氣循環的基礎上做空氣淨化和空氣加熱,保證居住者的健康和居住體驗。”

除了建築本身外,鬱亮補充,在社區服務方面,物業管理正在發揮更大作用,物業公司組織定時定期的消殺,進出管控,監測體温,將部分控制疫情擴散工作在社區範圍內來自我解決,減少城市的壓力。“未來,如何以人為本、如何讓科技更好地為人服務,是我們的社區、我們的城市需要解答的課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16 字。

轉載請註明: 萬科鬱亮:中國網絡型城市羣結構建設加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