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理財的過程當中,收益往往是大家最看重的因素,通常情況下收益越高越容易獲得大家的青睞,比如以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比較高,所以對於很多有錢人來説,他們都更傾向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但是最近兩年時間,很多人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都出現了一些變化,很多人都更傾向於購買收益率更低的銀行存款產品,而不是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呢?這裏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理財產品已經打破剛兑規則。
在2018年之前,大家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很多銀行都會有一些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這理財產品本金100%承諾安全,另外還有一個保底收益,從整體來説是比較安全的,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更傾向於購買這些銀行理財產品,而且這些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相對是比較高的,那些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都可以達到4%~6%之間。
相對於這些理財產品收益率來説,前幾年我國大部分銀行的存款利率都比較低,比如存款利率最高的三年定期,很多銀行都只能給到3.58%左右,相當於同樣是10萬塊錢銀行存款的收益要比理財產品低500塊錢到1500塊錢之間。
但是銀行理財產品本身不是存款,他們所投資的一些項目本身是存在風險的,而銀行之所以對客户承諾保本保息,只不過是為了吸引客户去購買而已,在意識到這種風險之後,在2018年央行下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這份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兑付,實現淨值化轉型。
在這個文件出來之後,很多銀行都開始停止發售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對於存量的保本保息理財產品也要逐漸退出,當然央行還給了各大銀行一個過渡期,這個過渡期將延長到2021年底。
所以目前大家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銀行是不能隨便承諾保本保息的,而且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有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確實是有可能出現負的收益率。
比如過去兩個月時間,就有不少客户投訴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比如平安銀行理財產品虧損,招商銀行理財子公司某款產品近一個月的年化收益率為-4.42%等等。
由此可見,理財產品並不是大家想象那麼安全,在意識到理財產品的風險性之後,所以目前很多客户都不再購買理財產品了,而是更傾向於購買保本保息的存款產品。
目前各大銀行存款產品基本上都是保本保息的,而且50萬之內有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基本上不會出現什麼風險。
此外,目前存款並不比理財產品收益率低,目前很多銀行大額存單收益率都可以達到4%以上,極個別銀行甚至可以達到4.26%。
而對應的隨着流動性不斷增加,目前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其實是不斷呈現下降的,從2018年到現在,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一直處於下降趨勢,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只有3.8%左右,這個收益率比銀行大額存單還要低。
所以在綜合安全性和收益率之後,目前有更多的投資用户選擇存款而不是理財產品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