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如何更好?向港股學習,擁抱科技股,螞蟻IPO僅是開始
螞蟻上市,能不能帶動A股牛市?
其中在A股的初始戰略配售股票數13.4億股,佔A股初始發行量80%,創下科創板新高。參與戰略配售的投資者需承諾1-2年的限售期,為科創板歷史最嚴。另外,螞蟻在初始發行安排中,留出3.34億股供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打新”。
按照市場預估的兩萬億估值計算,面向A股市場的“打新”規模將超過200億元。螞蟻如此在意“打新”,或許也是為了在資本市場聚集更多的“勢能”。我比較好奇的是,螞蟻這麼大體量的上市,會造成A股市場資金緊張,還是會激活A股活力,拉動起A股牛市?
投資和投機,是硬幣的一體兩面,究竟什麼是投資,什麼叫投機?其實並沒有一個清晰標準,長線與短線,也不是一個絕對的判定標準。在我看來,其實A股的市值排名恰恰説明,A股有它的“長期邏輯”,A股的癥結不是它的投機,而是它的保守。
確切地説,A股缺少牛市發動機。
我們先看A股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貴州茅台、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招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石油、海天味業、恆瑞醫藥。
A股市值排名,其實完美的匹配了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論。
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投資了包括可口可樂、寶潔、強生、美國運通、麥當勞等。巴菲特的投資方式,一邊是保險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現金補充,另一邊是尋求“確定需求”中表現優異並且具有可持續的公司。巴菲特也是極端的“保守”,這應該也是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批評巴菲特的原因所在。
馬斯克暢想改變人類,是個冒險家,巴菲特更忠誠於人類傳統,把精力放在各種“無聊”的財務數據研究上。
不妨對比下美國股市,美股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分別是: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維薩、強生、萬事達、摩根大通。
美國股市與A股相似之處是,金融和快消,最大的不同是高科技公司牢牢佔據榜單前列。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更像是美股上漲的發動機。
中美股市對比,可以看出A股的缺憾所在——A股更像一個成熟穩重的中年人,缺少一股衝勁。
聯儲證券胡曉輝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從美國看,微軟、谷歌、亞馬遜、臉書、蘋果貢獻了60%漲幅,蘋果市值一度高達二萬億美元,是股市上漲發動機。他認為,“如果沒有新的屬於未來的產業替代銀行,我們A股將無牛市”。
金融的本質,是價值的時空交換。股市的價值,除了企業融資功能外,還有個隱性的社會價值——在反覆的交易中形成社會的“價值共識”,也就是諸多企業中誰更能代表未來——是可口可樂、國富銀行,還是特斯拉、Xspace?
從美股和A股的市值排名來看,兩者的“價值共識”差異在於,美股在承認快消、金融這些千百年來人類的基本需求之外,更傾向於面向未來的高科技公司。A股似乎更看重“傳統”。未來總是充滿諸多不確定因素,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大家宴請還會買茅台,炒菜還要用海天。
A股的未來,應該是在“保守傳統”的基礎上,擁抱面向未來的科技股。
當然,我想這也是“科創板”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擁抱科技股的路子會不會“水土不服”?港股其實是個好例子。
2018年以來,阿里、小米、京東、美團等科技股相繼赴港股上市,港股也改變了依靠地產、能源等產業的狀態。香港交易所也因此再度躋身IPO全球三甲。
對A股來説,長期牛市,需要改變的或許是目前的結構。需要更多像螞蟻這樣的科技股。當然,隨着螞蟻等科技獨角獸IPO,A股應該也會迎來一次結構性調整,螞蟻上市會產生羊羣效應,後續如京東數科等更多科技公司也會持續進入,科技公司市值佔比也會極大提升。
科創板之外,A股也在做制度方面的調整,旨在吸引更多高科技公司上市。比如註冊制改革,比如A股推出制度完善,又比如在今年6月上證指數的修訂,中證指數公司也發佈了科創50指數。
隨着螞蟻等優質標的進入A股,更多長線機構增量資金也會源源不斷湧入股市。從近期資本市場對螞蟻IPO表現來看,科創板的戰配設置會引入更多長期機構資金,國外的主權基金也有濃厚興趣,這些都是A股的增量資金。
不斷完善的好的規則,優質的科技股以及穩定的增量資金,應該是A股的長牛格局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