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跨境監管合作邁出重要一步。8月26日,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將於近期啓動相關合作。一些美國媒體等不及提前預報了消息,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也應聲大漲,為我們認知中美關係的底層邏輯,以及市場和輿論看待中美關係的真實心態,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側面。
中美在中概股審計監管問題上的分歧由來已久。2020年底特朗普簽署生效的《外國公司問責法》,則直接引爆了“中概股或將面臨集體退市”的討論。近兩年來,美方藉助這部國內法,不斷以“摘牌時間表”威嚇中概股。特別是,美國一些“脱鈎派”大搞資本市場監管政治化,甚至形成中美金融“脱鈎”的衝動,時常污名化中方的各種舉措。截至今年7月底,美國證監會根據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已將159家中概股列入“預摘牌”名單中。
顯而易見,如果不給這種趨勢踩下剎車,必將帶來雙輸的局面。過去幾十年來,伴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一大批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既拓寬了自身融資渠道,也給美國投資者帶來了投資機會。中概股成為中美經濟往來以及利益交融、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載體。截至今年3月,共有261家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總市值約為1.3萬億美元,其中,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市值約有2000億美元。一旦中概股被迫退市,受損的絕不止是中方利益。中美能夠坐下來談判,找到一個理性、務實的方案,體現了雙方監管部門的擔當和智慧。
同時這也再次表明,中美有差異和分歧是正常的,這不應該成為走向全面對抗的藉口,只要秉持客觀務實、相互尊重的態度,中美是可以找到辦法的,把該談成的事談成,該辦好的地方辦好,既符合規律,也順應人心。
為了推動問題解決,中美雙方在磋商過程中都做了一定程度的調整,這也在情理之中。中方從始至終都強調,尊重境外監管機構為提高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加強對相關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反對的是一些勢力將證券監管政治化的錯誤做法。同時,中方主動作為,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夯實上市公司信息安全責任,提前把一些本就不應該出現的風險排除掉,這就相當於在安裝好防護欄之後再有節奏地打開窗,既照顧到了監管的需要,又不至於讓中國企業“裸奔”危及國家安全,有效地統籌了開放與安全。
此外,中美雙方能夠就審計監管達成合作協議,也為當下的中美關係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啓示,那就是,只要堅持對等互利的原則,中美有能力就一些重要敏感議題達成符合彼此關切的解決方案。應該看到,在這次的合作中,美方有加強企業監管的需要,中方有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難能可貴的是,雙方的關切都得到了相互的理解和尊重,並且通過富有智慧的安排讓彼此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這是一個有象徵性意義的案例,也值得美國國內一些“國家安全”泛化、濫化重症患者好好體會。
保留中概股在美上市,對投資者有利,對上市公司有利,對中美雙方都有利,是一種多贏的制度安排。中方對這一點的認知始終是清醒的,所付出的努力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形勢的發展也證明了中方的判斷。一些人此前別有用心地把中美摩擦的責任壓到中國頭上,是違反事實的,也是為人不齒的。中國用實際行動來回擊這一切歪曲和抹黑,也對各類企業發出明確信號:中國堅定支持企業根據自身意願自主選擇上市地,我們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積極融入全球市場的努力也不會變,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