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生:碳中和是中國的戰略機遇,有望開啓下一個40年發展奇蹟

張永生:碳中和是中國的戰略機遇,有望開啓下一個40年發展奇蹟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 圖片來源: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丁慧)4月17日,在2021新京智庫春季峯會“實現碳達峯、碳中和,企業何為”主題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表示,全球範圍的碳中和共識,標誌着一箇舊發展時代的結束,新發展時代的來臨。實現碳中和會帶來巨大的機遇,也會面臨非常大的挑戰。

全球碳中和共識標誌着傳統工業時代的落幕

張永生介紹,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幾乎所有國家都認為碳減排是經濟發展的負擔。那時各國的談判策略都是希望其他國家多減排、本國少減排。短短十年,世界彷彿發生了滄海桑田的鉅變。全球碳中和共識已然形成,不僅發達國家提出淨零碳排放目標,以中國為引領的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提出碳中和目標。

過去説到現代化,大都是將現有發達國家作為經濟現代化的目標。一些人認為,發達國家的今天,就是中國現代化的明天。但是,中國的現代化不是西方現代化的簡單翻版,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對發達國家和中國來説,都是新事物,因為現在的發達國家,也沒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和發達國家站在大體相同的起跑線上。“這也意味着,中國在進入新發展階段後,將以新的發展方式實現現代化”。

張永生表示,實現碳中和藴藏着巨大的發展機遇,但要實現這個目標也並不容易,是一場生產生活方式的“自我革命”。目前,社會各界對於碳中和目標有很多觀點。樂觀者認為,碳中和目標帶來了數十萬億甚至百萬億級的投資機會。這種説法大體是對的,但這些市場機會能不能轉化成現實,則需要具備很多政策和市場條件。

還有一種樂觀派——技術決定論者認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就是依靠新的技術突破。他們認為,在不改變現有生產、生活方式的前提下,碳中和只是像替換一個汽車零部件一樣,用新能源替換化石能源就能實現,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一些悲觀派則認為,在中國,尤其是一些化石能源行業可能會認為,轉型會有非常大的困難。這個是非常現實的困難。政府要給予特別的支持,幫助他們轉型,並創造新就業機會。還有的人認為,在中國還沒有完全完成工業化時就提出碳中和目標,這可能會影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種思維,可能更多的還是在傳統工業化模式下考慮問題,一旦跳出來,就會看到大量新的機遇。

在張永生看來,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實際上代表着一箇舊發展時代的結束,一個新發展時代的來臨。實現碳中和目標會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也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如果不準備好,很多行業、地區、部門可能就會受到相當大的衝擊。綠色轉型是從一個結構躍升到另一個新的結構。一旦採取行動,很多在舊結構下完全想不到的新機會,就會跳出來了。

碳中和有望開啓中國下一個40年發展奇蹟

張永生認為,碳中和意味着發展模式的深刻轉變。碳達峯、碳中和兩個概念經常被連在一起談,説實現碳達峯之後再實現碳中和。但是,碳達峯和碳中和,其實是兩個不同性質的概念。

碳達峯在傳統工業化模式下也可以實現,只是力度不一樣,實現的時間或早一點、晚一點,實現的峯值高一點和低一點的區別。但是,要實現碳中和,則意味着中國現在一百多億噸的碳排放,要全部消除掉,其中大部分通過減排,小部分通過“中和”完成。中國目前的一百萬億元GDP,正是建立在這一百多億噸碳排放的基礎上,而2035年經濟還要倍增,新增約100萬億元GDP。考慮到2030年碳達峯,大體上相當於這新增的100萬億元GDP都是零碳甚至負碳。這就意味着,現在整個經濟大廈的根基要發生徹底改變,包括衣食住行所有的生產、生活方式都要改變。這是一個脱胎換骨的改變,同每個人的生活都密切相關,不是隻和搞環保行業的人士相關。

張永生表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就在講生產方式的轉變,從粗放型到節約型。但是,現在講的綠色發展方式轉變,同以前不是同一個概念。過去強調效率提高、技術提高和產業結構的提升,但現在要解決的是全球碳排放問題,轉型要從生產的內容到生產的方式都發生徹底的變化。我們生活方式也要發生改變,消費的東西也要發生改變。

張永生認為,碳中和有望開啓中國下一個40年發展奇蹟。從1978年到現在,是中國的第一個40年發展奇蹟。當初沒有人想到,中國會在40年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發展奇蹟,更多的還是在走傳統工業化道路,最終難以持續。從現在到2060年正好40年,也是全球進入新綠色發展時代的40年,傳統工業時代形成的經濟體系將會被徹底重塑,從發展理念、生產和消費的內容、資源概念、商業模式等,都會發生很大改變,大量新機遇會出來。如果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未來40年有望出現新的發展奇蹟,而這個發展奇蹟,不只是經濟增長,更是發展質量和人們福祉的提高,同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張永生:碳中和是中國的戰略機遇,有望開啓下一個40年發展奇蹟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不徹底轉變發展方式,碳達峯一百年也無法自動實現碳中和

過去十年,新能源成本大幅度下降。原來人們認為成本下降空間比較小的風電,也有大幅度下降。今後新能源將是成本非常低的能源。這就是市場神奇的力量。任何一個產品剛出來時,價格都會很高,但是隨着市場分工與專業化水平的提升,成本越來越低,最後成為低價的普通商品。因此,如果我們理解市場的作用機理,“風電、光伏、電動汽車等的增長前景,根本不用擔心”,張永生介紹説。

就太陽能光伏而言,2000年中國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規模很小,但現在中國是世界第一,遠遠高於美國。風能發電裝機容量也一樣,2018年就已經遠遠地把美國甩在後面,並且仍在高速增長。同樣,2008年時,中國電動汽車推廣異常艱難,現在中國的電動汽車使用數量已經遠超英美等國家。我國在新能源和電動車等綠色經濟新領域,不少方面還有一定的優勢,包括技術水平、製造能力、市場份額等。

張永生認為,在實現碳中和的戰略上,中國要考慮以下幾點。首先要跳出傳統工業化思維,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理解中國的碳中和戰略。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應該是“低碳經濟+低中和”,而不是“高碳經濟+高中和”。換句話説,我們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待碳中和,而不是隻是減碳這個單一維度。

另外,要實現碳中和目標,現在就應該採取強有力措施轉變發展方式,而不是等碳達峯之後開始轉變。如果不徹底轉變發展方式,即使碳達峯一百年,也無法自動實現碳中和。從現在到2035年,中國要基本實現現代化,GDP還要再新增一倍。這是中國碳中和的窗口期。如果不從現在開始加快行動減排,就會被鎖定在高碳路徑,等碳達峯後再轉換,實現碳中和的成本就會非常高。

編輯 柯鋭 校對 楊許麗

來源:新京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50 字。

轉載請註明: 張永生:碳中和是中國的戰略機遇,有望開啓下一個40年發展奇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