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新實體,助力中國新經濟。
近十年的ROE平均達到31.18%,且非常穩定,年化波動率僅為3.96%;分紅比例平均達到66.57%。
這樣靚麗的財務數據,屬於大家熟悉的“安防茅”海康威視。
按照後復權股價來看,2011年,公司的平均股價大概是50元/股。2021年,公司的平均股價大概是1100元/股,年均複合增長率約32%。
然而,在安防的賽道上,華為正在持續發力。
此前華為更是已定下“爭取2025年打造安防分銷行業No.1”的目標。
對於海康威視來説,這意味着什麼?公司的護城河到底在哪,未來能否保持如今的輝煌?
下面,跟着我們的思考一起來看看吧。
安防智能化 市場空間進一步打開要分析海康威視,首先就必須要搞清其所在的行業情況。那麼問題來了:這是個什麼行業?
相信稍微對海康威視有所瞭解的第一反應:安防行業。
那麼再往下,什麼是安防行業?
首先能想到的就是攝像頭,這是我們最容易看到的。
目前,攝像頭的密度越來越大,覆蓋場景也越來越廣。如果你仔細湊近去看,HIKvision字樣的品牌可能要佔據了大部分市場,這便是海康威視的硬件產品了。
有了前端的攝像頭,必然有配套的中後台,也就是編碼和存儲視頻的設備。而以攝像頭為前端的各種監控硬件設備,這算是海康威視所在的傳統安防行業了。
隨着行業的不斷髮展,攝像頭越來越多,時間越長也就意味着將從前端傳回海量的視頻數據。而這部分數據怎麼用,已經成為了現在傳統安防行業拓展其行業邊界的重要支撐。
而在怎麼用這部分數據的時候,就會涉及到兩個層面問題。
第一個層面,對於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場景,從前端傳回來的數據能用來做什麼,企業怎樣充分挖掘數據本身的價值,一方面,要靠客户提需求,另一方面,企業自身需要去考慮用這些視頻以及其中的數據,有可能幫助客户解決什麼問題。
第二層面,就是企業攝像頭能不能提供準確、精確的視頻數據,以及開發出以數據為基礎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
當前,整個行業也在逐漸向“監控”+“數據”做適配。
那麼,該怎麼定義海康威視這家公司呢?
賣攝像頭、提供解決方案、提供專業數據分析?好像都差那麼點意思。
年報裏,公司是這麼定義自己的:海康威視致力成為一家以視頻為核心的智能物聯網解決方案和大數據服務提供商,聚焦於智能物聯網、大數據服務和智慧業務,提供軟硬融合、雲邊融合的智能物聯網產品及服務,提供物信融合、數智融合的大數據平台產品及服務。
這一通概念,看似什麼都説了又好像什麼都沒説。
翻譯一下,“解決方案和大數據服務提供商”≠硬件廠商,賣的不是產品而是方案和服務。智能物聯網、大數據服務和智慧業務,簡單可以理解成使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讓安防變得更加智能。
關於怎樣讓安防變得智能,基於三個方面:
1、雲邊融合:簡單來説就是攝像頭應該可以自身對一些簡單的外界環境動作做出智能反應,而這些數據會彙集到一個計算中心管控。
2、物信融合:設備之間的鏈接與信息網要融合在一起,同時做出反應。
3、數智融合:數據+人工智能,用數據讓AI更智能。
後兩個概念基本是大家的共識,第一點才是海康威視區別於華為、谷歌等公司的地方,而這也將成為海康威視獨特的護城河。
半標準化產品模式+渠道優勢 獨有的護城河對於傳統的安防市場來説,“智能”這個因素的加入,讓安防這個行業有了新的內涵,也有了更大的空間。
隨着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從前未被滿足的客户需求有了實現可能,市場空間也會進一步打開。
但是歸根結底,安防才是行業的根本。
安防行業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碎片化的市場,不同的使用行業、使用場景、地理位置等因素勢必會導致用户需求分散、應用場景分散、產品分散,客户的定製化需求就會很多。
這就要求企業的產品可以滿足不同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很可能對於產品的技術要求完全不同,這就意味着產品沒有辦法做到標準化。
打個比方,室內室外、防風防雨、高温低温等等不同的場景肯定會對產品的技術參數要求不一樣,因此對應的產品肯定是不可能同質化的。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點,攝像頭是需要安裝的,這就意味着不管是哪種場景,這些都是需要人工來安裝的。
因此,建立一個從滿足客户碎片化需求的開發響應、到快速交付能力的建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
目前,海康威視海康在售硬件產品SKU(最小庫存單元,可以理解為“種類”)超過萬種,應用於不同需求場景需求。
正是因為產品的非標準化,拉高了規模經濟的門檻,一個品類的攝影頭必須起量,才能具備賺錢效應,這對於海康威視來説優勢是巨大的。
由於行業天生的碎片化,標準化產品、品牌拉動的模式是行不通的,只有理解客户需求、滿足客户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市場這麼大不可能每個客户的需求都不同,每次都需要定製。總有一些需求可以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略加改造。
安防這個行業特點,就是需要不斷的經驗積累,積累不同行業、不同場景、不同渠道的需求理解和方案建議。
從一開始,海康威視就一直從事安防行業,對當地市場的瞭解狀況、跟當地政府的關係等等,都是長年累月積累出來的。幾十年的經驗積累也讓公司逐漸形成半標準化產品模式。
而這種模式本身就讓競爭對手難以模仿,這也是海康威視的競爭優勢之一。
基於行業天生碎片化的特點,所以渠道的強大程度,是很關鍵的。
海康威視在年報中説到,公司的多層次渠道夥伴廣泛覆蓋各類型市場,與全球範圍內6000多家經銷商、1萬家集成商、30萬家工程商、40萬家安裝商、1000餘家服務商密切合作,攜手為終端用户提供產品與服務。
從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海康威視的渠道是很複雜的,這與行業碎片化的特點也互相匹配,這絕不是競爭對手短時間內可以建立起來的。
逐漸積累起來半標準化產品模式+渠道優勢,這便是海康威視獨有的護城河。
華為來了 海康守得住陣地嘛?2020年2月,華為安防官宣:從“華為安防”更名為“華為機器視覺”。
同年5月,現任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機器視覺總裁的段愛國在發佈會上直言:
華為今年肯定做到前三,目標五年內做到第一。
這也就意味着,最晚到2025年底,華為將超越海康威視成為安防行業的龍頭。
海康威視面對華為的競爭,能否守住自己的主場呢?
首先還是從行業上來講,華為面對就是一個需求高度分散化的市場,要想深入打入基層就必須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深入理解不同行業、不同客户的需求和解決方案。
之前也説過,安防市場是一個極具碎片化的市場,因此對於一個非標準化的市場,靠標準化的產品還是行不通的。
而華為也坦言到,目前大部分業務還是停留在高端化的市場。
第二個,就是渠道建設問題。
對於無數的小區域市場,還是要靠一單單的銷售,靠地推去獲客,這就要求渠道要做的特別細,對應的投入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一般來説,通訊行業的運營成本是比安防行業高出很多的,用通訊行業高成本的人力去跑安防,投入與產出是非常不匹配的,重點是還不一定跑的下來。
最後再來説説存量市場。
目前,全國各地遍佈着近一半的攝像頭都是海康的,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政府出資建設。
攝像頭一般更新頻率為3-5年,政府部門要招標新採購攝像頭的話,如果更換廠家的話,那麼攝像頭傳感等相應配套,例如各種服務器、應用平台也可能需要替換,還得遷移歷史數據,整個過程不但耗時耗錢,大概率還賣力不討好。
這幾年政府也喜歡用質量好的安防產品,目前海康的設備在業界看來佔據1-2年的領先優勢,用其他廠家替代海康並不划算,如果重新訂購海康設備的話只要在其原來部署方案上進行升級擴容,效益最佳。
政府渠道的更新換代,也是海康威視存量市場競爭不可忽視的一大優勢。
整體來看,不管是從商業模式,還是渠道來看,海康威視在安防行業是擁有非常強大的護城河的,即使是華為短時間內也無法攻佔其堅守的陣地。
後續隨着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海康威視也將迎來更大的需求空間和應用場景,從一定程度上也將引領安防行業的技術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