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轉型之戰,“富二代”平安銀行勝算如何?

零售轉型之戰,“富二代”平安銀行勝算如何?

文 | 熔財經,作者 | XL

近段時間保險股不斷下跌的陣勢,像極了一場資金從傳統領域的集體出逃。饒是如此,瑞信在7月9日發佈的報告中,依然對內銀板塊維持正面看法,且首選招行和平安銀行。實際上今年以來,兩家銀行股價漲幅均超過了20%,後者更是在7月22日舉行的“2021年度中國未來金融峯會”上,斬獲了包括“中國最佳零售銀行”在內的13項大獎。

這兩家銀行,是國內商業銀行零售業務轉型的最好代表。

得零售者得天下,這早已成為銀行業的共識。零售業務成為銀行必爭之地已有近十年時間,在這個“戰場”上,有招商銀行這樣的先到者已然立於潮頭,也有像我們此次主要講的平安銀行,雖入場較晚但速度亮眼,擔着“黑馬”的名號,造着“新王”的聲勢。

零售轉型之戰,“富二代”平安銀行勝算如何?
最激進的零售轉型

背靠平安這顆大樹,平安銀行擁有天然的銷售基因、業務結構和客户羣體。而市場評論之所説平安銀行做出了最激進的零售轉型,主要出於它這條路上的飛速躍進——從2012年起從大刀闊斧做大對公業務、到2017年起快速發力零售業務,對公與零售並重、再到2020年起零售業務獨挑大樑,這三步走下來,平安銀行的資產規模與零售業務拓展異常迅猛。

從更為細節的數據來看,最初僅用2年時間,平安銀行就完成了零售第一步轉型,速度遠快於其他同行。到了2016-2018年,平安銀行零售利潤佔比的提升幅度,已經足夠吸引資本市場的注意。

在2020年年報中,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的利潤貢獻率為57.7%,與招商銀行相差無幾。

AUM是體現零售體量的關鍵維度數據。至今年3月底,平安銀行的零售AUM為2.8萬億元,較2016年番了3倍不止。相比之下,招行的零售AUM餘額9.6萬億元,這一指標的體量上,招行顯然遙遙領先。但如果看2020年全年增速,平安銀行(32%)又遠超招行(19%)。

這也是兩者對比目前呈現出的明顯態勢。招行入局早,零售AUM、客户數等指標遠超平安銀行,而平安銀行由於基數小、勢頭猛,指標增速又往往能壓招行一頭。

銀行之間的比賽向來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銀行做零售轉型這件事,招行已經有15年以上。平安銀行如今想打破長久以來的壁壘,拼的是手裏兩張牌:綜合金融和科技金融。

個性化名片:綜合金融

首先,平安銀行背靠集團的綜合金融,讓其擁有了一張零售業務“天生”優勢的名片。

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富二代”,可以這麼説,這四個字在目前以及未來較長一段時間裏,既是平安銀行無法擺脱的打法,也是它能拿出手的最大優勢。

什麼叫綜合金融呢?簡單理解,平安的馬明哲一直做想自己行業內、掌握香港人民衣食住行的李嘉誠:買保險有平安保險,買股票有平安證券、存貸款有平安銀行、買房有平安好房等等——一句話概括,就是立足旗下各大金融平台,實現客户衣食住行玩的全方位金融需求。

這裏有一點首先需要明確:平安的集團定位是科技型創新個人金融+生活服務集團,所以平安銀行一定是在集團大的佈局下去做轉型的。也就是説,平安銀行始終是圍繞集團生態去發展零售業務的,這是確保其集團優勢的前提。

平安集團旗下手握五大生態圈,各條業務線的產品可以交叉銷售。對於平安銀行來講,是現成降低獲客成本、提高客户黏性的利器。調查顯示,如果客户用了平安3.5個以上的服務,那麼離開平安的概率會降到20%以下,因為時間成本不允許。

説起交叉銷售,平安還是“偷師”美國富國銀行。2015年時,每個富國零售客户就平均持有6.11個富國產品,這數據是很驚人的,平安至今望塵莫及。而平安銀行的想象空間在於,集團優勢的確讓其有希望通過“一個賬户”實現獲客與留客,這也的確是招行等競爭者缺少的統一條件。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不具備這一優勢的招行相較之下也少了一個風險。綜合金融的缺點在於多金融子公司經營,對集團的風控能力要求更高。子公司如此之多,難免集團不能關注到某個角落,而在金融的槓桿性之下,任何一個角落發生風險,都有可能是巨大損失。

而且既然是師從富國銀行,平安銀行也沒能逃開“前輩”輝煌後的困境:曾是全球商業銀行學習榜樣的富國銀行已然受困於競爭力下滑,因“交叉銷售本身已經走入瓶頸”,被多數分析師所詬病。

重走這一模式的平安銀行,去年大零售“開掛”的背後,同樣伴隨着發展瓶頸和問題的暴露。平安銀行自己也看得清楚,高層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平安銀行的零售業務已經實現了高速度的增長,接下來的發展會遇到瓶頸期,也就是高速的發展會逐步放慢。

比如説,公司現在某種程度上面臨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局面。疫情之下,平安銀行並未像很多國有大行和股份行一樣,面臨不良資產率上升的困境。但投資者要知道的是,這優秀的資產質量,是平安銀行犧牲利潤、增加撥備計提達到的。

2020年,平安銀行計提696.11億,核銷處置了909.36億不良資產。有關創利的問題,有人平安銀行4月份召開的股東大會上犀利發問:

“去年,平安銀行人均創收超過420萬元,位列第一;招行是330萬、興業是338萬。但在利潤和收入的比例上,平安銀行是18.8%,招行、興業是32%至35%。創收是高了,但創利這一塊準備怎麼改善?

或許是為了應對這一問題,平安銀行目前從浦發銀行手中挖來了“零售老將”劉顯峯,出任零售業務總監兼消費金融執行總裁,協助彙總管理消費金融、信用卡等業務。

綜合金融的優勢難得,數據開掛的刺激上癮,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另可持續性不再存疑。

金融科技能否對陣招行?

除了“綜合金融”,平安銀行還有個始終掛在嘴邊的詞就是“科技賦能”。這年頭似乎每個金融機構都在喊科技賦能,平安銀行的優勢在哪?

首先最現實的,金融科技需要大量金錢投入。尤其在這一行業,大銀行體制僵化、缺乏互聯網基因;小銀行沒錢投入金融科技,發展不起來。但“背靠大樹”這四個字,為平安銀行解決了不少問題。

平安集團每年會將收入的1%投入到科技領域,並且集團科技可以共享輸出給銀行。因此平安銀行在科技投入方面增速很快,2020年科技相關投入同比增長33.9%。

這個數字,支撐平安銀行把AI客服隊伍佔比做到了超過90%,同時獎章般的技術創新增多,成為了點綴。

挑幾個熱門的,比如它的“空中櫃枱&雲店”業務平台,突破了物理網點和櫃面業務辦理的侷限;前幾天獲獎的“平安銀行AI客服語音機器人”,目前可覆蓋94%銀行業務場景,解決率高達90%,這些確實為平安銀行帶來了肉眼可見的產出貢獻。

再加上沉澱客户等“隱性成效”,平安銀行的科技要素與綜合金融優勢貌似能打出完美的配合。那麼與它一直以來追趕的招行相比,兩者水平又該作何評價?

實際上,平安打造“全球領先的智能化零售銀行”的目標固然令人澎湃,招行“輕型銀行”的方向又何嘗不是對經營模式的變革。而兩者最大的共通點正是對科技的重視——招行輕型銀行模式本就建立在對科技實力的深度應用上,而“科技引領”也是平安銀行策略方針的首要要素。

從能夠直觀對比的數據來看,科技投入方面,招行2020年信息科技投入119.12億元,同比增長27.25%。平安銀行沒有披具體數據,只公佈IT資本性支出及費用投入同比增長33.9%。機構結合2018、2019年數據,估算2020年這一投入大概在46.82億元。

戰略與投入之下就是業務方面的成果了,這一點,可以再具化至線上生態圈的建設成果。

截至2020年底,招行App累計用户數達1.45億,借記卡數字化獲客佔比19.98%;掌上生活App累計用户數達1.10億,增幅20.16%,信用卡數字化獲客佔比達62.82%;網上企業銀行客户數、招商銀行企業App各項數據均獲得不錯的增長。

零售轉型之戰,“富二代”平安銀行勝算如何?

平安口袋銀行App註冊用户數達11317.53萬户,較上年末增長26.5%;月活用户數達4033.14萬户,增幅15.6%。對公方面,至2020年末,數字口袋App累計註冊企業客户達104.02萬户,較上年末增長189.1%。

零售轉型之戰,“富二代”平安銀行勝算如何?

通過科技賦能下、線上渠道用户方面的成果對比來看,招行在線上渠道的矩陣更廣、護城河依舊強勢。

最後也是最基本的一點是,從金融科技與銀行業務的融合來看,招商銀行的金融科技源於自身,更符合銀行業務特點和自身業務特色。而平安銀行的技術背靠平安集團,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只是團金融科技技術的輸出口之一。

總體上似乎可以這麼判斷:科技投入與用户體驗這兩點優勢,還不足於讓平安銀行在這一領域一騎絕塵。

事實上,無論是從科技還是開始講過的綜合金融,都能看出平安銀行的零售業務始終要面臨個明顯又尷尬的問題:對集團的依賴度真的太高了。

2014年,72%的新增零售用户來自平安集團內部,2018年,還有300萬的新增用户來自交叉營銷渠道,佔比30%。新增信用卡用户中,也有四五成來自交叉營銷渠道。某種意義上,不是平安銀行在零售轉型,而是平安集團在零售轉型。

2020年,平安銀行私人銀行達標客户較上年末增長30.8%,其中私行達標客户AUM規模較上年末增長53.8%。而兩項數據的增速能超過招行,背後有很大部分也是來自集團的輔助。

據瞭解,除去科技投入,平安集團將原有的私人銀行客户對平安銀行進行了大規模的輸入。但這一“援助”行為並非是一勞永逸的:2021-2022年平安銀行的私行客户增量將回歸常態,彼時各項指標是否會有所回落,就成了未知數。

要知道如今零售銀行的競爭正在白熱化。隨着平安銀行、招行成功轉型後在資本市場上受到追捧,包括國有大行在內的眾選手大受刺激,過去一年,多家銀行零售AUM增速創近年新高。

這種環境下,平安銀行的隱憂不容忽視。

目前來看,平安銀行依靠“金融+科技”的轉型路徑,無疑是成效顯著的。一季度業績發佈會上,大量機構投資者趨之若鶩,國泰君安、光大證券等機構首席分析師出席參與,受關注程度可見一斑。

但市場終究要正視一個問題:平安銀行的硬實力,是否足夠與年報上的漂亮數字相匹配?是否支撐得起野心?這是股東和投資者更為關注的重點,也是平安銀行在未來必須經受的考驗。

  • 參考資料:
  • 《零售時代,平安銀行的蝶變之路》,財經下午茶
  • 《平安銀行:轉型零售的底氣何在?》,價值投資牛股
  • 《招商銀行VS平安銀行:誰能戴上零售“王冠”》,鈦媒體
  • 《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誰的金融科技實力更強?》,消金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74 字。

轉載請註明: 零售轉型之戰,“富二代”平安銀行勝算如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