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各個環節環環相扣。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如何打破梗阻、暢通循環顯得尤為迫切。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14億人口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比較優勢和我國強大的發展韌勁所在。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的大背景下,人口究竟能給我們的經濟發展帶來什麼?央視網《深解》記者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探尋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來自人口的內生動力。央視網記者:面臨“十四五”開局以及新的“一百年”的開啓,我們能否保持長期向好的趨勢,內外部環境影響至關重要。在您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後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究竟是怎樣的?
張車偉:從外部環境來講,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反全球化的聲音不斷增強,尤其是美國,對我們的打壓非常明顯。從內部來講,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外部的衝擊疊加到經濟轉型升級的這個過程當中,就會使得我們下一輪經濟結構面臨着一個重要的調整。如果我們做得好,那麼就會極大提升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也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關鍵技術、關鍵領域中,中國從過去的跟隨者,已經變成了領跑者。 央視網記者: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自2006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穩居世界第一位,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第一引擎。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我們的經濟能否依然保持長期向好的發展勢態? 張車偉:過去,我們是規則的遵循者,就是別人定了規則,我們可能要遵循他們的規則。新冠肺炎疫情以後,我覺得我們可能要更加重視規則的制定。新冠肺炎疫情固然是一個不好的事情,但它也使得我們更加認清經濟發展的本來面貌。我覺得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一直都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向好的過程,一定是曲折的,而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濟發展雙循環的提出,其實就是指明瞭中國未來發展的一個路徑。 央視網記者:作為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專家,在您看來,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14億的超大人口體量能給我們的經濟發展帶來什麼? 張車偉:在人口問題上,我們國家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認識。早期,可能覺得人口多不是什麼好事,比如説填不飽肚子的時候或者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時候,人口可能會拖累經濟發展。但現在,我們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小康,人口本身不僅是經濟發展的一個結果,同時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這突出表現在巨大的人口規模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市場。在市場經濟當中什麼最重要?當然是市場。有了市場,有了需求,基本上就有了創新的動力和源泉。比如説,移動支付為什麼能夠在中國發展起來?因為中國有14億人口,它的創新成本如果分攤到每個人身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在發達國家,小規模的市場很難承擔這種創新動力的積累。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接受央視網記者採訪
央視網記者:人口規模創造了市場規模,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所以在您看來,人口會是我們未來發展的一個巨大優勢嗎?
張車偉:巨大的市場規模和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可以説是我們建立國內經濟大循環的基礎和條件。面臨着發達國家的打壓,面臨着美國的打壓,我們實際上並不擔心,為什麼?就是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失去更多的可能是他們,而不是我們。而且,隨着經濟的發展,我們的收入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程度,這個是可以轉換為真正的市場需求的。儘管我們人均GDP距離發達國家可能差得還很遠,但依託於這樣一個市場規模的時候,它的動力是極其強大的。而且,我們的人口素質也在不斷地提高,又為創新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口將在中國今後的發展中逐步形成巨大的發展優勢。 央視網記者:説到人口,就不得不提到老齡化的問題。有觀點認為,隨着老齡化的到來,我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對此,您怎麼看? 張車偉:老齡化這個問題,大家談論得非常多而且也非常擔心。我覺得這個問題實際上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因為人口老齡化在全世界來看,依然在持續的深化過程當中,實際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情況也沒有到最糟糕的時候。我們國家現在的特點是老齡化的速度很快,但是我們國家老齡化的絕對水平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差得很遠。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還處在一個比較“年輕”的階段,相當於一個人壯年的階段,也就是年齡最好的一個階段。老齡化是值得我們去研究,值得我們去擔心的,但本身從現實的情況來看,我們依然處在一箇中國人口的紅利期,處在一個收穫的時期。這也是我們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一個基本面的因素。 應對老齡化,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覺得是提高我們的勞動生產率。那提高勞動生產率最重要的又是什麼?那就是創新。從近兩年來看,我們創新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創新意味着勞動生產率會有巨大的提升,而老齡化所產生的一些負擔或者問題,就很容易在經濟增長的過程當中得以解決。 央視網記者:新產業帶動新就業。在今年這個特殊的年份,新領域、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等新經濟迅速崛起,但也有一批產業企業相繼倒下。在您看來,面對新的國內外環境,未來中國的勞動力就業可能發生怎樣的變化? 張車偉:從疫情開始到現在,我們國家的失業率基本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勞動力市場是否穩定,其實也是經濟是否長期向好的晴雨表。雖然一些大學生就業存在困難,但我認為這更多是結構性困難。疫情疊加後所帶來的挑戰使得我們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在不斷加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就業結構本身也在發生着變化。可以預見到會給部分人帶來就業轉化過程中的陣痛,但只要我們精準施策,應對得當,這個結構性的矛盾並不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服務業在我國GDP中的佔比已經超過了50%,現在來看,服務業基本上也是吸納新就業的主要領域,但是如何推動服務業向高質量發展,這仍然是我們要關注的問題。(記者 孫曉媛/校對 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