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門檻收緊,越秀、俊發等小物企還能趕上IPO的最後一班車嗎?

文 | AI財經社 李逗

編 | 董雨晴

上市門檻收緊,越秀、俊發等小物企還能趕上IPO的最後一班車嗎?

房地產行業開發增速放緩的時代裏,所有房企都不得不面對一道靈魂拷問--什麼才是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

一場“疫情”過後,物業站在了資本市場的風口。多家房企分拆物業公司單獨上市,以此打造業績第二曲線。而在“後疫情”時代的2021年裏,物業上市的浪潮依然節節攀升,只不過,想要獲得資本市場的掌聲卻並不容易了。

6月27日晚,越秀服務正式於港交所主板上市。但在上市首日,越秀服務的股價便迎來了破發,開盤報4.77港元/股,跌2.25%,總市值約70.53億港元。同日,一家名為俊發七彩服務的物企,也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請書。根據中指院2021年物業服務百強企業排名顯示,俊發七彩服務位列第23位。

物業上市浪潮裏,越秀服務、俊發七彩服務已經屬於趕了一個“晚集”。但在港交所門口排隊的物業公司,卻遠遠不止這兩個。據AI財經社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28日,有22家物業公司正在港交所遞表排隊中,而通過上市聆訊的共有5家物業公司,分別為融信服務、中駿商管、越秀服務、陽光智博生活、長城物業。

相比往年,2021年的物企上市潮來的更為火熱,僅僅今年上半年排隊上市的物企數量,便已超過了去年全年之和。但無論是從盈利指標、經營質量、管理規模來看,這波上市潮的物管企業都較之遜色,它們大多面積較小,且盈利不佳,排在物管規模的尾部。

在物業板塊分拆成潮的當下,小型物管還能否繼續登上資本快車?這些“扎堆”上市的中小物企們,期望趕在風口期,登上資本市場的列車。但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房地產市場來看,留給它們的時間都不多了。

門檻收緊前,中小物企集中闖關

過去兩年來,幾乎所有房地產企業旗下的物業公司,不是在上市,就是在準備上市的路上。據AI財經社統計,自2018年以來,資本開始正式進駐物業市場,這一年僅有5家物管企業成功赴港上市, 2019年則共計12家公司上市,2020年物業上市潮更是兇猛,當年上市共計18家公司。

進入2021年,這股上市熱潮愈演愈烈。

只不過,相比往年同期,今年不少物業公司的IPO進程卻多了些許波折。儘管有21家物企提交IPO,但在2021年,僅有宋都服務、新希望服務、越秀地產等5家於上半年成功上市。

與此同時,不少物企還面臨着上市失敗,甚至二度遞表的境遇。2021年初,三盛控股旗下的伯恩物業被叫停IPO,朗詩、融信服務則出現了多次遞表的情況。

多位業內人士分析道,中小物企扎堆IPO,與最近的港交所提升交易門檻有關。據瞭解,2021年5月21日,香港聯交所刊發諮詢總結稱,計劃於2022年1月1日起,將上市申請人主板盈利規定調高60%,並修訂盈利分佈規定。

新規的出台,主要影響的是這一類市盈率較高,但盈利較低的小型企業。而對於那些規模不夠大、盈利不夠穩定的小型物管將被直接攔在資本大門之外。

根據新規要求,上市企業需滿足最近一個財務年度的歸母淨利潤不低於3500萬港幣。 以此來看,20家物企中明宇商服、領悦服務、朗詩地產生活未能達到要求。此外,根據前兩個財務年度歸母淨利潤不低於4500萬港幣的要求,則有祥生活服務、融信服務等未能達標。

新規出台,無疑將讓正在排隊的或正醖釀上市的小型物管,增加更多壓力。對於處於排隊狀態的企業來説,如果年底前不能通過聆訊,也面臨着在2022年1月1日後重新遞表,受到新規制約的情況。

中國物業管理協會副秘書長、中物研協總經理楊熙預計,截至2021年末,中國物業行業市場上的上市物企將達到70家。此外,中指研究院報告亦提出,預計到2021年末,物業板塊上市公司總數量有望達70家,較2019年底的24家增長超150%。

上市門檻收緊前,預計下半年,將有更多中小物管集中闖關,趕在年底前遞表。

上市門檻收緊,越秀、俊發等小物企還能趕上IPO的最後一班車嗎?

分拆物業上市,估值真的“香”麼?

房企們青睞物業公司的原因,是眾所周知的。一方面,物業公司作為嫁接存量市場的通道,讓此前以開發業務為主的地產公司,有了更多業務拓展的可能。打通物業公司,也成為打入存量市場的一道關口。但對於多數房企而言,物業上市最直接的意圖,大多在於減輕母公司的債務壓力。由於被資本市場熱捧,物業公司的高估值,也給房企緩解資金鍊危機的空間。

譬如,2021年5月,碧桂園服務與雅生活先後進行配股,融得資金逾130億港元,為進一步擴張疆域提供"彈藥"。

據AI財經社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28日,共有43家來自內地的物業管理公司在香港掛牌上市。這43家企業全部在主板上市,從市值上來看,這43家物企合計市值已經突破萬億大關。

高估值、高市盈率,是物業成為房企眼中“香餑餑”的重要原因。但一個不可忽略的現實是,從2020年四季度開始,隨着各大房企物業紛紛上市之後,上市物企的數量變得越來越多,資本對物業也逐漸恢復理性。

根據克而瑞物管統計顯示,2020年超6成物業股股價漲幅低於板塊均值,另有近半物業股淪為"殭屍股"。

一定程度來看,物企的確趕上了風口,但也不是誰都能飛起來。旭輝總裁林峯近期便公開表示,物業分拆上市的風口已過去,除了一兩個巨無霸(像萬科、龍湖),其他基本會被主流投資機構忽略,資本只會關注行業TOP10的企業。

從中小物企上市的股價表現,便能窺一二。據公開數據顯示,以往41家登陸港股的物業服務企業,總市值已從2020年初的2062億元增至2021年6月10日的7861億元。其中碧桂園市值已經達到2644.84億港元(截至2021年6月28日收盤),而不少物企的市值卻還不到40億港元。

隨着物業股的大量上市,曾經火熱的物業股概念逐漸失去光環。儘管房企們分拆物業板塊上市的熱情不減,但資本市場已逐漸迴歸冷靜,破發成了常態。

對於等着扣響資本大門的中小物企來説,他們需要重新向資本市場講一個新故事。以往,物業公司的資本故事,始於規模。這也迫使物企們邁出了規模擴張的步伐,併購頻頻。據烯牛數據顯示,2020年物業服務行業併購案高達76起。

但如今,行業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下,市場上的物業公司業務佈局開始呈現兩極化,一部分物業公司專注於傳統的物業+服務體系,另一些物業公司不再拘泥於物管服務,而是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講起了新的故事。譬如,此次上市的越秀服務提出了“地鐵+物業”的路線,中駿商管則以“商業+物業”獨闢蹊徑。

上市潮下,拆分物業上市變成了房企的"曲線救國"。 但在新規的要求下,規模論變得不再行之有效,盈利質量將成為上市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上市閘門收緊情況下,排隊衝刺IPO的小物企們,能否迎來關鍵一躍呢?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74 字。

轉載請註明: 上市門檻收緊,越秀、俊發等小物企還能趕上IPO的最後一班車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