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財務報表只是企業過去經營情況的反映,並不能用來判斷未來。
但是企業的發展就像人的成長一樣,很多時候是有“慣性”的。一家經營持續向好的企業,不出意外的話會繼續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一家正在陷入困境的企業,如果不去嘗試改進,也只會越來越差。
通過分析企業的財報,不僅僅要看這家企業過去經營的如何,更重要的是希望以此來判斷企業能否繼續朝着良性的方向不斷進步。
當然,從神壇一步跌落的情況屢見不鮮,絕處逢生的商業奇蹟也在不斷上演,而這些意外事件,在財報中往往也通過“非經常性事項”來反映。
應該説,分析企業的財務報表不一定能預測股價的走勢,但是對於判斷企業未來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今天我們找了兩家工程機械類的龍頭企業來做財務比較分析,一家是三一重工,一家是中聯重科。
兩家公司的主營業務都是機械製造業,產品也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重合。這樣的兩家公司拿來做財務比較分析,相信會有所收穫。
一、資產負債表項目分析
首先來看兩家公司的資產情況。
兩家公司在合併資產負債表口徑的總資產可以説幾乎是一樣,都是九百多億,換個角度説,兩家公司的經營規模在總量上相差不大。
然而兩家公司在資產的分項上,卻有較大的差異,這樣的差異也產生了資產質量上的差距。
三一合併口徑的貨幣資金高達135億,交易性金融資產83億,兩者合計高達218億。而中聯合並口徑的貨幣資金只有65億,交易性金融資產43億,兩者合併108億,僅是三一的一半。
貨幣資金和交易性金融資產構成了速動資產中的主要部分,從這個角度看,三一的流動性更為寬裕,應對不確定風險的能力也相對更強。
作為製造型企業,固定資產應當不在少數,兩家公司雖然絕對數都比較高,然而對比相對數,三一合併口徑的固定資產接近中聯的一倍。
在應收項目上,兩家公司都只有應收賬款而沒有應收票據,單從應收項目的質量上來説,應收賬款的質量是低於應收票據的。但是考慮到兩家公司的業務性質,也不能説有什麼大問題。
然而,兩家公司合併口徑的應收賬款數額比較接近,中聯雖然更高但相差不大。不過對比母公司口徑的應收賬款數額,卻有極大的差異。
中聯母公司的應收賬款數額幾乎是三一母公司的四倍,而且,中聯母公司的應收賬款數額遠大於中聯合並口徑的應收賬款數額。
也就是説,中聯集團內的子公司對母公司存在大量欠款,這些欠款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子公司對母公司資金的佔用。
實際上,中聯集團內部子公司佔用的資金遠不止應收賬款這一項。從中聯財報可以看出,在其他應收款項目、預付款項項目上,母公司口徑數額均是遠遠高於合併口徑數額,再加上母公司控制性長期股權投資,粗略估計,子公司佔用母公司資金高達491億,已經超過中聯合並口徑總資產的一半。而三一集團內的子公司佔用資金數額粗略估計僅177億。
我們注意到,中聯母公司口徑的總資產數額是大於合併口徑的總資產數額的,也就是説中聯子公司如此鉅額的資金佔用,卻並沒有產生相應的“增值”,反而是“貶值”了。又或者説,中聯母公司的鉅額投資,卻大多成了“不良資產”。
接下來,我們看兩家公司的負債情況。
負債項目上,兩家公司負債總額數據相差也不大,都在500億左右,三一的負債總額略小於中聯。中聯母公司口徑的負債總額,大於合併口徑的負債總額。
然而在區分經營負債和金融負債之後,我們發現,三一的經營負債數額高於金融負債;而中聯的經營負債數額低於金融負債。
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三一在上下游中的話語權更為強勢,這一點從資產項目預付貨款上也能看出來,三一的預付款項數額顯著少於中聯。
兩家公司都存在着短期負債數額高於長期負債數額的情況。而且在短期借款項目上,我們又可以發現中聯母公司口徑數據高於合併口徑,也就是説中聯母公司存在向子公司借款的情況。
不過因為中聯集團內有財務公司,存在借款倒也正常。不過,中聯母公司一邊向集團內子公司有借款,另一邊又有大量款項被子公司佔用,倒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利潤表項目分析
在營收及利潤情況上,兩家總資產相似的公司卻產生了營業收入上的較大差距,三一合併口徑營業收入達到了中聯的1.7倍,而且三一合併口徑的毛利率也略高於中聯。
另外,我們注意到信用減值損失上,兩家公司都有較大的數額,三一合併口徑數額更是中聯的兩倍有餘,説明三一在應收帳款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問題。另外,信用減值損失也是影響兩家公司營業利潤和淨利潤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於銷售、管理和財務三項經費,我們單獨做了一個表格來對比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合併口徑三一的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總額高於中聯,但三一的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財務費用率均低於中聯,説明三一的經費支出雖然量比較大,但“效果”反而比中聯要好。
接下來,我們再用杜邦分析來看看是什麼結果。
我們從管理用財務報表的角度,對兩家公司的權益淨利率進行杜邦分析後發現,三一的權益淨利率明顯高於中聯,達到了中聯的三倍有餘。
而造成兩者權益淨利潤如此巨大差異的原因,主要在於兩者淨經營資產淨利率的不同,而兩者的淨經營資產數額相差並不大,所以造成權益淨利率差距的原因還是在於兩者税後經營淨利潤的巨大差距。
三、集團拆分經營情況分析
接下來,我們比較一下子公司整體經營情況。
我們前面提到過的,中聯集團內子公司佔用了母公司高達491億的現金,而中聯合並口徑的總資產數額小於母公司口徑的總資產。也就是説母公司如此天量的資金投入,子公司卻沒有產生相應的資產增值,也就是這些投資在某種意義上是“打了水漂”。
而三一投入產出比高達3.23,説明三一對子公司的投入是相當“划算”的。
此外,對比合並口徑數據,毛利率、營業利潤率、淨利率這三項體現經營效益的指標,三一均高於中聯;總資產週轉率、存貨週轉率、應收賬款週轉率這三項體現經營效率的指標,三一也同樣高於中聯。
這説明,三一無論是在經營效益上還是經營效率上,均略勝於中聯。
四、人力資源與研發情況分析
在研發投入上,我們特意調出了中聯2018年的數據。從上表可以看出,雖然中聯19年研發投入比18年多了將近一倍,但是在總量上,仍然不到三一的一半。而且三一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重以及研發資本化率也高於中聯。
另外我們注意到,中聯2019年比2018年新增了1200多名研發人員,總人數達到了4390人。而兩家公司的人均人力資源費卻有巨大的差距。三一的研發人員人均薪酬是中聯的四倍多,中聯研發人員薪酬甚至僅僅集團整體人均薪酬的一半。
兩家公司在研發情況上如此巨大的差異,確實是我們始料未及的,而且很明顯三一是略佔了上風。
接下來我們看兩家公司的人力資源情況。
兩家公司的員工總數相差不大,中聯略多一些。在員工構成上,兩家公司略有差異。表面上看,中聯行政人員似乎遠高於三一,不過如果把三一的行政和管理人員加在一起,與中聯也幾乎一致,估計這是統計口徑上的區別。
另外,我們特別注意到兩家公司在董監高薪酬上的巨大差異。三一董監高薪酬總額高達1.25億,而中聯只有0.25億,僅僅是三一的“零頭”。
我們特意看了三一的薪酬,年僅48歲的高級副總裁向儒安2019年領取2858.58萬的税前薪酬,比中聯全體董監高薪酬全年領取薪酬總額還要高。
相比於其他項目,董監高薪酬這項是很難去改變的,畢竟這涉及到個人的切身利益,而公司只是擬製人,最終還是要靠每一個自然人來推動。如此天價的董監高薪酬是否“物有所值”,我們也很難且不便評價。
另外,我們也注意到了三一董監高成員中,40歲以下的有:35歲的董事梁在中,32歲的副總裁向思龍,29歲的副總裁唐立樺。年輕人已經進入了三一的管理層甚至高級決策層,未來的接班人是否會在這三人中產生,留給大家各自猜想吧。
五、二零二零年經營情況分析
接下來我們通過兩家公司的半年報和三季報看一下兩家公司2020年的財務表現。
看得出,兩家公司上半年受疫情的影響還是挺大的,兩家公司的經營效率和經營效益均有所下降,不過三一無論在效率上還是效益上均要強於中聯。
在現金流方面,兩家公司的淨現比均小於1,不過前面我們也提到過,而且兩家公司在年報中也披露過,這是公司銷售策略所導致的,但是三一的淨現比還是要明顯高於中聯。
我們注意到,相比於2019年,三一在2020年信用減值損失上已經有所好轉,而中聯卻明顯惡化,半年報中確認的信用減值損失即已達到去年全年,前三季度更是已經確認了8個多億的信用減值損失,已經達到去年全年的一倍。由此可見,中聯在應收賬款管理以及現金流管理上,仍然有較大的改進空間。
六、總結
總的來説,我們認為兩家公司均是非常優秀的製造型企業,對比兩家公司的財報,某些項目上三一略勝一籌,某些項目上中聯略勝一籌。到底孰強孰弱,相信各位自有判斷。
不過在2019年年報體現的經營狀況上看,總體上判斷還是三一較為優秀。
最後,我們還是要重複那句説了很多遍的話,公司的基本面,特別是財務報表上所顯示的基本面,與公司的資本市場表現常常會脱節,所以本文並不構成對資本市場的投資建議。
/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