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肆虐的情況下,國外多個行業都遭受侵襲,其中,人員密集的肉聯廠更是重災區。與此同時,為了保障進口食品的健康與安全,我國也加強了對進口食品的檢疫工作。7月10 日,相關部門代表人士發言稱,我國目前已暫停了美國、德國、巴西、英國、阿根廷、意大利、荷蘭、愛爾蘭、加拿大這9國共計23家肉聯廠產品的進口。
我國此舉實在無可厚非。首先,近期進口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先是從進口三文魚案板上檢出新冠病毒、後是從厄瓜多爾凍南美白蝦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其次,多國肉聯廠疫情爆發,就拿美國及德國來説,公開數據顯示,6月中旬,美國肉聯廠的疫情就出現每20人中就有1人確診新冠肺炎的情況;而德國肉聯廠確診人數過千,德國北威州兩縣更因肉聯廠嚴峻的疫情形勢施行了“封城”。
肉聯廠疫情無可避免會對出口肉類的質量產生影響,何況我國作為肉類需求大國,在此情況下,更要慎之又慎。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0年前5個月,我國肉類進口總量高達38.1萬噸,同比增長73.3%。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既然我國肉類需求如此之大,暫停多家肉聯廠的產品進口,是否會對我國肉類市場消費產生影響?
這一擔憂是正常的,畢竟進入7月以來,“二師兄”的價格一漲再漲,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的平均豬價已達27元/斤,個別地區更是漲至30元/斤。而在很多人看來,進口肉類的減少或多或少都會對豬肉的價格上漲起一定的支撐作用,導致“二師兄”身價再升。
然而,此擔憂也是“不必要的”。因為我國肉類需求的“大”不僅體現在量,還體現在來源。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中國的肉類進口來源國家與地區已增至41個,擁有對華出口資質的境外肉類生產企業多達2000家。也就是説,近期以來暫停的肉聯廠僅為我國進口來源的1.15%,對進口肉類總量的影響有限。
實際上,美國雖然有部分肉聯廠對華出口被叫停,但根據統計,美國4月對華出口豬肉總量高達12.9萬噸,創記錄新高。美國肉類出口協會發布的報告還顯示,今年年內美國約有31%,即83.8萬噸的豬肉用於出口,其中,三分之一出口到了中國,即25.8萬噸。
除此之外,根據俄媒7月7日報道,疫情期間,中俄在肉類產品准入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比如今年年初,俄羅斯牛肉在經過7年的談判後終於拿到了中國牛肉市場“入場券”,預計在2020年向中國出口1萬噸牛肉;同時,俄羅斯也正在加緊動作,爭取加快拿下中國豬肉市場“入場券”。
另外,為了確保對華肉類出口的穩定,多個肉類來源國也紛紛開始加強對出口肉類的檢疫工作。面對中國肉類進口的龐大需求,世界各肉類出口大國都想要“分一杯羹”,一家“倒下了”便會有另一家“站起來”,因此,“買不到肉”似乎並不在中國需要擔心的問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