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拖累 東亞銀行創始人家族與對沖基金暗戰升級
一則傳聞,令東亞銀行驟然陷入輿論漩渦。
近日,市場傳聞東亞銀行(00023.HK)正與財務和戰略投資者就出售其香港和內地銀行業務進行初步討論。究其原因,東亞銀行旗下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東亞中國)去年遭遇17.06億元鉅虧,拖累東亞銀行去年利潤同比下滑49.9%,可能引發外部股東不滿,進而施壓管理層出售上述資產以提升自身投資回報率。
儘管東亞銀行隨即作出澄清——當前並未就出售香港或內地銀行業務與外界進行討論,也未就該行業務和資產的策略選項作出任何決定,但市場普遍認為,這場資產出售的博弈絕不會就此停歇。
“在2014年購入東亞銀行約8%股權後,美國對沖基金埃利奧特(Elliott Management Corporation)一直在施壓東亞銀行實際控制人——李氏家族以較高市淨率(PB)與估值出售銀行資產。”一位熟悉東亞銀行股東糾葛過程的知情人士透露,如今東亞中國業績鉅虧拖累東亞銀行淨利下滑,恰恰成為他們“扳倒”李氏家族,成功出售東亞銀行內地及香港業務的絕佳機會。
因此,對沖基金埃利奧特的管理人——美國億萬富翁保羅·辛格(Paul Singer)同意由高盛(Goldman Sachs)擔任顧問,對東亞銀行資產及投資組合進行全面審視與戰略評估。
“一旦高盛的戰略評估結果傾向資產出售,那麼埃利奧特與保羅·辛格就能以此説服東亞銀行其他外部股東同意出售內地及香港業務,實現自身預期的投資回報。”上述知情人士透露。2014年埃利奧特以2倍市淨率(PB)購入東亞銀行8%股權,隨着其他香港本地銀行近年均高價出售,保羅·辛格希望東亞銀行這部分股權的出售價格至少達到逾4倍PB。
記者多方瞭解到,此次戰略評估將促使相關股東方再度就出售東亞銀行內地與香港業務,與潛在的戰略投資者開展初步討論,其中可能包括對東亞銀行控股權興趣不小的馬來西亞第三大富豪郭令燦旗下的國浩集團。目前,東亞銀行旗下一個保險部門或將率先被出售,至於香港及內地業務,還需等待高盛的戰略評估結果。
這位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當前更具操作性的資產出售方案,是東亞銀行將香港及內地業務分開出售,因為兩地業務出售均需通過當地金融監管部門的審批,打包出售所面臨的監管溝通難度較大。
“但是,東亞內地及香港業務要賣個好價錢,難度也不小。”一家香港本地投行人士向記者指出,由於東亞中國房地產信貸業務風險集中度偏高,將會導致潛在買家刻意壓低收購價格,畢竟,去年東亞中國之所以鉅虧17.06億元,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早年批出的4個房地產貸款項目遭遇信用評級下調,令東亞中國一次性計提鉅額減值撥備,引發東亞中國與母行東亞銀行淨利大跌。
在他看來,對埃利奧特而言,如何儘早優化業務結構實現業務平穩增長,或許是“次要工作”,目前他們的頭等大事,還是説服其他股東同意出售銀行內地及香港業務。
“某種程度而言,東亞中國鉅虧及東亞銀行淨利大跌僅僅是一個導火索,加劇了埃利奧特與李氏家族圍繞資產出售的博弈。而高盛的戰略評估結果是否傾向資產出售,勢必成為彼此角力的新焦點。”上述投行人士坦言。
鉅虧17億探因
去年6月中旬,東亞銀行發佈盈利警告稱,預期公司上半年淨利潤將出現顯著下降,原因是內地金融業務受到非一線房地產貸款業務的重大減值損失影響。具體而言,由於市場環境惡化,四項早年批出的內地貸款信貸評級下調,可能會導致25億-30億港元的一次性除税後重大減值損失,資產減值損失率可能超過50%。
當時東亞銀行副行政總裁李民斌解釋稱,該行有一小部分涉及商業房地產的民營企業客户出現資金壓力。在此情況下,該行決定加快確認和處理不良貸款的步伐,在償付逾期未到90天便提前將該等貸款調降至不良貸款級別,並適度撥備。
一位熟悉東亞中國業務運營的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這些遭遇減值損失計提撥備的項目總貸款額約在62億港元,主要是三線城市當地民企。由於近年中國加強房地產調控,以及去槓桿進程提速,導致它們資金週轉緊張而還貸困難,令東亞中國不得不做出一次性減值損失計提撥備。
不過,面對如此鉅額的減值損失撥備,他仍然頗感吃驚——在外資銀行界,東亞銀行對中國房地產業務算是“熟門熟路”。
早在1988年,東亞銀行上海分行開始對有意購買上海樓宇的香港市民提供房地產按揭服務,到了2007年,東亞銀行註冊成立全資附屬銀行——東亞中國,以更大力度拓展房地產按揭貸款與房地產項目信貸業務,對內地眾多城市房地產產業發展趨勢相當瞭解。
在一位外資銀行人士看來,這無形間驅動東亞中國更加倚仗房地產業務。過去10多年的發展,東亞中國在內地43個城市已設立98個網點,截至去年底總資產達到1956.83億元人民幣,但就資產規模而言,東亞中國與中等規模城商行相差不多,因此在獲取證券牌照以及部分銀行業務准入方面,未必滿足監管部門對業務規模的要求,加之此前外資銀行在華拓展零售等業務仍面臨不少約束,導致他們在無力發展“銀行 證券”、“銀行 投行”等綜合金融服務的情況下,只能加碼房地產業務贏得業務發展與獲利空間。
記者瞭解到,相比中資銀行聚焦境內房地產行業頭部大型企業的信貸業務,不少外資銀行則善於為地方性民營房地產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究其原因,一是三、四線城市房地產項目貸款競爭沒有一線城市激烈,外資銀行更容易獲得優質項目;二是近年三、四線城市紛紛加快城鎮化建設,令當地房地產市場成長空間更大;三是不少三、四線城市房企赴港上市,恰恰給香港銀行向他們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創造了絕佳條件,比如不少香港本地銀行會要求地方性民營房企提供H股股權質押與境內房地產開發項目的雙重擔保,以外保內貸方式提供信貸融資。
上述熟悉東亞中國業務運營的知情人士透露,東亞中國也通過類似模式向三、四線城市地方民企提供商業地產等項目信貸支持。由於此前中國房地產市場蓬勃發展,加之銀行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風控體系,因此這家外資銀行的房地產業務佔比持續攀升,反而出現了房地產業務風險集中度偏高的隱患。
東亞中國2018年年報顯示,當年房地產行業貸款及墊款額高達約437億元,佔其信貸資產的約35%,大幅領先租賃及商業服務業、金融業、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行業佔比(11%、6%、8%與1%)。
“這意味着一旦房地產業務出現幾個壞賬項目,就可能引發東亞中國不得不大幅計提減值損失撥備,拖累整個銀行業績大幅下滑。”他表示。隨着國內房地產調控趨嚴與去槓桿進程加快,當時東亞中國已感受到房地產信貸業務風險集中度偏高的隱患,着手降低企業貸款組合風險(進一步減少對房地產行業的依賴)。
然而,風控調整措施依然慢了一拍,早年批出的4個三線城市商業地產項目因地方性民企資金週轉困難出現還貸逾期,迫使東亞中國去年一次性計提當年信用減值損失42.66億元(同比增長3.23倍),不但觸發自身鉅虧17.06億元(一年虧損額超過此前四年淨利潤總和),還拖累母行利潤大跌約49.9%,甚至觸發外部對沖基金股東“藉機發難”,欲迫使李氏家族出售銀行。
對沖基金股東藉機發難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東亞中國折戟房地產,已給這家外資銀行帶來一系列波折。
今年3月,東亞中國行長林志民離職,改由東亞中國副行長何長明擔任代理行長。
與此同時,東亞銀行宣佈聘請高盛為顧問,將對其業務與資產組合進行全面審視與戰略評估,確保與其業務策略重心保持一致並增加股東價值。
這令東亞銀行出售香港及內地業務的傳聞“甚囂塵上”。
3月初,摩根士丹利迅速發佈報告稱,預計東亞銀行有可能出售其他銀行股份,以及香港及內地等主要業務部分股權,從而擺脱當前淨利大幅下滑的“困境”。
“這背後,是摩根士丹利正押注東亞銀行外部對沖基金股東——埃利奧特將藉機發難,通過找出當前東亞銀行業務及資產組合的潛在風險,説服其他股東共同施壓銀行實控人李氏家族,達到出售銀行的目的。”前述投行人士指出。
資料顯示,東亞銀行由李氏家族在1918年創立,一直致力於向香港、內地及全球市場用户提供零售及商業銀行服務。截至去年底,東亞銀行資產管理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去年5月,原東亞銀行聯席行政總裁李國寶之子李民僑出任聯席行政總裁,被業界視為李氏家族完成新一輪企業傳承。
不過,李氏家族作為東亞銀行創始人,在百年發展歷程裏多次稀釋股份引入戰略投資者,目前,東亞銀行的股權結構相當“奇特”,日本三井住友銀行、西班牙Caixa銀行與埃利奧特分別持有東亞銀行17.5%、16%與約8%股權,而李氏家族僅持有東亞銀行約7%股份,但通過相當複雜的家族控股結構,在董事會擁有眾多席位,從而保持對東亞銀行的實際控制權。因此,東亞銀行一直被視為香港地區碩果僅存的,仍由富豪家族所控制的銀行。
然而,這種“奇特”的股權架構,讓埃利奧特看到入股-施壓管理層出售銀行-獲利退出的操作空間。在2014年入股東亞銀行後,埃利奧特多次施壓管理層(即李氏家族)以高市淨率出售東亞銀行,為股東創造可觀的收益。
李氏家族對此則持堅決反對態度。即便此次東亞中國鉅虧拖累東亞銀行淨利大幅下滑,李氏家族依然不願出售香港及內地業務“提升業績”,甚至認為東亞中國對母行的收入貢獻度仍將持續提高,且內地業務在母行業務版圖裏佔據着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因此雙方一度劍撥弩張。為了捍衞銀行控制權,李氏家族此前引入三井住友銀行與西班牙Caixa銀行的戰略投資,從而“制約”埃利奧特的出售銀行決議。埃利奧特管理人——美國億萬富翁保羅·辛格(Paul Singer)乾脆訴諸法院,直指李氏家族引入三井住友銀行與西班牙Caixa銀行作為戰略股東,是以不合理的方式稀釋普通股東的權益。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令這場官司不得不中途停擺,甚至觸發了彼此短暫的“握手言和”。
東亞銀行此前發佈公告稱,此次業務與資產組合全面審視與戰略評估,得到對沖基金股東埃利奧特(Elliott Management Corporation)的支持。
但市場普遍認為,埃利奧特之所以力挺全面審視與戰略評估方案,主要目的是找出當前東亞銀行業務及資產組合的風險隱患及未來發展瓶頸,向其他股東方證實自己提議出售銀行的“合理性”與“正確性”。
前述熟悉東亞銀行股東糾葛過程的知情人士透露,通過此次全面審視與戰略評估,埃利奧特很有可能拿東亞中國所面臨的房地產業務風險集中度偏高等問題“説事”。畢竟,東亞中國去年不良貸款約為19億元,看似較2018年的23億元不良資產有所下滑,但考慮到東亞中國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別核銷9.14億元和46.72億元,將上述核銷金額扣除後,東亞銀行去年因房地產業務損失減值計提所產生的實際不良貸款總額為65.72億元,較2018年的32.14億元翻了逾一倍。
此外,東亞銀行(中國)去年逾期貸款35.28億元,同比上升23.18%。其中,信用貸款增加幅度較大,由2018年時的2.95億元增至2019年的11.4億元,增幅達286.44%。鑑於貸款逾期是不良貸款的“先行指標”,若東亞銀行無法妥善處置持續增長的逾期貸款,未來壞賬總額還將“水漲船高”。
在這位知情人士看來,目前埃利奧特最有可能説服的重要股東,是西班牙Caixa銀行。因為此前這家西班牙銀行將東亞銀行持股以24.5港元/股出售給母公司集團,李氏家族能否説服後者繼續捍衞自身的銀行控制權,存在一定的變數。而埃利奧特的説服策略,恰恰是東亞中國房地產信貸業務風險集中度偏高所引發的壞賬風險,令銀行市賬率(每股價格除以每股賬面值所得的比率)僅為0.52倍,遠遠低於恆生、中銀香港等其他香港銀行,因此要實現可觀的股東回報,最佳的辦法就是出售銀行以提升業績與股價。
他透露,鑑於此前多家香港本地銀行均以高溢價方式成功出售,埃利奧特仍打算以3-4倍PB值“出售”東亞銀行,較此前入股成本(2倍PB值)翻番。事實上,由於看好內地及香港地區經濟發展前景,東亞銀行似乎不缺買家。比如馬來西亞第三大富豪郭令燦一直有意獲得東亞銀行控股權,旗下國浩集團一度持有東亞銀行約14%股權。
記者瞭解到,市場普遍認為這位富豪可能早就認同埃利奧特與保羅·辛格(Paul Singer)的銀行出售建議,因為他在1983年買入香港道亨銀行,10多年後再出售給新加坡發展銀行淨賺23億美元,如今他又想如法炮製。(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