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歐陽倩倩
今年以來,圍繞牧原股份短債、共創制等負面聲音持續不斷。上月初,牧原股份內部實行承包制度、自育自繁自養模式或將調整的聲音在網絡傳播,受此影響,二級市場出現連鎖反應,國慶節後開盤首日股價遭遇巨震,當天(10月9日)報收35元/股,較上一個交易日下跌7.63%。
當天下午,管理層出面澄清表示,網上一些公號對公司試點內部承包制,作了不準確和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解讀。
牧原股份董秘秦軍表示,牧原股份的“承包制”在內部稱為共創、共享機制。“共創、共享機制沒有改變牧原股份創立以來的自繁自養一體化模式,員工是牧原的員工,豬場和技術由牧原提供,員工在豬場內的生產場景和原來一樣。”秦軍表示。
這一表態並沒有完全消除投資者疑慮,牧原股份價格仍在接連下挫,引發市場關注。
牧原股份管理層向時代週報記者重點介紹了共創制,並詳細闡述了它出現的背景、目的和進展。秦軍介紹稱,“共創制”是在牧原已有激勵機制上的一種延續和改進,目的是向內部挖掘潛能,引導有能力的員工競聘接豬,充分執行新技術,把豬養得更好、成本更低、批次利潤更高。
目前,“共創制”仍在試點階段,截至10月末推行“共創制”的養殖單元1000餘個,佔牧原所有養殖單元總量1%左右。牧原養豬生產首席運營官李彥朋介紹,目前70%參與“共創制”的養殖單元業績表現正向,員工薪酬提升20%-30%。
“共創共享沒有改變公司現有的生產方式,是創新內部激勵方式。”秦軍補充説。
圖源:圖蟲創意
受豬週期影響,年初以來,上市豬企持續虧損。今年三季度,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新希望三大上市豬企的虧損分別為18.42億元、45.30億元、38.58億元,虧損總額共計102.30億元。
特別是牧原股份,近年來的負債規模持續走高,總負債從2020年的565.2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1049億元,今年三季度又增長到1131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59.68%。其中,短期借款佔比較高,第三季度的短期借款為453.3億元,約佔總負債的40.08%,而同期的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僅為132.8億元,償債壓力大。
關於短債問題,秦軍近期公開表示,養殖企業短期債務比例高是行業特定現象。養殖企業的固定資產包括豬舍、存欄的商品豬等,這部分在資產負債表的佔比很大,有一半以上。然而最大項資產不能成為傳統意義上銀行要求的合格抵押品,難以通過金額最大的資產獲得抵押貸款。這決定養殖企業一般採取信用貸款獲取流動資金,表現為中期和短期貸款為主。
秦軍進一步稱,短期債務不是一個大問題,關鍵問題是企業的長期持續盈利能力,對現金流提前規劃。歷史上看,只要資本開支控制在合理水平,養殖企業不會出現大的問題,最近兩年資本開支有明顯下降。公司生產經營創造的現金流足以覆蓋債務週轉需求。
同時,牧原股份首席財務官高曈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今年來,國有大行等金融機構對公司增加額度,在長期良好合作的基礎上,金融機構對公司發放了成本較低的資金。與公司合作的金融機構都堅信牧原股份有穿越週期低谷的能力,公司也在不影響現金流和運營的情況下,加深了與這些銀行的合作,降低資金成本。
他進一步稱,“實際上,今年是過去兩年來,資金最寬裕的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從容的穿越豬週期,也足以支撐牧原穿越這段豬週期。”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也對終止境外發行全球存託憑證(GDR)做了回應。秦軍表示,相關事項終止主要與公司當前股價被低估、資金環境變充裕、適逢監管政策窗口期等因素相關。
他表示,公司終止GDR主要出於三方面考慮。其一是因為牧原股份近期股價明顯低於其正常合理的投資價值,此時發行GDR,對股東利益有損害。同時,2023年牧原股份的資金環境較2022年、甚至2021年的大部分時間都要更加寬鬆。另外,為維護市場健康發展,監管層近期對各類融資事項有一些調整,公司認為當下是政策窗口期,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我們認為發行GDR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情。客觀條件不適合情況下,我們沒有辦法再添花,但對於牧原股份正常的經營發展,不會造成任何影響。”秦軍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