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奶粉將不再是貝因美的未來。11月2日,貝因美董秘金志強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現階段,嬰幼兒奶粉是貝因美公司為用户提供的主要產品之一,但這塊食品業務不是貝因美的未來,更不是貝因美的全部。”就在前一天,貝因美創始人謝宏也表示,“不要再把貝因美當乳企”,並提出“活着做強”的目標。
當下,想要走出乳業圈的貝因美,不禁讓外界質疑,貝因美真的在奶粉圈玩不轉了嗎?在業內人士看來,如今貝因美處於奶粉行業的第三梯隊,市佔率低、競爭力弱,加之連年虧損,尋求奶粉以外的業績發展成為貝因美活着的不二之選,不過,短時間內貝因美要想進一步做強恐怕很難。
出走乳業圈
貝因美創始人謝宏再次提及:不要再把貝因美當乳企。
11月1日,在貝因美成立28週年慶典大會上,謝宏表示:“很多人把貝因美歸為乳企,但其實除了做奶粉米粉輔食之外,還有營養品、尿不濕,還嘗試做平台,今年又做起了口罩……確實很難用傳統的一個標準來衡量貝因美的企業屬性。”
早在2017年,謝宏就曾寫過《請不要再把貝因美當乳業》的文章。謝宏説,“在戰略上,我始終認為親子(家庭)消費領域才是我們的藍海,堅持走母嬰生態圈路線,才是應對互聯網化、發揮貝因美優勢的競爭戰略。”
事實上,從貝因美更名開始,其戰略定位就已經悄然發生變化。2019年9月,貝因美曾發佈《關於變更公司經營範圍、名稱及地址的公告》稱,公司已經由“貝因美嬰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貝因美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範圍新增了“技術推廣服務、自有房屋租賃、健康管理(不含診療)、日用品銷售、經營進出口業務”等。
彼時,貝因美在公告中表示,在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貝因美變更名稱及拓展經營範圍,是為了發展新的業務增長點。
然而,在貝因美關於更名的董事會表決中,二股東新西蘭乳業巨頭恆天然一方投了反對票,理由是“議案未經詳細論證,無法判斷其合理性,貝因美需要集中精力解決當前主營業務面臨的問題”。
雖然貝因美已將“嬰童食品”四個字從公司名稱中拿掉,但其2019年全年營業收入依然100%來自於嬰童業務。從業務結構來看,“奶粉類”是企業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營業收入為25.1億元,營收佔比為90.1%,毛利率為54.5%。
關於公司現階段的定位,貝因美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貝因美是一家嬰童企業,專注於為母嬰人羣提供親子食品、其他孕嬰童產品以及母嬰服務。現階段,嬰幼兒奶粉是貝因美公司為用户提供的主要產品之一,但這塊食品業務不是貝因美的未來,更不是貝因美的全部,貝因美還在路上。”
主營業務不振
從奶粉行業三甲跌出前十,貝因美出走乳業圈的背後其實是主營業務的業績不振。
貝因美於1999年成立,於2011年4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被譽為A股國產“奶粉第一股”。2014年,貝因美的市場份額曾進入前三。但是,在2018年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份額排名中,貝因美市場份額不足2%,跌出行業前十。
隨着市場份額逐漸被瓜分,貝因美“奶粉第一股”的光環逐漸褪去。貝因美已經連續四年虧損,合計虧損額高達22.86億元。財報顯示,2016-2019年,貝因美淨利潤分別為-7.81億元、-10.57億元、0.41億元和-1.03億元;扣非淨利潤-7.99億元、-11.39億元、-2.17億元和-1.38億元。
“扣非淨利潤連虧四年,説明貝因美的主營業務發展並不健康。”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一般而言,觀察上市公司業績時,扣非淨利潤情況更具價值,很多公司主業不濟,更多依靠政府補助、出賣資產等實現所謂的業績增長。
從營收結構來看,奶粉銷量下滑是貝因美業績不振的主要原因。根據財報,2019年貝因美奶粉收入總營收佔比超90%,銷售量為1.96萬噸,同比下滑7.01%。而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貝因美奶粉銷量也分別下滑7.42%、5.77%和38.88%。
“貝因美主營業務不振主要歸因於其團隊對經營管理缺乏專業性和經驗,流於表面的喧鬧營銷,沒有聚焦於產品研發。”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分析稱。
從歷年財報數據中不難看出,貝因美一直“重營銷、輕研發”。2017-2019年,貝因美營收分別為26.6億元、24.91億元和27.85億元。其中,銷售費用分別為15.05億元、9.95億元、11.03億元,佔當年營收比重分別為56.58%、39.94%和39.6%。而貝因美的研發費用在2017-2019年分別為4030.97萬元、1559.81萬元和1685.82萬元,僅佔當年營收比重分別為1.52%、0.63%和0.61%。
對於貝因美這些年來的業績表現,謝宏在28週年慶上也公開反省稱:“這些年貝因美過得非常折騰,起起伏伏,兜兜轉轉,讓人心跳的激烈程度絕不亞於坐過山車”;“貌似在做轉型升級,但成效呢?市場份額呢?業務利潤呢?究竟意欲何為?”
活着容易做強難
“活着”近年來被貝因美反覆提及。在第二屆中國乳業資本論壇上,貝因美總經理包秀飛曾總結貝因美三年命運時稱,2018年“保命”,2019年“活命”,2020年“使命”。
“這幾年來,我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活着做強’。” 謝宏説。事實上,“活着”之所以成為貝因美奮鬥的目標,與其此前大幅虧損有關。自2011年上市以來,受高層人事動盪及戰略規劃不清晰影響,2016年、2017年,貝因美連續兩年大幅虧損,2018年4月27日起,貝因美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股票簡稱也由“貝因美”變更為“*ST因美”。
危機之下,貝因美開始自救,通過高管換血、變賣資產等多種手段,成功在2018年扭虧為盈。而在此過程中,貝因美的淨資產(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權益)持續減少。數據顯示,貝因美淨資產從2015年底的36.68億元減少至2018年底的18.16億元,縮水超五成。
2019年4月18日,貝因美才被撤銷了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也由“*ST因美”重新變為“貝因美”。
在業內人士看來,貝因美幾乎是“賣血”式的自救,雖然能讓貝因美活着,但想要變強實屬不易。過去30年作為中國奶粉行業高速發展期,行業集中度迅速提升,國產奶粉集中的三四線市場已被七八家品牌佔領,實力都不弱,這種情況下,貝因美想要進一步拿到市場份額很難。
近年來,國產奶粉品牌抓住提升市佔率的機會,成長性角度形成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為飛鶴、蒙牛、澳優,其中飛鶴市佔率從2010年的4.3%提升至2019年的13.3%,蒙牛2019年市佔率達到7.6%。第二梯隊,伊利市佔率保持平穩,合生元市佔率有小幅提升; 第三梯隊,完達山、貝因美市佔率持續下跌,其中貝因美市佔率下跌幅度較大,由2010年的8.4%下跌至2019年的1.6%,市場競爭力偏弱。
“活着容易做強難。”宋清輝認為,近年來,貝因美一直處在不斷轉型改革之中,無論是賣資產瘦身還是開拓新領域,其根本目的就是通過提振業績先活下來。但活下來的貝因美並沒能將業務能力提上去,盈利能力疲軟,離真正的“做強”還有很大差距。
根據貝因美最新發布的三季報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貝因美實現營收22.05億元,同比增長9.3%;淨利潤5079.7萬元,同比增長147.95%,但扣非淨利潤仍處於虧損狀態,虧損約1438.52萬元。北京商報記者 錢瑜 王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