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加劇複雜局面,全球將迎昂貴的“冬日危機”

  【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 紀雙城 任重】飆升的能源價格、緊張的電力供應和不斷上漲的生產成本,一場能源危機正深刻影響着全球每一個地區。從歐洲到東南亞,再到南美地區,導致危機的原因各不相同,相似的是,人們很可能不得不為一個漫長、寒冷而又昂貴的冬天做好準備。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稱,在新冠疫情期間,約10.4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刺激計劃引發了一場激烈但不平衡的反彈,缺乏投資的全球供應鏈被過度“拉伸”,“短缺”已經取代“供應過剩”,成為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障礙。

  

極端天氣加劇複雜局面,全球將迎昂貴的“冬日危機”
 

  歐洲民眾身上的“三座大山” 

  電費、取暖費、汽油費已經成為歐洲民眾身上的“三座大山”。“冬天快到了,能源費用肯定是擔心的。”家住柏林的中學老師卡特婭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現在德國的電費已經漲到每度0.3歐元以上。在她的印象中,20年前家裏每度電才0.1歐元多一點。現在,冬季電費正在朝着突破每度0.4歐元的方向前進。一個三口之家每個月的電費基本要72歐元。而且,冬季取暖費也將是一大筆支出。

  汽油費更是昂貴。德國大選前,超級E10(含10%乙醇的清潔汽油)的平均價格為每升1.5歐元,柴油每升1.3歐元。而今年初,超級E10的價格只有1.2歐元左右,柴油的價格也在1歐元上下。由於擔心能源價格上漲,卡特婭及家人在大選中都沒有支持綠黨。“最可怕的是,10月初駕駛房車去歐洲各地旅遊,油價又大幅度上漲。”卡特婭感嘆説,現在汽油已經成為一種奢侈品。為此,她和丈夫儘量少用車。家裏每間房間也少用電,將取暖温度從24攝氏度下降到22攝氏度。

  除了德國,丹麥、比利時、愛爾蘭、西班牙、英國等歐洲國家的電費也屢創新高。《泰晤士報》引述英國工業界人士透露的消息説,能源價格飛漲,導致一些工廠在數天內就要被迫關門。為此英國商業、能源和產業戰略部國務大臣克沃滕10日借媒體採訪的機會給英國人派下“安心丸”——今年冬天英國每家每户的煤電不會斷,價格也會依舊有上浮控制區間,不會讓老百姓用不起。

  但還是有明眼人提出問題——過了冬天,又會怎樣?英國《獨立報》稱,工業界人士已經警告英國政府,目前英國的工業用電費用已經漲至平時的五倍,許多企業根本難以負擔,如果不關門就只能減產。

  《每日星報》稱,英國人先後經歷了燃油、豬肉及貨車司機短缺的危機,現在可能又要面對薯片等零食價格上漲的威脅。最新數字顯示,在10月剛開始的兩週內,1/6的英國成年人無法買到必需的食物。除此之外,《泰晤士報》透露稱,英國政府將在未來兩週內宣佈,在能源賬單中徵收附加税,用來資助低碳能源計劃。報道稱,這可能會使家庭能源賬單的金額明顯增加,所以對於英國人來説,冬日危機遠不是煩惱的全部。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稱,英國加油站汽油用罄,冬季來臨前歐盟電價暴漲,中國下達限電令,加上原油、天然氣和煤價同步大漲,這不免讓人有一種全球能源短缺危機突然來襲的感覺。其相同點是,世界各地經濟持續復甦,帶動能源需求自疫情谷底反彈,原油、天然氣和煤炭價格隨之飆升。石油輸出國組織實施生產限制,加上全球供應鏈遇到瓶頸,使得燃料配送複雜化。

  但是,導致能源短缺的不同點更多。與其説能源供應受阻反映出全球性的供應吃緊,不如説與侷限於各經濟體的政策選擇和區域形勢關係更大,是區域問題集中爆發的產物。歐洲各地電費急劇升高,是各種地方性因素共同造成的,包括天然氣庫存量偏低、海外出貨量下降、歐洲風電廠和太陽能發電廠的發電量平平及核電廠和其他發電廠為進行維修作業而暫停運轉。

  “歐洲已經陷入能源危機!”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能源政策專家克勞福特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洲的“能源危機”有三個因素在起作用:首先,經濟正在從新冠疫情中復甦導致需求再次上升,同時來自東亞國家的競爭也讓天然氣價格上漲。這反過來決定了電力市場的價格,因為超過1/5的歐洲電力供應來自天然氣。其次,由於嚴重依賴水力發電的巴西等國發生嚴重乾旱,因此總體的供應量正在下降。而且許多地方的冬季特別冷,導致能源儲量減少。第三,夏季生產和儲存的可再生能源較少。

  對歐洲來説,最根本的原因是能源轉型過快。最近,德國南部的一座廢棄核電站的冷卻塔被爆破拆除。爆破前,冷卻塔上還投影着一行德語:“為替代能源讓路”。明年德國將關閉最後三座核電站,成為西方工業大國裏第一個全面棄核的國家。2038年前,德國將關閉所有煤電廠,2050年前將放棄使用天然氣。這一政策導致德國電力短缺,高昂的能源價格讓許多貧困家庭用不起電。許多民眾還上街遊行示威,要求降低能源價格。

  法國經濟與財政部長勒梅爾表示,能源價格上漲對歐盟公民和公司來説已經變得“難以忍受”,需要“歐洲做出回應”。法國特別擔心能源引發社會危機。此前法國的“黃背心”抗議活動,就是由於燃油價格上漲。歐洲工會聯合會(ETUC)9月公佈的報告顯示,由於能源價格上漲,歐盟近300萬全職員工交不起供暖費。許多國家甚至正在尋找煤炭。不少民眾批評歐盟的綠色能源激進主義導致能源短缺。

  同時,能源價格上漲也在推動食品和其他消費品的消費價格攀升。歐盟統計局最近發佈的數據顯示,天然氣價格的飆升也推高了19個歐元區國家的通貨膨脹率。

  印度的情況可能進一步惡化 

  雖然歐洲和中國的能源及電力供應短缺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但情況可能進一步惡化的卻是印度。

  卡塔爾半島電視台稱,印度的工業和國內消費通常會在10月下旬進入節日季時達到峯值,能源短缺可能會阻礙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的復甦。全球最大的煤炭生產商——印度煤炭有限公司正尋求在10月中旬之前將日供應量從目前的約170萬噸增加到190萬噸,這將有助於緩解煤炭供應不足的局面。

  不過,在典型的西南季風季節,印度東部和中部各邦的煤炭生產均遭到洪災的嚴重打擊,煤礦和主要物流路線受到影響。可以説,任何復甦都將取決於天氣。

  英國廣播公司(BBC)稱,根據印度中央電力局的數據,截至9月底,印度135家燃煤電廠中,有16家煤炭庫存為零。超過一半的工廠庫存不足三天,而超過80%的庫存不足一週。與此同時,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煤炭進口國。但全球煤炭價格上漲了40%,印度的供應國之一印度尼西亞的煤炭價格從4月份每噸86.68美元上漲至本月的每噸近162美元。印度的進口量隨之降至兩年來的最低點。

  野村證券副總裁、印度經濟學家南迪告訴BBC,“我們之前也有煤炭短缺問題,但這次史無前例,因為煤價太貴了。”南迪感嘆説:“印度電力行業是屋漏偏逢連陰雨:需求高,但國內供應低,而且無法通過進口補充庫存。”企業最終會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因此會產生通脹影響。如果危機繼續下去,從石油到食品,大部分商品都會跟着漲價。

  印度煤炭有限公司前CEO查特吉警告説,印度85%的石油需要進口,目前的情況是“對印度的警鐘”,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印度經濟將難以重回正軌。BBC稱,限制國內電力供應,特別是在農村和城鄉結合地區,可能會成為印度最簡單的解決方案之一。然而,這樣做可能會危及印度脆弱的經濟復甦,莫迪政府已經因未能創造足夠的新就業崗位面臨批評。

  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地區也在經歷着相似但不同的水電危機。彭博社稱,席捲全球的能源危機即將襲擊南美,那裏歷史性的乾旱正在令水力發電崩潰。

  對巴西來説,如果不從烏拉圭和阿根廷增加天然氣進口用於發電,這個南美國家可能被迫開始限制電力供應,直到雨季開始。這將給整個南美大陸帶來壓力,因為智利等國也希望依靠阿根廷的天然氣來度過本國的水電危機。

  彭博社稱,現在,南美將被迫加入爭奪天然氣作為備用燃料的競賽,而世界上許多國家也在這麼做。電力短缺出現的時機非常糟糕。報道稱,南美洲仍在努力擺脱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不斷上漲的食品費用和電費可能會加劇貧困,進而導致向美國和其他富裕國家的移民進程加速。可以説,氣候變化正在改變南美依靠水力發電的形勢,因為長期不斷惡化的乾旱正在侵襲該地區,使水電變得越來越不可靠。

  美國氣候預測中心9月初表示,今年秋冬出現新一輪“拉尼娜”現象的可能性為70%。這意味着美國西部、巴西南部和阿根廷都有很大可能將遭遇新一輪乾旱。南美地區並不是唯一因化石燃料價格飆升而難以彌補水電短缺的地區。彭博社稱,美國西部近期遭遇旱災,河流乾涸,一些大水壩的水庫水位降至歷史最低水平。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數據,總體而言,極端乾旱的氣候條件預計將使美國2021年的水電發電量比去年減少14%。

  兩股深層力量的產物 

  《經濟學人》稱,“短缺經濟”是兩股深層力量的產物。第一股力量是脱碳。從煤炭到可再生能源的轉變使得歐洲,尤其是英國,容易受到天然氣供應恐慌的影響,10月第一周天然氣現貨價格一度上漲了60%以上。歐盟排放交易計劃中不斷上漲的碳價使得人們很難轉向其他污染能源。當全世界都在努力擺脱對污染能源的依賴時,對化石燃料產業進行長期投資的動機很弱。第二股力量是保護主義,即貿易政策不再以經濟效率為考慮因素,而是為了追求一系列目標,包括懲罰地緣政治對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面臨全球能源危機,沒有速解之法。由天氣和需求復甦引起的全球能源短缺正變得越來越嚴重,這在冬季來臨之前敲響了警鐘。世界各地的政府都在試圖限制對消費者的影響,但他們不得不承認,生活費賬單的飆升可能無法避免。

  與此同時,在世界各國領導人準備於11月召開一場至關重要的氣候峯會之際,各國政府面臨的加快向清潔能源過渡的壓力越來越大,這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最好的情況是,一個平均氣温較高的冬季將使壓力在2022年第二季度得以緩解。但未來幾個月的惡劣天氣將使得嚴重依賴天然氣生產能源的國家處境艱難。尤其是英國,因為它缺乏存儲能力,而且正在處理與法國的輸電線斷裂所帶來的後果。

  英國《金融時報》則認為,能源危機觸及了歐盟內部一些最敏感的話題,包括歐盟在碳税上的做法、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即將出台的可持續金融規則,以及歐盟支出規則的即將修訂等,恐將重燃該集團的內部紛爭。

  歐洲南部和東部的國家要求歐盟拿出新的應急基金,併為各國保護消費者的支出措施提供明確支持。但因為更高的燃料成本會導致歐盟放慢脱碳之路,北歐國家正在猶豫不決。

  更貧窮、更依賴化石燃料的國家首當其衝受到影響,這一事實可能加深雙方在向淨零排放過渡以及歐盟財政規則修訂方面的分歧。一名歐盟官員稱,在即將進入嚴冬之際,這可能在歐盟成員國之間播下不信任的種子。

  《經濟學人》警告稱,冬季過後,能源價格應該會有所回落,新冠疫苗和新療法的出現將減少疫情對經濟的破壞,全球通貨膨脹失控似乎不太可能到來。但經濟短缺背後更深層次的力量並沒有消失,政客們很容易選擇危險的錯誤政策。因為“短缺經濟”可能增強貿易保護主義和國家干預的吸引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391 字。

轉載請註明: 極端天氣加劇複雜局面,全球將迎昂貴的“冬日危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