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8月21日電《上海證券報》21日刊發《LPR連續16個月“按兵不動” 實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文章稱,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連續16個月“按兵不動”。8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佈,1年期LPR為3.85%,5年期以上LPR為4.65%,均與上月持平。
降準落地之後,8月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和LPR均保持不變,表明當前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的取向沒有改變。分析人士認為,在“跨週期調節”成為宏觀政策調控關鍵詞的背景下,綜合考慮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和國際環境因素,LPR仍有下行空間,但空間較為有限。短期來看,政策利率下調的可能性並不高。
(小標題)符合市場預期
最新MLF利率並未下調,疊加銀行壓降點差存在壓力,本期LPR保持不變在市場預期之內。
8月16日,央行縮量續做MLF且價格保持不變,表明LPR報價基礎並未發生變化。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表示,作為政策利率,MLF利率是LPR的“錨”。MLF利率保持不變,預示着LPR大概率保持不變。
LPR構成的另一部分是銀行加點。“當前銀行壓降點差力度較為有限。”温彬表示,雖然全面降準釋放長期資金,有利於降低銀行負債成本,但銀行負債整體壓力仍然較大,尚不足以驅動銀行點差部分壓降。
LPR連續多月保持不變的同時,實際貸款利率正在走低。人民銀行近日發佈數據顯示,6月,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93%,創有統計以來新低。其中,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20%,同比下降0.06個百分點,創有統計以來新低。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58%,同比下降0.06個百分點,處於歷史較低水平。
光大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張旭説,評估貨幣政策“降成本”的效果,重點要看實體經濟的實際貸款利率,而不是LPR。LPR下降,顯然有助於推動貸款實際利率的下降;LPR不降,也並不會阻止實際貸款利率的穩中有降。
實體經濟降成本並不完全依賴於MLF利率或LPR的下降。張旭分析稱,實際貸款利率可以分解為三部分:MLF利率、加點幅度、實際貸款利率與LPR之間的利差。這三部分中,任一部分下降,都可以起到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作用。
(小標題)穩健的貨幣政策基調不變
“LPR利率保持不變,主要因為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向沒有發生變化。”光大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峯稱,LPR利率將來是否會下行,以及將來的運行方向,取決於實體經濟需要和政策利率調整。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宏觀研究員王好表示,支持LPR繼續下行的理由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國內經濟穩增長壓力將逐漸顯現,LPR下行有利於降低實際融資成本;二是此前降準釋放的低成本資金尚未完全發揮作用,後續有望帶動貸款利率繼續下行。
然而,綜合考慮MLF利率下降空間及國際環境等因素,LPR下調空間有限。王好表示,貨幣市場資金價格已經保持在較低區間運行,MLF利率下調的可能性不高。
(小標題)跨週期調節:“量”優於“價”?
“跨週期調節”是近期宏觀政策調控的關鍵詞。8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抓好政策落實,針對經濟運行新情況加強跨週期調節。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穩字當頭,堅持正常的貨幣政策,搞好跨週期政策設計。
展望下半年,貨幣政策將如何實施跨週期調節,引導實際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以支持實體經濟?是側重數量調節還是更為注重對價格型工具的使用?
温彬認為,貨幣政策將在穩健基礎上,通過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預計政策利率短期內保持穩定,將繼續釋放LPR改革潛力,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引導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促進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從貨幣政策可能採取的寬鬆方式看,量優於價,結構性寬鬆領先於全面寬鬆。”東吳證券任澤平團隊表示,從量上看,下半年MLF到期量增加、政府債發行放量,防範局部領域風險,仍然依賴央行數量型寬鬆工具,預計將會繼續沿用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直達實體經濟政策工具等方式向實體經濟注入流動性。
從價上看,短期內政策利率變動的概率不高,央行將以深化LPR改革、推進利率市場化、降費讓利等舉措,推動實體融資成本下行,碳排放支持工具等定向工具的創設和落地,定向降息有空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