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股書對AI及相關業務表述含混不清,對專利的評價前後不一,難言客觀;二次IPO突擊申請大量專利,明顯與監管要求不符。在自身核心技術先進性屢遭上交所問詢質疑的情況下,海天瑞聲是否滿足科創板“硬科技”屬性仍存疑,並未隨其IPO申請成功過會而消減。
本刊記者 吳加倫/文
2020年11月27日,上交所發佈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111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北京海天瑞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天瑞聲”)首發獲通過。據上交所官網披露,海天瑞聲科創板IPO申請於6月22日獲得受理,7月17日獲上交所問詢。本次IPO擬募資7.66億元,投向自主研發數據產品擴建項目、一體化數據處理技術支撐平台升級項目、研發中心升級建設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海天瑞聲為二度衝刺科創板,其首次科創板IPO之旅始於2019年4月,終於2019年7月,終止原因是主動撤回申請材料。公司方面稱,主要考慮公司長遠發展的戰略佈局,鑑於公司發行規模及科創板對戰略配售規模的指導,公司或有提前引入優質機構投資者的考慮,股權結構恐發生變化,故主動終止科創板上市申請。
但有觀點認為,海天瑞聲撤回材料是由於受到了瑞華事件的影響,以及自身核心技術先進性不足所致。此前,公眾號“天下公司”曾發表文章《科創板拒絕貓鼠遊戲——海天瑞聲想在核心技術上打擦邊球行不通》,對海天瑞聲招股書中存在的關於“人工智能(AI)”的誤導性表述,核心技術不過硬等問題提出質疑。
文中表示,或許海天瑞聲是想打科創板稀缺資源這張牌,借“人工智能”的名義迅速登陸科創板,但由於監管層對核心技術的堅持,對企業科創含量的堅守,海天瑞聲未能如願以償,黯然離去的背後告訴後來者——在科創板,稀缺資源不等於核心技術,只有通過“科研投入+專利技術+技術人員”三位一體的投入和積累而產生的技術才是真正硬核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IPO過程中,海天瑞聲存在的上述問題受到了上交所的重點關注。在幾輪問詢中,上交所多次對海天瑞聲招股書中的AI相關表述以及核心技術先進性提出質疑。雖然目前海天瑞聲已成功過會,但還需證監會同意註冊才能夠上市。上述問題將會是證監會註冊審核的重要參考,也是決定公司IPO能否成功的關鍵。
AI表述始終含混不清
在招股書中,海天瑞聲多次提及“人工智能(AI)”,且相關業務表述含混不清,有誤導投資者之嫌。上交所對這一問題高度重視,對海天瑞聲招股書中存在的大量“人工智能(AI)”相關表述提出質疑,要求發行人準確披露主營業務所屬行業及相關行業信息,用通俗、可理解的語言説明其產品服務內容、作業模式和業務實質。
隨後,海天瑞聲對全文涉及“人工智能(AI)”的相關表述進行自查複核,精簡對於下游AI行業發展情況的介紹,除保留必要的產品服務應用領域、應用場景描述,發行人所屬行業的細分領域介紹,產業政策及簡要的下游行業情況介紹,發行人掌握的人工智能算法技術、獲得的人工智能領域相關獎項等描述外,全面精簡、刪除冗餘的“人工智能(AI)”相關表述多達300餘處。
同時,海天瑞聲對此前的不當表述也進行了修改。發行人從屬於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通過設計數據集結構、組織數據採集、對取得的原料數據進行加工及質檢,形成訓練數據集。發行人的主要產品、服務均以訓練數據集為核心。成品訓練數據集主要由數據文檔、説明文檔、技術文檔三部分構成,並以軟件形式向客户交付。
為避免投資者受到此前表述誤導,海天瑞聲對業務定位進行了特別提示。發行人並非AI產業鏈上的算法模型研發商或提供商,提請廣大投資者認真閲讀本招股説明書關於發行人主營業務的具體説明。
核心技術先進性屢遭質疑
在本次IPO問詢過程中,海天瑞聲的核心技術先進性問題多次遭到上交所問詢。特別是在上市委審議會議中,依舊要求海天瑞聲代表結合核心技術的研發過程、應用場景、業務模式和國內外競爭對手的情況,進一步説明公司技術先進性。
事實上,在前一次IPO過程中,上交所對海天瑞聲核心技術的先進性便進行了反覆問詢,尤其對於核心技術是否具備較高技術壁壘、較難為同行業或上下游行業突破的問題,上交所多次要求海天瑞聲説明判斷依據。儘管海天瑞聲不斷列舉其技術與業務詳情,並稱相應核心技術的積累需要大量時間、資源,公司在國內起步較早,具備先發優勢、經驗優勢;上下游企業在產業鏈專業分工側重性不同、主要參加非核心關節,難以突破核心技術壁壘。但其對於技術壁壘和核心技術先進性的回覆顯然未能充分説服問詢者。
前次IPO海天瑞聲主動撤回申請材料,“瑞華事件”或許只是一個最好的遮羞布,真實原因還在於在上交所不斷緊逼始終追問如何體現核心技術優勢之時,仍以“先發優勢”作為擋箭牌的海天瑞聲恐怕此時對自己所謂的核心技術先進性與競爭力究竟體現在何處心裏也沒了底氣。
前後兩次IPO審核,共計六輪問詢,上交所對海天瑞聲核心技術先進性的質疑從未停止,這種情景十分罕見。無風不起浪,若公司核心技術真的過硬,上交所又怎會如此窮追不捨。由此可見,海天瑞聲核心技術先進性可能確實存在不實描述,公司“硬科技”屬性存疑。
為上科創板突擊申請專利
前次IPO即2019版招股書顯示,海天瑞聲未取得任何專利,即公司擁有專利數為0項。然而,這一數字在2020版招股書中變為24項。在短短的一年之內,海天瑞聲專利數突增24項。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到,除子公司擁有的2項專利外,其餘22項專利最早申請日期為2018年5月,在IPO受理後申請的專利共15項,全部專利均為申報IPO後取得。這不不禁令人懷疑,為在科創板上市,海天瑞聲存在突擊申請專利的行為。
招股書顯示,海天瑞聲2005年5月設立於北京市海淀區。也就是説,從2005年5月到2018年5月,長達13年時間內,海天瑞聲從未申請專利。對於一家自稱在人工智能基礎數據服務行業內具有領先地位的“高科技”企業而言,專利申請數長期為零,實屬稀奇。隨後,在短短一年時間內獲得24項專利授權,這些專利的質量和技術含量如何保障?15年無需任何專利保護的核心技術,又是否真的需要這些突擊申請的專利來支撐呢?
事實上,海天瑞聲這些突增的專利,剛剛獲取1年多便已經出現問題。招股書顯示,根據公司收到的由專利代理機構轉送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出具的《無效宣告請求受理通知書》,海天瑞聲及其子公司已取得授權的9項發明專利和1項實用新型專利被提出無效宣告請求。截至目前,無效宣告請求審查事項尚處於正常審理階段,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尚未作出裁定。
不僅如此,隨着公司專利權的從無到有,海天瑞聲對專利技術的描述和態度也出現了反轉。在擁有專利數量為0項的情形下,面對上交所對專利數量的質疑,海天瑞聲表示,,發行人綜合採取技術保密措施及知識產權保護等舉措對核心技術進行保護,而不單純依賴以申請專利的形式對核心技術進行保護。
專利保護無法覆蓋公司所有的核心技術形式,公司的核心技術主要為內部應用而非在產品和服務中直接展現,因此,出於保護內部過程的核心技術、減少公開範圍的考慮,公司不會對所有核心技術均申請專利保護。
然而,當公司擁有24項專利後,海天瑞聲則表示,相比主要競爭對手,發行人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在專利儲備方面具備顯著優勢;截至目前,發行人已取得22項專利授權,顯著優於同行業競爭對手,充分反映了發行人的技術競爭優勢。
在沒有專利的時候,公司核心技術不依賴專利來保護;突擊獲取專利後,專利又成了重要的技術儲備,是自身技術競爭優勢的體現。不管專利對公司核心技術究竟意味着什麼,至少在兩份信披文件的表述中,海天瑞聲沒有做到客觀評價。
若真的如其所説,公司是出於保護內部過程的核心技術、減少公開範圍的考慮,才不單純依賴以申請專利的形式對核心技術進行保護。那麼,此次為了衝擊科創板,突擊申請大量專利又是否在損害公司利益。難道與公司未來發展相比,獲得科創板的高估值更加重要?
要有“硬科技”才能上科創板
4月16日,證監會就科創板《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下稱“《指引》”)作出修訂,將科創屬性評價指標由原來的“3+5”變為“4+5”,旨在“培育出更多具有硬科技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創新企業”,這是檢驗科創板是否成功的一個首要標準。相應的,上交所也出台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下稱“《暫行規定》”)。
此次修訂再一次強化了科創板“硬科技”屬性。從具體內容來看,交易所在發行上市審核中,將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重點關注發行人的自我評估是否客觀,保薦機構對科創屬性的核查把關是否充分,並作出綜合判斷。科創板“硬科技”評價將將突出定性和定量綜合研判,嚴防研發投入注水、突擊購買專利、誇大科技技術標準和科創技術水準、行業分類不準確等情形,壓實保薦機構責任,證監會也將強化對科創評價標準相關規則執行的監督檢查。
由此可見,監管層強調了重點關注發行人的自我評估是否客觀,嚴防研發投入注水、突擊購買專利、誇大科技技術標準和科創技術水準、行業分類不準確等情形。而海天瑞聲在招股書中對“人工智能(AI)”及相關業務表述含混不清,對專利的評價前後不一致,難言客觀;同時,為在科創板上市,在可能損害公司未來發展的情況下,突擊申請大量專利。在自身核心技術先進性屢被上交所問詢質疑的情況下,海天瑞聲是否滿足科創板“硬科技”屬性仍令人懷疑,並未隨其IPO申請成功過會而有所消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