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方面
近期中國對國內互聯網公司和教培行業採取的監管行動引發中概股劇烈震盪,就在所有人思考這輪監管行動的深度和廣度時,昨日(8月3日)一篇題為《“精神鴉片”竟長成數千億產業》、針對中國遊戲行業的文章再度引起市場巨震。
《巴倫週刊》注意到,雖然接下來的監管風險很難預測,但交易數據顯示,最近的波動還沒有引發大規模的資金外流,事實上,投資者一直在逢低買入。同時還指出,最近發生的事件並不構成徹底放棄投資中國的理由,投資者現在應該更有選擇性,尋找中國市場上更安全的領域。
根據基金研究公司EPFR Global的數據,在截至7月28日七個交易日裏,雖然中國股票普遍下跌,但全球投資者仍向主要投資中國股票的基金投入了36億美元。
EPFR研究部門負責人卡梅倫·勃蘭特(Cameron Brandt)説:
“散户更容易受到驚嚇,一旦股價下跌,他們的恐慌情緒就會放大,而大部分機構投資者將此看作一個買入的機會。”
但也有分析認為,資金流入中國股票基金並不一定是一個看漲信號。花旗(Citigroup)分析師斯科特·克羅爾特(Scott Chronert)在上週的研報中指出,部分投資者的湧入可能是抱着短線交易的目的,而不是打算長期持有。
舉例來説,納入了中國高成長股票的ETF可能被交易期權的人當成一種對沖工具,以便在監管打擊進一步加劇的情況下帶來下行保護。一些投資者買入這類基金可能是為了把它們借給賣空者或賣給看跌期權的買家。克羅爾特説:
“各種各樣的中國ETF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交易近期波動性的渠道。”
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首席亞洲市場策略師Tai Hui稱,國際投資者可能會把更多中國敞口從美股市場轉移到香港和中國內地股市,後兩個上市地交易所的半導體、太陽能和生物技術相關股票一直在上漲,這些領域都是中國政府產業政策的重點。
7月份,由滬深兩市藍籌股構成的下跌近8%,跌幅高於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時曾出現的跌幅。英國《金融時報》根據彭博的數據計算得出,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交易中國內地股票的國際投資者在7月份一直是中國股票的淨買家。這些國際投資者從滬市每撤出1美元,就會將3美元以上的資金投向深市,推動國際投資者在中國內地上市公司的持股量上升了108億元(約合17億美元)。
過去一個月,以科技股為主的深圳創業板(ChiNext)一直是表現最好的中國主要股指之一,在市場震盪之際跌幅僅為1%。
與海外上市的大公司相比,中國本土上市公司、尤其是規模較小的公司最近表現相對不錯。在過去五年表現不佳之後,跟蹤滬深市場500只中小盤股的Xtrackers Harvest CSI 500 China A-Shares Small Cap (ASHS)今年的表現超過了MSCI China Index。
許多美國投資者仍然看好中國的長期前景,他們認為不應錯過中國經濟的增長。其中一些投資者認為,中國經濟在目前這一個十年裏有望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許多華爾街人士也認為,中國與全球供應鏈和金融市場緊密相關,不容忽視。
債市方面
中債登披露的數據顯示,7月末境外機構持有約2.18萬億元人民幣國債。彭博據此計算,當月境外機構淨買入約500億元中國國債,較6月約134億元的淨增持量大幅增加。
出於對變種病毒快速傳播和全球復甦放緩的擔憂,美國國債實際收益率已經跌至新低,歐元區負利率的債券規模也飆升至6個月來最大。在此背景下,中美利差7月初至今多數時候震盪於160個基點以上,處於二季度來偏高位置,穩定的利差支持外資流入中國債市。
澳新銀行資深中國策略師邢兆鵬表示,7月較高的中美利差和中國降準後寬鬆預期升温都利好外國機構對中國債券資產的興趣,因此買入力度有所加強。
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在報告中指出,近期中國對部分行業的整頓成為投資者焦慮的主因,但債市未受影響;在全球低利率環境下,中國國債仍是關鍵的戰略性超配資產。
據彭博彙總,7月境外機構還增持了12.1億元地方政府債,以及約245億元政策性金融債。截至7月末,境外機構合計持有中債登託管債券3.38萬億元。
中國外匯管理局發言人王春英7月下旬表示,國內債券託管量中,外資佔比未來提升的空間比較大;外資增持境內債券的步伐應該是更加穩健的,會以長期投資和多元化資產配置為主。
來源:巴倫週刊、新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