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代表委員議兩會:加速香港融入雙循環 與祖國同命運共發展

本文轉自【新華網】;

新華社香港2月27日電 2021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就如何履職盡責、參政議政發表意見。他們表示,今年將圍繞進一步加深港人對內地的瞭解,進一步發揮香港獨特優勢並推動香港更多業態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香港與國家同命運、共發展這一主基調,積極建言獻策。

2020年,內地成功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央提出了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及“十四五”規劃建議,讓正在緊張忙碌、準備參會的港區代表委員印象深刻。

多位港區代表委員提出,希望香港和內地共同採取措施,讓香港儘快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為本地經濟注入活力。林建嶽、梁君彥、盧偉國、林健鋒、張華峯、劉業強、李大壯等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希望中央支持香港儘快實現“羣體免疫”。

香港本地有調查顯示,國產疫苗在香港有比較大的認受性。港區代表委員們希望中央在國產疫苗供應上加大對香港的支持,讓疫苗儘快、充足供港。

談到香港和內地全面、深度、牢固的融合,多位港區代表委員認為,這需要以同胞間深入瞭解為前提。他們建議內地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和香港共同採取更多有針對性的措施,讓香港市民更充分、全面、深入瞭解內地情況,在更堅實的基礎上實現更高水平的融合。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工聯會會長吳秋北表示,希望藉助內地歷史資源,由內地出版社與特區政府共同編寫教材,加強香港市民的國民、國情及國家安全教育,強化國民意識,推動大灣區成為具有家國情懷的“共同家園”。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經民聯主席盧偉國提出設立“港青大灣區e通道”,打造一條簡單、高效、便捷的通道,拓展“大灣區青年實習計劃”、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創職位計劃”、拓展兩地專業資格互認、充實粵港澳大灣區青年人才庫等,為港青北上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

多位港區代表委員希望,落實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應充分挖掘香港和內地各自的資源稟賦和獨特優勢,推動更多產業進入更全面、更深入的高水平融合狀態,實現互促式、共振式高質量融合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林建嶽和全國政協委員張華峯等提出,香港具有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雙接軌”角色,應積極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對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積極參與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設。他們建議中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香港金融機構進駐內地市場,同時發揮香港作為內地企業境外融資及“走出去”平台的作用,吸引更多內地大型企業落户香港,為香港和內地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開拓更大發展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林健鋒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應以建立“大灣區共同市場”為目標,推動灣區內實行最開放的經貿政策,大力促進和拓展貿易、貨物、服務、資金和信息的“全流通”,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市場”。這將有助於抓住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內地、香港、澳門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

部分港區代表委員還就香港重點產業發展建言獻策。全國政協委員盧偉國提出,進一步加快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進度,設立“大灣區重點科研項目”基金,縮小兩地科研管理制度差異,加快形成大灣區科技市場一體化,打造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

全國人大代表陳亨利認為,“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壯大新一代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香港和內地應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讓國家整體的生物醫藥科技水平再上一層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0 字。

轉載請註明: 港區代表委員議兩會:加速香港融入雙循環 與祖國同命運共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