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俊嶺)訊,2019年10月24日,證監會下發《關於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一天後,華夏基金、嘉實基金、南方基金、易方達基金和中歐基金五家基金投顧業務試點機構名單公佈。
截止2020年10月,先後獲得試點牌照的金融機構已達18家,除上述首批五家公募基金外,還有螞蟻基金、騰安基金、盈米基金三家第三方機構,銀河證券、中金公司等七家券商;以及平安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三家銀行。
整體來看,18家已獲投顧試點的機構中,僅有部分機構上線投顧服務,不少機構仍處於觀望態度,其中7家獲資格的券商投顧業務已全部上線。
從拔得頭籌到多類型機構同台競技,過去一年,首批試點的公募基金投顧業務各有何發展路徑?在從傳統“賣方銷售”模式向“買方投顧”模式的變革過程中,又有何模式和業務痛點?
18家機構同台競技
2019 年 10 月 24 日,證監會下發的《關於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宣告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正式推出,我國財富管理行業邁入代客理財的“買方投顧”新時代。
以首批試點的公募基金為例,華夏基金、嘉實基金、中歐基金分別依託旗下基金銷售子公司華夏財富、嘉實財富和中歐錢滾滾開展業務,在全市場範圍內精選基金構建基金投資組合。
試點公募基金雖然在商業模式各有不同,但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大多設計了進取、穩健、保本產品等多類型產品;關注投資者個性化需求,如教育、養老等熱點需求;起點金額均是1000元起。
五家試點公募基金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策略組合上。例如,中歐基金“水滴投顧”設計了現金+、理財+和財富+三大類策略,共計8 個投顧組合;華夏基金“查理智投”將投資場景化,包括教育、養老、増利三大類賬户,總計10個投顧組合。
南方基金“司南智投”設計了想跑贏通脹、追求增值、追求高收益三種投資期望,配備了18個投顧組合;嘉實基金“財富投顧賬户”設置了安心賬户、 穩健賬户、進取賬户和特色賬户,共計9種投顧組合。
當然,投顧業務的效果也顯而易見。以螞蟻財富“幫你投”為例,自上線以來就已幫助了超40萬用户,管理規模達幾十億元;七成用户獲得正收益,而首日購買的用户均獲得正收益,且用户交易頻次下降超四成。
不過,儘管已上線基金投顧業務在產品設計上更多地以客户需求為中心,突出個性化,並着手探索產品品類的差異化,但鑑於目前各投顧業務推出時間都還較短,還有待市場的進一步檢驗。
“大家都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最終是致力於提升客户盈利的勝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中歐財富總經理鄭焰稱。在他看來,並不是有了業績,客户就能賺到錢,也不是有了宣傳,客户就會相信你。
“賣方銷售”轉向“買方投顧”
在基金業內人士看來,基金投顧試點最大的突破是銷售模式的轉變。根據《通知》規定,基金投顧試點機構可以接受客户委託,按照協議約定向其提供基金投資組合策略建議,並直接或間接獲取經濟利益。
這意味着,基金投顧業務將真正從產品銷售逐步向資產配置轉變,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投顧市場,實現從“賣方銷售”模式向“買方投顧”模式的變革,即由原來的“基金-渠道-客户” 轉向“客户-投顧-基金。
對此,普益標準研究員龍燕認為,公募基金長期投資優勢正在越來越多地得到市場的驗證,但是基金客户的感受卻和實際情況差異很大,市場長期存在基金賺錢而基民不賺錢的現象,這是公募基金的一大痛點。
為何基金賺錢,而基民不賺錢?龍燕解釋稱,一方面與個人投資者缺乏專業知識,無法克服“追漲殺跌”等非理性情緒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財富管理機構的業務模式有很大關係。
根據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2018年度的調查,僅有 6.3的基民接受過專業投資顧問輔導,自己分析做決定的基民佔61;而另一個更有代表性的數據是,某隻2019年募集的基金當年收益60%,而基民收益超過30%的僅佔千分之一。
基金投顧業務試點正是解決上述問題的積極嘗試,將有效破除當前的基金銷售模式與投資者利益不完全一致的現狀,機構的服務動機將由原來的“產品主導”轉向“客户主導”,從重視渠道分成轉向客户需求。
然而,現實並沒有業界預期的那樣樂觀。自《通知》正式落地之後,多家試點機構相續推出各自的基金投顧業務。整體來看,18家已獲投顧試點的機構中,7家券商已全部上線。
一家試點機構的負責人如是抱怨,很多小白客户,往往止盈止損點都在正負4%、5%之內,即使一個能翻倍的基金,賺到5%就跑了,而且更大概率是這隻翻倍基金投資者是賠着出去的。
基金投顧猶存“痛點”
事實上,《通知》目前只是確定了行業發展的大方向,而基金投顧人員的稀缺性、投資者教育等諸多難題仍有待解決,真正實施仍需要基金從業人員、投顧機構和監管部門多方發力推進。
首先,投資者教育是擺在基金投顧業務面前的一大難題。在基金投顧落地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投資者理念的轉變與信心的建立,讓投資者轉變理念、建立對投顧服務的信心至關重要。
其次,投資顧問稀缺性與專業性的問題亟需解決。突出表現在投顧人員數量不足,專業性參差不齊。截至2019年末,國內自然人投資者共有1.59億名,但投顧人員只有53165名,這意味着平均每位投顧要覆蓋約 3000名投資者,顯然不足以應對“買方投顧”模式的需求。
最後,投顧業務實施細節有待監管進一步明確規範。現有監管舉措只明確了 基金投顧的大方向,未來仍需要對於基金投顧的服務標準、投資者投訴、利益衝 突解決機制、服務質量評價等給予更多詳細規範。
在業內人士看來,針對投顧業務,監管才剛剛打開了一個小口子,但在不遠的將來,在可投資標的範圍、可展業機構範圍等方面都將會進一步放開,逐步形成一個市場高度細分的成熟的財富管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