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網紅基金經理真的那麼靈?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財經

  近來,股市的升温帶來基金投資的紅火。去年以來,基金“抱團股”大漲,“炒股不如炒基”的現象吸引大批投資者加速進場,這一盛況下,基金公司紛紛發行新基金,銀行APP、地鐵、公交到處都是基金銷售廣告。“日光”“限購”“提前結束募集”……讓很多新基民大呼不過癮。

  與此同時,“基金”話題不斷髮酵,頻頻登上微博、知乎等熱搜。

  新基民中,年輕人越來越多,炒基金成為微博、知乎、B站新社交話題,一些頂流基金經理開始出圈,成為網紅大V,粉絲為他們成立了後援會,捧他們為“錦鯉”。

  

  然而,市場變幻莫測。就在很多人處於財富幻覺中時,前期大漲的白酒、新能源車、光伏等板塊開始深幅調整,新進投資者被套,市場給了他們一記當頭棒喝。基金淨值下跌,有些基金經理被“罵”上熱搜。

  投資中常説,人性比山嶽還要古老。跟炒股票一樣,基金投資也出現追漲殺跌、羊羣效應。股市熱時基金髮行被搶購、秒光,股市冷時怎麼吆喝也賣不出。

  頻繁操作之後,基民不僅損失較高的申贖費用,比如7天內贖回,就有高達1.5%的“懲罰”費率,而且難以獲得股票增值、基金淨值增長的這個“大頭”收益。這種收益,往往在長期才能“跑”出來,要知道,一年三倍的神話滿地皆是,但三年一倍的業績寥寥無幾。

  客觀來講,基金投資是比單純炒股票更為科學的投資方式。基金投資的原則是組合投資、分散風險,也就是人們常説的“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裏面”。但再穩健的投資策略也難擋非理性的炒作。炒基金不是沒有風險,風險是漲出來的,基金的投資標的依然是股票,也要跟隨市場波動。

  現在,把娛樂圈捧網紅的玩法借用到專業的金融投資領域,很有可能“綁架”專業投資人的心態和判斷,影響最終收益水平,更與己無益。

  因此,對當前投資基金的局部狂熱現象要全面審視,理性分析。從基金公司的機構行為來講,行情好的時候多發基金無可厚非,但如果抱着拼規模、收取固定管理費“肥”了自己的心態,越過自己的能力圈投資,就得不償失了。

  近日來,一些明星基金主動限購或暫停申購,控制規模,體現了理性的一面。但有一些大V、UP主誘導開户、建立付費社羣,渾水摸魚割韭菜,這樣的行為就要嚴肅整治了。

  對個人投資者來講,將資金委託給專業的投資機構時,要擦亮眼睛,甄選長期業績穩健的管理人,謹防個別機構的“散户化”,更不能有“躺着賺錢”的麻痹思想。

  人很難賺到自己認知層面外的錢,要樹立理性多元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當然,適當做點市場、行業的研究學習,更能提升投資的勝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