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穎
日前,國際指數編制公司MSCI公佈了半年度指數評審結果。結果顯示,MSCI中國A股在岸指數增加金龍魚、長城汽車、瀾起科技等58只成份股,同時剔除*ST永泰等23只標的。本次調整結果將於2020年11月30日收盤後生效。
受此影響,外資的投資動向備受各方關注。機構調研一向被投資者視為投資“風向標”。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被機構頻頻調研並展現較大投資興趣的公司,往往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走出不錯的行情。由此,以QFII為代表的外資的調研情況再度成為市場焦點。
記者統計發現,11月份以來至今的9個交易日,共有285家公司接待包括基金公司、證券公司、陽光私募、海外機構、保險公司等在內的五類機構調研。其中,其中,有25家公司月內獲得QFII走訪調研。
“外資整體秉持成熟的價值投資體系,擁有全球視野。”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胡泊告訴記者,外資的資金來源穩定,而且着眼於長期,回報預期通常較低,基於上述特點,外資一般偏向於在A股市場尋找具有中國特色的稀缺性品種、海外市場無法配置的品種或者具有國際比價優勢的品種進行配置,如白酒為代表的消費以及醫藥行業。
具體來看,上述25家上市公司中,匯川技術月內累計接待參與調研的QFII家數居首,達到7家,緊隨其後的是東方雨虹、美年健康、衞寧健康、一汽解放等公司,月內累計接待參與調研的QFII家數均在3家及以上。
接受記者採訪的軒鐸資管總經理肖默表示,一般外資偏好一些具有成長性的成熟型企業,和A股投資邏輯有很大差異,外資習慣於左側交易,特別是越跌越買那種,他們有自己的評估體系,認為價值高於估值。同時,認為企業盈利必然通過時間體現到股價上,所以買入左側交易,而賣出是右側交易。而國內很多人投資者,傾向於右側交易,技術上叫量在價先,邏輯是資金推動市場,跟着市場走。
數據是最好的佐證。可以看到,上述被QFII調研的25家公司,多數市場表現一般,其中,僅有12只個股跑贏同期上證指數月內累計3.54%的漲幅,佔比近五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25家獲QFII調研的上市公司中,21家為中小創公司,佔比達84%。
從申萬一級行業來看,上述月內獲得QFII調研的25只個股主要扎堆在電子、輕工製造、建築材料、計算機等行業,涉及個股數量分別為4只、3只、3只、2只。由此計算,以電子和計算機為代表的科技股的共有6只,外資偏愛科技股。
對於近日出現調整的科技股,中信證券在其最新研報中指出,後疫情時代數字化趨勢仍將延續,以5G和雲計算為核心的科技進步,將帶來技術的紅利。而中美再平衡之下,本土需求、關鍵科技領域國產替代、網絡安全亦將有較強的支撐,消費電子龍頭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則依然穩固。全球復甦仍需一定的時間,流動性環境整體寬鬆,A股科技板塊處於情緒低位、整體估值低於歷史均值水平,配置價值凸顯。建議重點關注消費電子、物聯網、雲計算、智能駕駛、IDC、半導體、網絡安全和信創等細分領域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