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統計,從2014年起,我國汽車製造業營業收入呈逐年增加態勢,直到2018年開始出現下滑。2018年,中國汽車製造業營業收入為83373億元,較2017年減少了1264億元;2019年,中國汽車製造業營業收入為80418億元,較2018年減少了2955億元。
2020年,對於中國車企而言更是異常艱難的一年,受疫情和大環境影響,多數車企市場銷售和營業收入情況表現不佳。特別是要想實現營業收入超千億元,在全球範圍內也只有一些著名的大集團才能實現,中國車企更是屈指可數。
近期,國內車企2020年財報密集出爐,從已披露業績的企業來看,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的有6家車企,分別是上汽集團7421.32億元、北京汽車1769.73億元、比亞迪1565.97億元、一汽解放1136.81億元、東風集團1079.64億元、長城汽車1033.08億元。
上汽集團:收入降幅大於銷量降幅
瞄準產業趨勢,提速新能源及出口戰略
2020年,上汽集團實現整車銷售560萬輛,同比下降10.2%,其中,自主品牌銷量為260萬輛,在總銷量中佔比達到46.4%;全年營業總收入7421.32億元,同比下降12%。雖然整體銷量下滑,但其在新能源市場和出口市場卻表現突出。
數據顯示:2020年,上汽集團實現新能源汽車銷售32萬輛,同比增長73.4%,躍居國內汽車集團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全球第三。其中,五菱宏光MINIEV微型電動車,自8月起一直佔據國內電動車銷售榜榜首。
另外,在全國整車出口下滑6.2%的情況下,上汽集團整車出口銷量39萬輛,同比增長11.3%,佔全國整車出口的比重超過1/3,連續五年蟬聯全國第一。其中,自主品牌海外銷量達26.7萬輛,佔公司海外總銷量的70%;特別是在歐洲市場,上汽集團自主品牌銷量已超過4萬輛,且新能源車型佔到六成。
相比之下,合資板塊表現一般,上汽大眾銷量150.5萬輛,同比下降24.79%,營業收入1744.97億元,淨利潤154.89億元,同比下滑22.65%;上汽通用銷量146.7萬輛,同比下降8.29%,營業收入1772.95億元,淨利潤41.03億元,同比下滑62.56%。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上汽集團單車售價只有9.48萬元,同比下滑3.59%,單車利潤也僅為0.36萬元,同比下滑11.16%。不難看出,上汽通用五菱雖然銷量高居,但走的仍是薄利多銷的策略,單車利潤只有700元,故而使其2020年淨利潤只貢獻了1.42億元。
2021年,上汽集團目標是全年實現整車銷售617萬輛,同比增長10.2%,營業總收入達到8300億元。未來,旗下可以成為新增量的車型不在少數,其中就包括了大眾的電動化平台MEB,上汽和阿里合作打造的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智己,以及區別於一汽-大眾奧迪的上汽奧迪。
北京汽車:艱難保住正增長
北京奔馳“頂樑柱”地位愈發突出
3月24日,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汽車)公佈2020年度業績,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69.73億元,同比增長約0.89%。
儘管北京汽車在2020年進行了發展轉型和盈利結構性調整,但其依舊未能改善對北京奔馳的依賴性。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奔馳再次成為北京汽車的“利潤奶牛”,全年營收達到1696.96億元,同比增長9.4%,貢獻了96%的營收,其“頂樑柱”地位愈加凸顯。
2020年,北京汽車旗下四個業務板塊(北京品牌、北京奔馳、北京現代、福建奔馳)合計實現整車銷售116.9萬輛,同比下降18%。其中,北京奔馳全年銷售61.1萬輛,同比增長7.7%;福建奔馳全年銷售3萬輛,同比增長6.2%,創歷史新高;北京現代全年銷售僅44.6萬輛,同比下降32.7%;北京品牌全年乘用車銷售8.2萬輛。
由此可見,銷量下滑主要來自於旗下自主品牌和北京現代。2020年,與北京品牌相關的收入降至72.7億元,同比下降64.1%;銷量方面更是不足2019年16.7萬輛的一半;另外,北京現代全年銷量與年初制定的75萬輛目標相比,完成率也僅為66.9%。
面對2021年度的壓力與挑戰,北京汽車表示,今後會在戰略、品牌、產品、技術、資源及管理上緊扣主業,各業務板塊強協同、重創新、謀發展,走內涵式增長道路及差異化經營戰略。
比亞迪:汽車板塊增幅最高
不止造車,強化產業鏈佈局尋求更多商機
多方位發展的比亞迪,拿出了一份亮眼的年報。2020年,營業收入1565.97億元,同比增長22.59%。其中,汽車相關收入839.93億元,同比漲幅高達32.76%;手機部件、組裝收入600.43億元,同比增長12.48%;電池及光伏收入120.88 億元,同比增長15.06%。
上述三大業務佔比亞迪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3.64%、38.34%、7.72%。可見,比亞迪不止是一家汽車企業,其主要業務還包含手機部件與組裝業務,以及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等。2020年,比亞迪汽車銷量39.46萬輛,同比下降3.62%;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16.29萬輛,同比下降12.52%,在比亞迪汽車銷量中的佔比為41%。
2020年,比亞迪還與豐田成立了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將在新能源乘用車領域展開合作;另與日野自動車株式會社簽訂戰略商業聯盟協議,擬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純電動商用車及電動車零部件;並先後入股深圳華大北斗科技有限公司、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湖南裕能新能源電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產業鏈核心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比亞迪2020年財報中還特別強調了,比亞迪半導體分拆上市的啓動是市場化戰略佈局的重要里程碑。截至目前,比亞迪半導體已完成了內部重組、引入戰略投資者及股份改制等相關工作,據推測,比亞迪半導體將在2021年年內申報上市。在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看來,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和創新引領能力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汽解放:首年上市財報表現亮眼
翻身靠研發,“重卡一哥”地位從未被撼動
2020年作為一汽解放上市後的第一個財報,表現亮眼,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136.81億元,同比增長6.8%;全年實現整車銷售47.4萬輛,同比增長41%,其中,中重卡銷售39.45萬輛,同比增長38.69%,市場佔有率22%。
截至目前,一汽解放重卡銷量已連續5年行業第一,中重卡銷量連續4年行業第一,單一品牌重卡銷量連續3年全球第一,牽引車銷量連續15年行業絕對領先,輕型車銷量連續5年實現高速增長。
在國內商用車市場,一汽解放“重卡一哥”的地位,自2016年起就從未被撼動過。“一汽解放翻身靠研發,而要穩固市場地位,要實現世界一流品質的‘百年老店’,更需要倚重研發。”一汽解放董事長鬍漢傑在2021年商務年會上如是説道。
數據顯示:2020年,一汽解放研發投入28.64億元,佔公司2020年末經審計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資產比例為11.66%,佔公司2020年度經審計的營業收入比例為2.52%。目前,一汽解放已構建了從前瞻技術、發動機、變速器、車橋到整車的中國最為強大和完整的自主研發體系,形成了長春、青島、無錫、大連、奧地利全球研發佈局。
東風集團:抗疫中心的意外增長
登陸創業板,有望改寫“商強乘弱”格局
在2020年驚濤駭浪的一年中,身處旋渦中心、受疫情衝擊影響最嚴重的非東風集團莫屬了,武漢封城、疫情防控、供應受阻、生產停擺、員工滯留……一系列現實困境導致東風集團面臨巨大壓力。
即便如此,東風集團去年營業收入卻同比上升6.8%至1079.64億元;平均單車收入上漲2萬元,由20.2萬元提升至22.2萬元,但這種提升很大程度上是由商用車貢獻的。2020年,東風集團銷售整車286.8萬輛,同比下降2.2%。其中,乘用車銷量231.3萬輛,同比下滑約6.1%;商用車銷量55.5萬輛,同比增長18.5%。
受國三及以下車型淘汰、按軸收費、基建投資拉動等因素綜合影響,商用車市場需求增長迅速,東風集團商用車業務銷售收入約為835.52億元,同比增加21.3%。相比之下,乘用車業務較為慘淡,銷售收入僅為165.4億元,同比下降38.1%。其中,標緻與雪鐵龍營收減少了58.78億元,風神與風行營收分別減少了21.72億元、24.8億元。
在資本市場,東風集團可謂風生水起,並於2020年創造了創業板註冊制以來最快上市紀錄:7月底,發佈公告透露上市計劃;10月13日,深交所創業板正式受理IPO申請;10月17日,獲深交所問詢;12月15日,創業板審核通過。
相比其他登陸創業板的企業,九成以上募資金額均在10億元以下,超過50億元的更是鳳毛菱角,而東風集團則擬募資210億元,一舉刷新了創業板最高募資記錄。登陸創業板之後,東風集團可藉助境內資本提速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落地,表明了其向高端化和智能出行領域轉型的強烈意願。
長城汽車:首次進入千億軍團
研發投入基本等同於歸母淨利潤
2020年,長城汽車實現營業總收入1033.08億元,同比增長7.38%,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長城汽車在資本市場亦表顯搶眼,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其在A股的累計漲幅高達327.23%,僅次於比亞迪。
除了亮眼的財報數據,長城汽車的銷量數據更為亮眼,已連續五年銷量突破百萬輛。2020年,長城汽車銷量111.59萬輛,同比增長5.41%,超額完成年度既定目標102萬輛。具體來看,哈弗、WEY、長城皮卡、歐拉銷量分別為75.02萬輛、7.85萬輛、22.50萬輛、5.6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50%、-21.53%、51.18%、44.76%。
值得一提的是,受益於規模效應和高毛利新車型銷量佔比的提升,長城汽車單車盈利已由2019年的4241.26元提升至2020年的4823.69元,增幅達13.73%。然而,高銷量並不是“天上掉餡餅”的事,而是需要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2020年,長城汽車研發投入高達51.5億元,同比增長21.22%,基本等同於全年歸母淨利潤;截至2020年年底,長城汽車研發人員數量更是佔公司總人數30%以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