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背景催生的外貿“爆單”
“國外客户現在打電話就跟我説,你有多少產量,我就給你多少訂單。”青島雪達集團是一家以生產針織內衣為主的外貿企業,在經歷了3月份外貿銷量鋭減、美國訂單幾乎被全砍、上半年出口量大幅度下滑的“冰雪天氣”後,公司國際貿易部經理宋先鋭自9月份以來,幾乎每天都會接到客户要求追加訂單的電話。
青島前豐國際帽藝有限公司的生產經理楊國柱也遇到了相同的事情,在國內疫情最嚴重時訂單幾乎腰斬,楊國柱曾為此天天發愁,然而公司10月到12月的訂單完全可以彌補之前疫情帶來的損失,並且依靠三、四季度外貿訂單量的上漲,今年預計還能實現小幅增長,楊國柱笑稱這是“上頭苦,下頭甜”。
這並不是兩家公司獨有的情況。在疫情引發全球貿易供應鏈重整的背景下,山東今年出口也經歷了一個“V”字形的變化:2月份,山東出口一度下降29.7%,創近年來最大跌幅,然後開始逐步回升,並在下半年步入上漲“快車道”,8月、9月、11月三個月三次刷新出口值歷史紀錄,11月當月勞動密集型等代工較多的產品出口值達2554.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0.5%。
“國外同行特別是東南亞等國家,受疫情困擾開工不足,很多國外客户的訂單又迴流到了中國。”青島成信馬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龍日表示,作為一家以生產電機馬達為主的外貿企業,今年總訂單量同比增長30%,特別是美洲市場今年增長了1000多萬美元,預計全年銷售額能達到6億元。
但是面對目前的“訂單熱”,宋先鋭、楊國柱、黃龍日三位“老外貿”都表現出很大的憂慮。
在他們看來,這些製造訂單迴流並非“長久之計”。主要原因在於勞動密集型行業受勞動力成本影響較大,我國雖然產業鏈齊全,但勞動力比較優勢正在逐漸喪失。
一組數據可以説明這個問題。泰國銀行最新發布的泰國製造業工資水平顯示,泰國製造業工人最高月工資為13462.3泰銖,匯率折算約為人民幣2923元,最低月工資為5516泰銖,折算約為人民幣1198元。越南社會勞動部的數據顯示,越南製造業月工資最高為7126000越南盾,約合人民幣2018元,最低為2871000越南盾,摺合人民幣僅為813元。
東南亞如此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正是三位“老外貿”對“訂單熱”表現出憂慮的原因。
“這是一個加入
新產業鏈的機會”
在黃龍日看來,訂單上漲還是次要的。“我們有一個安徽的客户,是北美幾大碎冰機生產廠家之一,零部件一直從全球採購,碎冰機所需的電機馬達之前也是由其他同行在供貨,現在已經將電機馬達的訂單交給了我們。”黃龍日介紹,機械類產品生產對零部件品質穩定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形成產業閉環別人很難“插手”。現在該企業已經和成信馬達達成了下一代產品的研發意向,他們將為成信馬達提供支持,幫助其完成技術研發。“這是一個加入新產業鏈的機會,非常可貴!”
這個機會之所以可貴有其特殊的原因。
按黃龍日的描述,近年來,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以來,諸多工業製造業企業產能開始向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轉移,很多中國企業也加入了這一陣營,加速海外佈局,導致這些新興市場出口大幅度增長,擠壓了一部分國內製造業企業的生存空間。
以越南為例,根據越南統計總局發佈的數據,2019年越南GDP增長達7.02%,這是越南連續第二年經濟增長超過7%,WTO顯示越南的出口數據從2010年的722.37億美元,猛增到了2019年的2642.73億美元,增長了265.8%。
成信馬達的母公司是一家韓國企業。在當時這樣一股浪潮下,其母公司也在東南亞設立了工廠,但疫情讓這股熱潮踩下“急剎車”。“因為疫情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能明顯感受到集團在東南亞的工廠出貨量受到衝擊,我們今年許多訂單都是從那邊的分公司轉移過來的。”黃龍日介紹,本來集團還有繼續在東南亞設廠的打算,目前看來可能要緩一緩了。
“我們的韓國總部計劃以後將電機制造產業都放在青島,包括韓國現有的工廠也都要搬過來。”黃龍日説,雖然集團在越南也有工廠,用工成本比青島低很多,但是產業體系和配套差,交通不便,且整個東南亞地區99%的電機制造所需的原材料主要依賴從中國進口,所以相比而言青島更具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依賴土地、勞動力等初級生產要素價格相對低廉的優勢,中國的製造業獲得了迅速發展,也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動能。但從全球價值鏈發展變化的總體狀況看,這一模式尚存諸多問題。
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顧春太以山東為例進行了分析:山東製造業價值鍊形成於出口導向型的工業化戰略,企業進行生產主要取決於國際生產的需要,產業融入全球生產鏈條的過程以“低端嵌入”為主,這往往會導致兩種結果:當產業鏈條的主導企業生產發生重大意外變動時,我省企業會因為產品需求的突然衰減而陷入生產困難;當產業鏈條的主導企業沒有變化但其他供應廠商出現重大意外變動的時候,我省企業又會面臨訂單的突然增加,但這種訂單的突然增加往往不具有可持續性。
在危機中倒逼轉型升級
面對國際產業鏈中激烈的外部競爭,中國製造企業該怎麼做?
“在抓好短期出口紅利的同時,我們可以將研發能力和品質把控作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提升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楊國柱説,前豐國際帽藝主要產品雖然只是一頂簡單的帽子,但近年來客户在logo樣式和麪料的種類方面需求卻越來越多樣化,原來簡單的刺繡代工已經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所以在2015年前豐國際帽藝着手建立自己的研發團隊,每年投入800多萬元進行研發,為客户提供個性化方案,目前效果初步顯現,已拿到73個外觀、材料等種類的專利。
他舉了一個例子:前豐在去年針對日本客户設計研發了一款石墨烯材料的帽子,具有防蚊蟲的功能,並且帽檐還帶有一個小太陽能燈,非常適合户外使用。產品推出後受到日本客户的追捧,目前每月對日本的出口額有300多萬元。
除了研發能力,中國企業對於產品品質把控的水平相比東南亞也更具競爭力。“我們的工人素質、質檢體系更好。”宋先鋭説,自己明顯感覺到今年從東南亞轉移過來的訂單技術含量都不是很高,而且從提供的樣品來看,我們中國企業做的樣品在細節的處理上更好一些。”
他表示,幾乎每個中國針織內衣的生產企業都會有一套嚴格的質檢程序。以青島雪達集團為例,每一件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每經過一個車間都會有三道檢驗程序,在產品包裝結束之後還會再進行一次“檢針”,來檢查是否有針頭留在了產品裏。“在這種質量把控方面我們比東南亞還是有優勢的。”
“縱觀山東乃至整個國內今年的外貿情況,疫情帶來的影響廣泛深遠,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沖擊,企業要更積極融入‘雙循環’的發展格局,拓寬、拉長產業鏈。”顧春太認為,出口型製造企業應該通過加快創新、創立品牌、調整經營重點等多種方式,強化企業發展主業,增加產品國際競爭優勢,提升企業在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掌控能力,逐步取得對產業鏈關鍵點的控制權。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企業在努力吸引國外高技術訂單的同時,也在積極地擴大國內市場,讓企業能夠“兩條腿走路”。“國外情況目前很不穩定,所以拓展國內市場對我們來説就是一根‘救命稻草’。”楊國柱説,今年以來前豐國際帽藝為拓展國內市場作出了諸多努力,目前在國內各大電商平台都建立了自有品牌的店鋪,並且用户可以通過網絡引流的方式,進入前豐自主研發的福萊爾個性化定製軟件,來進行個性化定製,一週之內可以發貨,今年上線以來受到顧客的歡迎,每月以這種方式就可以實現約100萬元的銷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