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值走勢下美元地位仍難撼動
儘管美元匯率面臨持續下行壓力,其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在可預見的未來難出現根本性動搖。雖然美元佔全球儲備貨幣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處於正常波動範圍之內。目前歐元區經濟基本面暫時好於美國,歐元在世界儲備貨幣中的份額可能上升,但與美元份額仍相距甚遠,美元的霸主地位依然難以動搖。事實上,新冠疫情反而強化了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
近半年來,美元匯率走勢持續低迷。美元指數在今年3月20日觸及103的高位之後逐步回落並逼近90大關,下跌幅度超過10%,令投資者開始擔心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不過,理性客觀地説,即使美元指數繼續承壓並跌破90,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元霸權地位仍難以被根本性撼動。
美國經濟前景不樂觀,導致美元主導地位受質疑。自今年年初以來,美國遭受疫情蔓延和經濟衰退的雙重打擊,政府被迫推出多輪刺激政策,美聯儲亦將資產負債表擴大約2.8萬億美元。美聯儲為應對疫情衝擊而實施的接近於零的利率以及無限量化寬鬆政策,使美元與其他貨幣之間的利率優勢縮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並損害了美元信用。
在經歷了第二季度的戰後最慘烈衰退後,美國經濟第三季度復甦較快,但增速逐月放緩,就業、消費等指標在低基數效應下爆發式增長後趨於回落,企業破產增加,財政赤字不斷擴大,美國經濟V型反彈可能性正在降低。考慮到不甚樂觀的經濟前景,美聯儲料將長期維持寬鬆貨幣政策立場,推動實際利率下行。長期超低利率前景使美元匯率顯著承壓,推動美元指數走弱。此外,全球投資風險偏好的回升以及美國政局的不確定性和第五輪財政刺激計劃的“難產”等,也給美元匯率走勢產生壓力。
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佔比重呈下降態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佔比重從2017年第一季度的64.7%降至2020年第一季度的62%。美國著名投資銀行高盛集團警告稱,美國的政策取向引發美元“貶值憂慮”,可能會終結美元在全球外匯市場的主導地位。美國前財長亨利·保爾森日前表示,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正面臨考驗,風險主要來自美國本身,美國應對新冠疫情的能力及其管理國債和財政赤字的經濟政策是否有效等,都將決定美元能否通過考驗。
歐元走強難持續,難以取代美元地位。與高估的美元不同,歐元目前處於低估狀態,呈現升值趨勢。7月21日,歐盟推出規模高達7500億歐元的復甦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泛歐財政政策,彌補了歐元區“貨幣統一、財政分立”的“跛腳”缺陷,增強了市場對歐元的信心,成為支撐歐元上行的重要因素。不過,歐元升值主要是美元走弱的被動結果,在多重阻力下,歐元升值勢頭難以長期持續。一是歐洲疫情捲土重來,主要國家新增確診病例再度反彈,制約歐元表現。二是歐洲經濟前景存在不確定性,疊加固有的結構性問題,其復甦步伐或不及預期。三是歐元過度走強不符合歐洲央行主觀意願與政策目標,基於刺激經濟、改善通脹等考量,歐洲央行不希望歐元大幅走強,可能進一步加碼寬鬆政策以抑制歐元過快升值。四是困擾歐洲的老問題依然存在,除南歐與北歐之間圍繞統一財政政策問題的矛盾外,英國脱歐談判陷入僵局,但達成協議的最後期限將至,硬脱歐風險再度上升,制約歐元走強。
儘管美元匯率面臨持續下行壓力,其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在可預見的未來難出現根本性動搖。雖然美元佔全球儲備貨幣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處於正常波動範圍之內。目前歐元區經濟基本面暫時好於美國,歐元在世界儲備貨幣中的份額可能上升,但與美元份額仍相距甚遠,美元的霸主地位依然難以動搖。事實上,新冠疫情反而強化了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尤其是在疫情暴發之初,恐慌情緒令高流動性的美元成為資金的避風港;此後,美元轉而遭遇拋售潮,但今後一旦再有風吹草動,避險資金仍會迴流到美元市場,因為除了美元,資金難以找到理想的替代性去處。此外,美國金融市場的深度與廣度為其他國家“望塵莫及”,所以各國央行仍傾向於將大部分儲備資金以美元計價資產的方式存放,全球關鍵大宗商品也以美元結算。因此,即使美元再貶值10%-20%,可能也不會實質性衝擊美元的霸權地位。
對於人民幣而言,中國在全球經濟中地位的持續提升,必然要求人民幣崛起,要求人民幣徹底擺脱受制於美元的被動反應模式並實現國際化。保爾森認為,人民幣是未來最有可能取代美元的貨幣。人民幣已經與日元、歐元和英鎊一起成為儲備貨幣,中國的經濟體量、增長前景、與全球經濟的深度融合以及中國央行支持的數字貨幣等,都有助於人民幣發揮更大作用,提升全球地位。但是,未來人民幣挑戰美元霸權決非易事,其國際化進程也不會一蹴而就,應着眼國際經濟金融長遠格局,按照“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儲備貨幣”的次序循序漸進、穩紮穩打,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不斷進取。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