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遲雨
中國人民銀行6月10日披露,5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2.7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8399億元,較上月的9102億元多增近2倍,好於市場預期。
所謂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由貸款、企業發債券、政府發債、股票融資、非標融資等多項構成。這是一個全面反映金融與經濟關係,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總量指標。
社融規模增加意味着市場資金的增加。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背景下,社融規模增加,無疑是在顯示社會生產投資趨於活躍,代表着新的經濟週期的到來。
此前的4月,信貸數據超預期低迷。根據官方披露,4月新增實體部門貸款為有統計數據以來首次出現負值,包括企業中長期貸款、家庭部門按揭貸款等都是負增長。
作為經濟血脈的金融不活,市場信心肯定會遭遇重創。
圖源:Pexels
此後金融管理部門對5月信貸形勢高度關注,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具體來看,5月金融數據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政府債券融資拉動了社融,地方政府專項債對社融的貢獻連續9個月擴大,二是居民中長期貸款雖然連續6個月同比少增,但幅度開始收窄,房地產銷售端有望出現拐點。
多位經濟學家分析,在政策積極發力下,5月的金融數據超出預期,表明寬貨幣向寬信用傳導效果顯現,經濟開始進入修復通道。
作為反映經濟走勢的重要先行指標,採購經理指數(PMI)的變化也能證明經濟學家的上述判斷。
5月份,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復工復產逐步推進,中國製造業PMI在4月份較低基數水平上回升至49.6%。雖仍低於臨界點,但明顯高於上月2.2個百分點。調查的21個行業中,PMI位於擴張區間的行業由上月的9個增加至12個,製造業景氣面呈現積極變化。
種種事實説明,近段時間政府全力穩經濟,系列政策措施的效果已經顯現。不過,在積極樂觀的時候也不能忽視不利的一面。
從金融數據來看,儘管新增信貸反彈,但仍然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主要體現在企業短貸和票據融資表現強勢,企業和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比則延續少增。
這表明,5月信貸超預期放量具有明顯的政策驅動特徵,而實體經濟內生融資的需求似乎尚未出現大幅提升,企業的資金需求用於短期紓困的特徵明顯,居民大額消費的意願仍然不足。接下來,隨着穩增長的政策繼續發力和疫情形勢的好轉,6月的金融數據應該會有更好表現。
寬信用何以見效,關鍵還是“信心”二字。政策多些確定性,市場主體的信心就會越足,居民對未來也就會有更好的預期。這種信心傳導到金融上,必然會催生大量融資需求,敢於借錢也敢於花錢。
(作者系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