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PK技術變革,光伏行業風險與機遇共存

產能過剩PK技術變革,光伏行業風險與機遇共存

2021年是光伏平價上網的第一年,卻遭遇了產業鏈價格飆漲的窘境,集中式電站組件招標價格一度突破2元/W。面對產業鏈不穩定因素,今年國內裝機量低於預期,但是,資本對於光伏的熱情依然很高,截至12月22日收盤,A股千億市值光伏公司共有9家。

臨近年末,一路高歌的光伏行業突生變故,硅片龍頭在硅料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率先降價,背後既有甩庫存的因素,也有通過降價給硅片新玩家施壓的考慮,種種跡象意味着硅片環節的競爭在加劇。這樣的內卷趨勢還在向上遊蔓延,近期,多個新規劃的10萬噸級硅料項目浮出水面,硅料會否過剩已經是業內普遍議論的話題。這樣看來,明年的光伏會更“卷”嗎?

當然,光伏行業還是可以有所期待的,從明年全球裝機規模預測來看,基本都是200GW起步。另外,光伏的技術變革仍在延續,以TOPCon、HJT(異質結)為代表的N型電池成本進一步降低,大硅片、顆粒硅等技術也將更加成熟,光伏發電經濟性有望再獲提升。

湧現多隻千億市值公司

今年光伏行業的關鍵詞必然繞不開漲價,由於硅料供應偏緊,加之硅片新玩家瘋狂搶料,硅料價格從年初8萬元/噸左右飆漲至最高27萬元/噸,典型的166硅片價格從3元/片的水平上漲接近90%。在這輪行情中,硅料廠商賺得盆滿缽滿,硅片廠商也保持住了較高毛利率。

最為受傷的無疑是電池、組件以及電站運營商,今年四季度前後,國內集中式電站招標價格突破2元/W,但是,漲價終究超過了下游需求的承受能力,記者從業內獲得的反饋顯示,大家原本抱有期待的年底搶裝已然落空。光伏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國內新增裝機量約為45-55GW,低於先前預期的55-65GW,主要是受到指標下發滯後、價格上漲因素影響。

面對價格上漲,光伏行業的矛盾也公開化,最為激烈的一次是在今年6月,愛旭股份在國家部委面前舉報通威等廠商,稱部分企業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由於身處風口浪尖,在近期舉行的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通威、大全、保利協鑫等硅料廠商均無重磅人物出席。

對於光伏漲價的影響,業內曾多次提出警告,需關注終端需求萎縮對上游的反噬。然而,從資本市場表現來看,光伏板塊在過去的一年雖有波折,但趨勢向上,截至12月22日收盤,多家A股公司市值突破千億,分別是隆基股份、陽光電源、通威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中環股份、大全能源、正泰電器、福斯特,板塊總市值超過2萬億元。

光伏行業現狀與資本市場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背後的原因眾説紛紜,有的認為,在今年6月及12月的產業鏈降價過程中,下游盈利預期好轉;也有的看重整縣推進政策得到推進,將一改過去大型地面電站主導的光伏裝機格局,分佈式光伏的發展為行業打開了空間。

説法對錯暫且不論,整縣推進的確是今年光伏行業的一大變化。數據顯示,國內分佈式光伏新增裝機佔比從2016年的12.25%升至2020年的32.2%,今年上半年提升至58.8%。目前,分佈式光伏總併網量在光伏發電累計併網規模中僅佔32.59%,未來還有很大空間。

在採訪中,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談到一個觀點:面對“雙碳”目標,即便現階段產業鏈價格還在較高位置,以央企、國企為主的電站投資方都將有更大動力開發新的光伏電站項目。事實上,在整縣推進政策出台後,過去極少涉足分佈式項目的央企、國企也開始調轉方向。

產業鏈亟待協同均衡發展

最近,光伏行業有了新的變化。“擁硅為王”是2021年初市場的熱詞,硅料廠商擁有絕對的定價權;然而,在高毛利的誘惑下,硅料市場格局有可能迎來鉅變。近期,三名場外玩家宣佈要進軍硅料市場,分別是合盛硅業、江蘇陽光集團和信義光能。

合盛硅業是工業硅龍頭,工業硅是製造多晶硅的原料,公司計劃在烏魯木齊投資355億元建設硅基新材料產業一體化項目,涉及硅基新材料、多晶硅等;信義光能是全球光伏玻璃龍頭,計劃在雲南曲靖建設年產能6萬噸的多晶硅項目,後續有可能將產能提升至20萬噸。

上述兩家公司雖然目前沒有多晶硅業務,但還是處在光伏產業鏈中,有所不同的是江蘇陽光集團,該集團現有主業為毛紡、服裝等,計劃在內蒙古巴彥淖爾投資351.5億元建設年產10萬噸多晶硅等項目。

老牌廠商方面,大全能源近日公佈了332.5億元的投資方案,涉及年產30萬噸工業硅項目、年產20萬噸多晶硅項目等;另外,通威股份現有硅料產能為18萬噸/年,明年將推動產能提升至33萬噸/年;新特能源、保利協鑫等也都有擴產計劃。

由於硅料屬於化工行業且對生產過程的安全性要求高,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硅料都沒有出現新的供應商。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專家委副主任呂錦標的判斷,在經歷2022年四季度密集投產後,2023年將開始出現硅料供應過剩;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硅料產量合計將達到195萬噸,折算光伏產量達到驚人的696GW。

硅料過剩大概率是“灰犀牛”事件,而相似的一幕已經在硅片市場發生。過去一個月時間裏,隆基股份兩次下調硅片報價,中環股份也進行了一次下調。行業分析師和龍頭廠商人士都向記者作出判斷,明年硅片市場將迎來價格戰,而當前的降價還只是前奏。

觸發短期降價的因素是由於年末搶裝不及預期,龍頭硅片廠商有清庫存需要;從長遠看,硅片市場湧入了很多新玩家,漲價過程中各廠商基本都能賺到錢,成本差異影響不大,在產業鏈恢復常態後,龍頭廠商通過降價給二三線廠商施壓,也考驗後者的實際成本控制能力。

光伏行業一直以來都是上游門檻高,下游門檻低,隨着技術的不斷外溢,上游的內卷程度也在加深。在新一輪產能擴張中,再度出現了過分超前、非理性投資等現象。因此,光伏行業未來能否避免無序競爭取決於產業鏈能否真正實現協同均衡發展。

技術革新推動進一步降本

驅動光伏行業發展的兩大邏輯是需求與供給,供給的核心是效率的提升以及成本的降低,這都有賴於光伏技術的革新,短期內有望取得突破的是N型電池、大硅片以及顆粒硅等。

目前主流的P型PERC光伏電池發電效率極限在24.5%左右,市場越來越關注N型電池,最有潛力的兩個分支是TOPCon和HJT。從本質上來説,TOPCon是對現有PERC電池產線的改造升級,通過生產更高效率的TOPCon電池延續現有PERC產線生命週期。

相比TOPCon的過渡技術屬性,HJT更被市場看好,今年下半年以來,HJT電池轉換效率實現大幅突破,實驗室階段超過26%,量產階段超過25%。不過,HJT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是成本過高,記者從產業鏈獲瞭解到,1GW的PERC產線投資規模約2億元,而1GW的HJT產線投資規模約4億元,整整翻了一倍。

一家電池廠商人士告訴記者,隨着HJT主材硅片降本、銀漿耗量減少降本,預計到2023年HJT可實現電池及組件成本低於PERC。此外,國內已有廠商能夠供應國產化的低温銀漿,並在研發銀包銅等替代技術,有利於HJT進一步降本。

2019年至今,硅片尺寸迅速迭代,158、166硅片從主流到沒落,取而代之的是中環股份為首的210陣營和隆基股份為首的182陣營兩軍對壘。可以預見,在硅片環節湧入眾多大尺寸產能後,部分無法升級大尺寸的產線明年可能會面臨提前淘汰。

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向記者表示,2022年將是觀察中環股份210硅片實際成本、質量的重要窗口,如果成本做到足夠低,對於新進入的硅片廠商而言將是很大的不利因素,甚至對現階段主推182硅片的隆基股份都會構成威脅。

光伏技術的變革還體現在硅料環節,目前,保利協鑫、陝西天宏等企業站隊硅烷硫化牀法多晶硅,俗稱顆粒硅,與主流硅料廠商堅持的改良西門子法塊狀多晶硅針鋒相對。顆粒硅宣稱的主要優勢之一是成本低,從國內發展來看,2020年9月顆粒硅才真正用於單晶電池的測試,經過2021年的應用及少量產能釋放,明年將是觀察顆粒硅實際落地情況的重要年份。

在顆粒硅應用之初,市場上曾有諸多質疑,例如表面雜質多、只能摻雜使用、無法滿足N型電池需要等。保利協鑫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説,使用顆粒硅拉晶,硅棒品質參數穩定,拉晶成本降低,產品完全符合N型高效電池要求。從全行業產能規模來看,顆粒硅佔比還很小,隨着明年新產能釋放,顆粒硅能否殺出一條路也將日趨明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02 字。

轉載請註明: 產能過剩PK技術變革,光伏行業風險與機遇共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