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間,46家央企重組整合,背後大有深意!

央企重組整合,大動作頻頻。

近日,中國建材控股企業祁連山水泥發佈預案,公司擬將全部資產及負債與中國交建及中國城鄉下屬的6家設計院進行資產置換。此外,中國汽研也於近日發佈公告表示,接控股股東通用技術集團通知,其正在與中國中檢開展檢驗檢測業務整合事宜。

如果加上1月25日中儲糧與中糧官宣的股權合作,今年以來,已有三組中央企業的專業化整合展開實施。這三組案例,也是過去十年來,推動央企重組整合、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最新成果。

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後完成了25組46家中央企業重組,並且根據國家發展需要,新組建了9家央企。

而隨着央企重組整合工作向前推進,相關改革路徑也逐漸明晰。彭華崗表示,目前,央企整合大致形成了“橫向合併”戰略性重組、“縱向聯合”產業鏈上下游整合、專業化整合3種重組方式。

多位受訪專家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表示,央企重組整合不是簡單的“1+1”,更不是行政“拉郎配”,而是一場深化改革。這背後,是持續深化央企內部改革和機制創新,對標世界一流企業,促進提質增效,推動行業結構優化,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十年間,46家央企重組整合,背後大有深意!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橫向合併”強強聯合

“央企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骨幹和中堅力量。央企的重組整合與全球經濟形勢、產業演進階段、市場規律變化、企業自身發展需要等諸多因素密不可分。”一位接近國資委人士向《財經國家週刊》記者介紹。

橫向併購指併購同一行業的公司,有利於減少邊際成本,提升市場份額。在近十年的央企兼併重組中,“橫向合併”強強聯合是重要的重組方式之一。

“通過強強聯合後的國企規模增大,實力增強,抗風險能力提高,海外投資更具有優勢。”上述接近國資委人士説。

近年來,央企合併的典型案例——中國船舶集團早已經印證了這一效應。

中國船舶成立於2019年11月26日,為原中船工業和中船重工重組而來,因業務“劃長江為界”,這兩家造船集團被稱為“南船”和“北船”。2019年10月,國資委宣佈“南北船”實施聯合重組,新設中國船舶,由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兩船整體劃入新集團。

中船工業與中船重工重組時,國際造船業整體產能過剩,“兩船”重組,是“提升我國船舶工業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的積極舉措,對國際造船市場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曾表示。

後來的結果也表明,“兩船”重組的確較好地整合了行業資源,艦船研發製造進展大大加快。

數據顯示,中國船舶2021年三大造船指標首次全面超越韓國現代重工,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團,實現完工交付船舶206艘,佔到全球市場20.2%的份額,實現新接訂單合同金額1301.5億元,創下自2008年以來的最新紀錄。

類似案例還包括兩家鋼鐵企業寶鋼和武鋼。在2016年揭牌、2017年2月完成重組後的中國寶武,資產規模在當時達到7300億元,經營收入達到3300多億元,員工22.8萬人。

重組同樣實現了“1+1##_FORMAT_GT_##2”的效果。一方面推動鋼鐵去產能,兩家企業重組以後化解鋼鐵過剩產能超過1500萬噸;另一方面提高企業的發展質量,重組以後企業鋼鐵產量在2020年破億噸,位居世界第一,高端碳鋼產品產量超過3000萬噸,高温合金、鈦合金、大交通輕量化材料、碳材料等正在成為研發創新的新重點。

截至目前,除了“南北船”、寶武鋼,在央企橫向“強強聯合”方面,還有“南北車”重組的中國中車、“中遠和中海運”重組的中國遠洋海運等成功案例。彭華崗表示,這些整合,也都“發揮了很好的規模效益協同作用”。

“縱向聯合”優勢互補

縱向併購主要指併購產業鏈上下游的公司,有利於完善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提高效益效率,增強全球話語權和影響力。

近年來,央企縱向聯合的典型案例是“兩核”的合併。2018年1月,國務院國資委網站發佈消息,經報國務院批准,中核集團與中核建實施重組,中核建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中核集團,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重組前,中核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核電站建設和運營商,主要從事核軍工、核電、核燃料循環、核技術應用、核環保工程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建設和生產經營,以及對外經濟合作和進出口業務。

而中核建是一家純粹的工程建設商,主要為國內的核電工程、核能利用和軍工工程提供工程承包建設和服務。

可以説,中核集團與中核建屬於產業鏈不同環節,二者的重組,屬於典型的產業鏈上下游整合。

中核集團與中核建原本就同根同源。中核集團前身為二機部、核工業部、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核建則是1999年在原中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而成的中央直屬企業。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表示,和其他充分市場競爭的行業不同,核工業應該是一家,否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在他看來,“在中國核電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的核電企業應該形成合力,不要內耗,這樣在國際競爭中成功的幾率才能更大。”

合併後的中核集團,也驗證了上下協同提升效益的邏輯。數據顯示,2021年,中核集團營業總收入2472.25億元,同比增長9.7%,利潤總額216.95億元,同比增長5.92%,《財富》世界500強排名躍升至第371位。

“縱向聯合”的最大價值,就在於產業協同。除了“兩核”,近十年這方面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

2018年,神華集團與中國國電合併重組,成立國家能源集團,一躍成為煤炭、電力行業的最大企業,實質將推行多年的“煤電聯營”模式,從項目層面推向資本層面的整合,寄望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形成規模效應。

更早的2015年,中電投與國家核電重組組建國家電投,則形成了技術開發、工程建設、投資運營一體化的核電產業鏈。

“通過業務資產的重組,有利於央企之間優勢互補,產生協同效應,減少同業競爭。”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吳剛梁表示。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則認為,通過推動企業內部或跨企業的專業化整合,可以提高國有企業的產業集中度,解決國有資本佈局分散化,難以形成集中優勢的問題。

專業化整合優化配置

專業化整合也是近十年來國資佈局調整的重要路徑。尤其是2022年以來,中糧與中儲糧、中國建材與中國交建、通用技術集團和中國中檢三組專業化整合,均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業務做強做精為要義。

今年1月,中糧與中儲糧在儲備加工領域分類改革股權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北京舉行。兩集團根據商業類、公益類企業不同功能定位,通過股權合作,分別組建由中儲糧集團控股的糧食倉儲業務合資公司和中糧集團控股的油脂油料加工合資公司。

中糧和中儲糧都以糧農為主業。其中,中糧側重糧食加工、貿易,是中國最大的糧食市場化經營企業。中儲糧則是中央儲備糧管理主體,側重於糧食儲備、糧食託市收購等業務。

在受訪專家看來,中糧和中儲糧的業務本有所交叉。本次在股權層面展開合作,中儲糧將更加專注於公益類儲備業務,中糧將更加專注於市場化經營。而且,此次專業化整合後,兩家企業在糧食輪換、倉儲管理、生產流通等方面將形成高度協同,加快釋放改革紅利。

即將進行專業化整合的中國汽研與中國中檢,也有很強的業務協同性。中國汽研主營業務包括汽車及相關產品技術研發、測試評價等業務,而中國中檢作為綜合性質量服務機構,也在開展多項汽車檢測業務。

同樣典型的案例還包括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組建的9家央企,彭華崗表示,這9家企業大部分是專業化整合後新建的。比如2021年組建的中國星網、中國電氣裝備、中國物流、中國稀土4家新央企,實際上都屬於專業化的整合。

彭華崗説,這些新央企組建以後,迅速進入工作狀態,採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快推動資源整合和改革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和良好開局。

2022年一季度,中國稀土的礦山和冶煉分離產量提升15%以上,實現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同比大幅增長41%和65.7%;中國物流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了34.8%;中國電氣裝備2021年研製成功127項新產品,其中54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36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前述接近國資委人士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表示,這十年的這些成功案例清晰地表明瞭,兼併重組、專業化整合僅是第一步,未來的重點則是如何實現高度融合,如何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如何通過整合實現與世界一流企業對標。

彭華崗也提到,企業重組只是第一步,還要高度重視重組以後的融合工作,不僅要做到資本合、資源合、組織合,還要做好思想合、戰略合、管理合,實現“1+1##_FORMAT_GT_##2”重組效應。

“今年將繼續把專業化整合作為推動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彭華崗表示,針對目前中央企業部分行業存在的重複建設、同質化競爭等突出問題,將以提升整體資源配置效率為目標、以業務做強做精為重點推動重點領域專業化整合,打造主責主業更加聚焦、業務結構更加清晰、核心能力更加突出的優勢企業。

“重組整合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作,牽涉面很大,將按照成熟一户推進一户的原則進行。”彭華崗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70 字。

轉載請註明: 十年間,46家央企重組整合,背後大有深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