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得流油的科威特難敵財政危機

陶短房 財經專欄作家

彭博社、《華爾街日報》等報道稱,素以富庶著稱的中東產油國科威特,其財政狀況已瀕臨崩潰邊緣。

報道稱,自2014年以來,這個曾富得流油的海灣小國已連續7年陷入財政赤字狀況,現有流動資產已不足以緩解其高達460億美元的赤字。

海灣當地媒體進一步指出,導致這個中東產油國陷入窘境的原因是多元的。

首先是近年全球油價大幅下跌,從巔峯時近150美元/桶一度跌至20美元/桶以下,儘管歐佩克強行採取“限產保價”等緊急措施,令油價有所反彈,但不過穩在40美元/桶上下,如此價格不足以維持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習以為常的高福利、高消費方式。

其次,席捲全球的疫情致使各國採取不同應對措施,製造業和交通運輸業一落千丈,能源需求鋭減,對科威特等石油出口大户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海灣國家並非對單一依賴石油經濟模式所存在的弊端熟視無睹:沙特試圖推動“願景2030計劃”,通過吸引外資,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阿聯酋通過將迪拜建設為中東金融、物流中心,初步擺脱對石油的依賴;卡塔爾人口少,經濟結構相對健康;巴林、阿曼石油儲量較少,正利用國際金融信譽發行主權債券,尋求沙特、阿聯酋等富裕國家幫忙。

科威特同樣如此。2016年,時任財政部長薩利赫(Anas Al-Saleh)發出“是時候削減開支,為石油危機爆發後的生活做準備”的呼籲;一貫不借錢的科威特政府自2017年起在歐洲發行主權債券,試圖弄到救急資金;幾天前,科威特公務員制度委員會表示,無法返回科威特上班的科威特政府所僱傭外國僱員將被視作礦工,一分錢薪水也得不到。

但這一切歸於無效。薩利赫的預警被視作杞人憂天,成為被國人和同僚嘲笑的對象後,一氣之下掛冠而去;3月,標普和穆迪兩大評級機構相繼將科威特主權債務評級下調至負面, 一度炙手可熱的科威特歐洲主權債券乏人問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出“科威特強勢應對融資挑戰機會之窗正趨於關閉”的預言,令科威特的國際融資形勢雪上加霜;1月接管科威特財政部的財政大臣希丹(Barak Al-Sheetan)表示,政府已沒有足夠現金髮放10月之後僱員薪水;專家警告稱,倘不能儘快實現經濟多樣化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15―20年內科威特就會破產。

既然拮据如此,為何能再熬15―20年?

科威特王室和歷屆政府惟恐石油耗盡後無以為生,每年將固定比例財政收入提留,作為“下一代基金”。如今這筆由科威特主權基金保管的基金總額高達5500億美元。

當地媒體稱,迫於嚴峻形勢,內閣和議會總算表現出協調之處:內閣宣佈將通過公共債務法列為優先事項,倘議會不能按時通過,內閣不排除通過緊急行政命令強制生效。

但這就足夠了嗎?

科威特是海灣6個產油君主國中經濟、就業結構最畸形的:石油收入佔財政總收入比重90%以上,80%的勞動者為國營機構工作,全國3/4的財政支出用在支付國營僱員薪水和補貼。如局面得不到改變,再深的“蓄水池”,終有耗盡的一天;但改革過激,曾經差點亡國的海灣小國會否又經歷“劇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7 字。

轉載請註明: 富得流油的科威特難敵財政危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