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不會想到,中歐貿易懸於一條200米寬的河道。
3月23日,一艘由中國台灣長榮海運營運的大型貨櫃輪船“長賜”號在通過蘇伊士運河時疑似因強風導致偏離航道擱淺。由於是重載船,處理難度極大,如果清理疏通不順利,運河停擺可能會長達半個月。
截至目前,巨輪營救工作仍在進行中,水路雙向封航已經超過50小時(自23日北京時間下午2時起),影響波及全球。畢竟被阻塞的180艘貨船上裝着的,包括食品、傢俱、衣物、健身器材、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等等,“你能在超市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有可能受到影響。
然而,這或許只是一場全球物流挑戰的開始。
1、蝴蝶在河口扇了扇翅膀,全球都跟着抖了抖
目前,“長賜”號依然“橫”運河距離南端河口,尚未脱困。
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性毋需多言。作為連接紅海與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它是從歐洲到亞洲最短的海上貨運“咽喉”,一旦被“截斷”,貨船就要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這個距離所需要的時間要多出10日都不止。
現實版“蝴蝶效應”,影響遠比想象中嚴重。
要知道全球25%集裝箱運輸需要通過蘇伊士運河,而亞歐海運集裝箱貿易的比例更是達到100%。中歐集裝箱貿易以製造業產成品和半成品為主,目前中國對歐出口60%取道蘇伊士運河。如果堵塞週期延長,中歐貿易流通會受到很大影響,緊張的全球供應鏈很可能“雪上加霜”。
過去一年,亞洲集裝箱緊缺問題已經相當嚴重,致使海運價格暴漲,進出口商承壓。
傳統貿易依託海運,但隨着中國創新與產能升級,商品豐富性與層次性大大增加,越來越多的商品被全球用户購買,大量原材料也需要進口,一旦海運費用上漲、通道被堵,我們有沒有相應的解決方案?
此事一出,我們不得不再次思考當前中歐貿易通道的安全和通暢問題,為蘇伊士運河運輸做好“備份”。
2、亞歐貿易豈能受制於一條運河?
當前,全世界都盯着蘇伊士運河的這條船,但我們卻不能把希望寄託在小挖機和小拖船上。
目前來看,可行的蘇伊士運河替代貿易運輸線路有3種方案4條路線,各有優劣:
如果繼續走海運,可以選擇繞行好望角航道或者改為北極航線。蘇伊士運河航線全程1.16萬公里,好望角航線全程為1.98萬公里,繞道好望角意味着要多花10天;從中國出發走白令海峽進北極到達歐洲的“北極東北航道”又被稱為“冰上絲綢之路”,比傳統走蘇伊士運河的線路能節約航程12天,可惜僅夏季才能通航, 且物資以散貨為主須依賴破冰船護航。
繞行好望角航道要多花10天
北極航道能節約航程12天,僅能夏季通航
如果改換陸運,歐亞大陸橋的鐵路運輸服務尤其是常態化發行的中歐班列是不錯選擇。所經地區中亞五國、俄羅斯和我國同在上合組織框架內,安全互信近年來堪稱典範。自我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後,中歐班列的發展便進入“快車道”。到今年3月19日運行十年來,線路已增至73條,堪稱“鋼鐵駝隊”。
這其中,“義新歐”是全國運行線路最長、途經國家最多、滿載率最高的班列。自2019年10月開通運行的“義新歐”eWTP菜鳥號,跨境一路向西到比利時列日,每天發送達到3至4列,每週發送最高時達到21列,能將電商賣家發出的包裹分發到東歐、中歐、西歐,沿線建立的5個物流分撥點、8個海外倉,能輻射34個國家。這一模式也被運用到了鄭歐班列跨境電商“菜鳥號”上。
第三種選擇便是空運。憑藉速度和運輸品質,航空貨運不僅在全球抗擊疫情期間為運送關鍵物資、穩定供應鏈“託底”,也正成為國際貨運的主流方式。目前,我國航空貨運主要參與者主要分為兩個陣營,一是中國郵政及國有航空公司的貨運轉型,二是各大民營快遞公司自建航空運力。後者機制靈活、發展迅速,菜鳥每月的貨運航空一年就從40多架次增加到了200多架次,發展速度比任何國家的物流公司都快。
3、敲碎“不確定”,中國物流怎麼做
新冠疫情的陰霾還未散去,國際局勢愈加波詭雲譎,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要擴大內需,也要繼續開放,加快推動中國市場成為全球市場,提高中國對於全球戰略要素資源的配置能力。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要消化巨大產能,必須有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跨境電商受制於物流,一旦國際物流通道不暢必受牽制。
今年1月,交通運輸部印發《關於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指導意見》,制定的“三年行動計劃”裏“全力保障國際物流供應鏈安全”赫然在列。拓展多元化的國際物流通道,加強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建設必然成為未來維護國際海運重要通道安全暢通的重要途經。
中歐班列
回望歷史,中國越開放,世界越有希望。一大批中國企業也在加快全球化佈局,合理參與國際分工和協作:在電動車領域,中國的比亞迪與美國的特斯拉交相輝映,分別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在物流領域,面對FedEx、UPS、DHL等國際快遞巨頭長達半個世紀的寡頭市場,像菜鳥這樣的新一代物流企業捕捉先機、出海建網,僅用8年就達到日均處理訂單量與百年快遞巨頭並肩而立。
不難看出,這些脱穎而出的企業,往往都具備整合全球產業鏈的能力,也是受到全球市場的歡迎。隨着越來越多中國企業深度參與國際貿易和全球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化解國際供給瓶頸、實現產品和服務供給多元化和多渠道化,推動世界經濟向更加開放和融合的方向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這也是全世界的新機遇。
有消息稱,菜鳥已經在33個國家構建了供應鏈網絡,並在中國杭州、香港、馬來西亞、比利時、泰國、印尼、越南等地部署世界性的樞紐。希望通過區別於傳統集裝箱運輸的方式,以達到“全球72小時達”的目標。
蘇伊士運河給中歐貿易提了個醒,也給全球化流通都敲響了警鐘。世界是多元的,全球是一個共同體,任何的細小的物流梗阻都可能造成蝴蝶效應,影響世界經濟的走向。
把蘇伊士運河的替代方案建起來,用更多元、更現代化、更數字智能的方式來處理全球貿易與物流。或許是時候認真考慮一下了。